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26

第26章 做孩子的责任监理人(2)

孩子希望和家长沟通,孩子更喜欢家长把命令的语气换成建议的语气。沟通是双方面的,命令只是单一面的交流,并且是家长自顾自地讲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的质疑,有些家长会说:“我是家长,是你的监护人,所以我有权利命令你。”其实,这是一种完全不为孩子着想的观念,孩子只是孩子,并不是家长的奴仆,更不是家长的私有品。他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同样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主选择的权利。

家长想靠命令或呵斥孩子,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是得不偿失的方法,会使孩子产生一些问题。

1。孩子早晚都会爆发不满情绪

从表面看来,有的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或命令持唯命是从的态度,但是他的内心就一定会接纳这样的命令吗?其实则不然,孩子目前只是无力反抗而已,一旦不满情绪在孩子的心中积淀到一定程度,瞬间就可能会爆发,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2。形成懦弱的性格

生于专制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训斥声中,例如:“你给我听着”“你给我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会在内心深处对强者持唯命是从的态度。这既是一种行为驱使的习惯,也是怯懦性格的表现。

家长一定要记住,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喜欢听从命令。这种命令式的教育不仅会使孩子越来越叛逆,还会丧失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家长不妨将命令的口气变成建议的语气。

如果家长将命令替换成建议,如“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家长是在与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那么,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在孩子心中,就更容易接纳家长的要求,同时,还会认真听从家长的引导,分析事情的利害关系,从而自己做出决断,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这不仅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判断力。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拐棍,所以家长只能为孩子有意识地提出选项,让孩子自主选择,例如,星期天上午,孩子还没写作业,家长千万不要动气命令他说:“马上给我看书去!”最好改成:“你不打算去看会儿书吗?”孩子听完家长的建议会加以考虑。总之,在多数情况下,建议总比命令好,建议可以让孩子服从,而命令只会让孩子反感。聪明的家长懂得用建议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服从,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强迫孩子。

别做“橡皮擦父母”

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都会用到橡皮擦。如果写错字,用橡皮擦可以擦掉重写。但是,如果人做错了一件事情,有时候即使改正也没有办法挽回损失。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橡皮擦父母”。帮着孩子擦掉他们的错误,并不是帮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懂得适时地引导孩子去改正,而不是让孩子觉得做错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有爸爸妈妈帮助自己善后呢。

某县官中年得子,自然对孩子非常疼爱。由于父母的溺爱,孩子长大后性格变得异常霸道,常常和县城里一伙流氓调戏民女,有时候在赌场上输了钱,还会打家劫舍。县官对儿子做的事情充耳不闻。

几个秀才看不惯县官的行为,就合写了一张诉状,把县官的儿子告到了省城。结果县官通过关系把这件事情给摆平了。这位官少爷非常得意,带着一伙人到几位秀才家里大闹了一场,并且耀武扬威地说:“你们以为你们可以告赢我,告诉你们我爹什么事情都摆得平。”说完,吩咐手下的人将秀才的家翻了个底朝天。还派人放了一把火,把其中一个秀才的屋子给烧了。老百姓异常愤怒,但是都敢怒不敢言。

几年以后,这个县令死于一场疾病。新上任的县令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对于老县令儿子所做的事情也早有耳闻。他派出一些官吏,一一搜集证据,准备把老县令的儿子绳之以法。县官的儿子听说新县令要法办他,连夜带了大笔银两来到新县令的家里。

一见到新县令,他就跪下磕头,并号啕大哭道:“老爷您饶了我吧,其实我最恨的人就是我爹了,我之所以会做那么多错事,都是因为我爹不管我。如果他从小就管教我,我也不会变成今天这样。你要惩罚也应该惩罚我爹,我完全是被他害的。”

新县令听完他的一番叙述,觉得此人无药可救,于是命令身边的衙役将他捆住,压入大牢,等证据收集完后,就将此人绳之以法。

最终,这位老县官的儿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温古知今,在当今社会里,有很多父母就像那个老县令一样,跟在自己孩子的后面,做“橡皮擦父母”。无论孩子犯了多少错误,只要能帮助孩子擦掉这些错误,就不惜一切代价。孩子小的时候犯小错误,家长不纠正,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犯大错误。因为在他的人生观里,没有父母擦不掉的错误。所以自己只管犯错误,不会想到去改正错误,结果误入歧途。

其实,孩子犯错误,家长应该想办法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替孩子掩饰错误。

秦女士说,女儿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写完作业以后从来不会检查。通常的情况是,女儿写完作业,然后把笔往旁边一丢,喊道:“妈妈,你帮我检查作业吧,我要出去玩了。”

开始,秦女士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后来听一个朋友说,如果总是帮着孩子检查作业,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且他们也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检查。这样,让他们认知到自己错误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后来,秦女士开始效法朋友。但是,女儿根本不听。女儿说:“妈妈,我要出去玩。你帮我检查吧,我自己也检查不出来。”

反复几次之后,秦女士觉得,如果这样,女儿永远也改变不了。她狠下心来,情愿看着女儿的作业出问题,也不帮女儿检查。

这天,女儿回到家里,嘟着嘴巴气呼呼地说:“妈妈,你看我作业因为错误多,只得了一个丙。昨天你是不是没有帮我检查作业?”

秦女士看着女儿严肃地说:“当然,我没有帮你检查作业。以后我都不会帮你检查。本来我已经告诉你,让你自己写完检查一下,但是,你根本不听妈妈的话。如果你喜欢作业本上的丙,你也可以不检查。”

女儿见妈妈真的生气了,于是乖乖地回到书桌前开始订正错题。这时,秦女士来到女儿身边说:“妈妈整天帮你检查作业,这样你就不会自己发现错误。妈妈帮你发现的错误,你改正起来,印象也不会深刻。而如果你自己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那么你的印象会很深刻,以后也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女儿听完妈妈的话,轻轻地点着头说:“妈妈,以后我写完会自己检查的。”

孩子知错、认错、懂得改正错误,才能够取得进步。相反,如果父母总是跟在孩子的身后,不断地帮着孩子纠正错误,不断地跟孩子说“这个做得不对”“那个做得不好”,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而且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当然,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没有办法分辨是非对错。此时,家长可以站在孩子旁边,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孩子此方面的能力。但是,孩子一旦懂得对错,家长就应该要求孩子改正身上的缺点,让孩子自己检查自己的错误。这才是对孩子真正负责的态度。

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是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做孩子的橡皮擦。爱孩子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孩子真正地站起来,独立地面对以后的生活。让孩子明白道理,以后可以在社会上生存。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做的。

父母不是“救火队”队员

孩子一有麻烦,家长就赶紧跑过去替孩子解决;孩子一惹祸,家长就去替孩子道歉。这样做的后果,要么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要么让孩子依赖性过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自己去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懂得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己惹的麻烦。

在一所小学里,一个叫胡斌的小男孩。他拿着自己的画笔,把班级外面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老师把胡斌叫到一边,告诉他说:“你把学校的墙壁画成这样,就必须把它擦干净。下午上学的时候,你能带一块抹布来和老师一起擦墙壁吗?”胡斌同意了老师的说法。

下午上学的时候,老师看见一个老人跟在胡斌的后面,替他拿着书包,手里还拿着一块抹布。老师迎上去,这个老人对老师说:“我是胡斌的爷爷,我听说他把学校的墙壁画花了,所以我就带了块抹布来替他把墙壁擦干净。”

老师对胡斌爷爷说:“您为什么要来替他擦呢?他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胡斌爷爷笑着说:“孩子还小,犯错误是难免的。他也不会擦墙壁,我们当大人的当然要帮他擦。”

其实,胡斌爷爷的观点代表了一大部分家长的观点。很多家长在孩子惹祸以后,都喜欢当孩子的灭火员,家长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自己做错什么事情,永远都会有人给他解决麻烦,这样孩子就不会有危机意识,也不会有任何的压力。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父母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孩子帮他们解决问题。孩子终究还是要自己面对很多问题,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一些责任。而责任是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价值的体现。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应该让他为自己做错的事情承担应有的责任。如果家长只知道帮助孩子处理问题,那么孩子一辈子也长不大,一辈子也不知道责任心是什么。

责任心是孩子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能够勇敢地承担自己责任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赞誉,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是家长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必要的做法。

有时候,家长看见孩子把桌子或地板弄脏了以后,虽然非常生气,但也只是批评孩子说:“你看你怎么又把地板弄脏了,说了你多少遍了,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一边说,一边就会自己拿起抹布或拖把,把桌子或地板收拾干净,而孩子只是站在一边看着,丝毫没有感到任何愧疚。家长这种做法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所以孩子下次也会照常犯错误,而且家长只是口头上批评孩子的错误,并没有让孩子自己把错误纠正过来。这样,孩子根本就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约翰是一个12岁的男孩,在他5岁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对他实行严厉的教育。事情的起因是约翰要喝热水,而母亲怕约翰烫着手,就决定帮他倒水。但是,约翰一定要拿起杯子自己去倒水。母亲只好跟在他的后面,但约翰还是不小心将手烫伤了。他随之大哭起来,但是母亲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看着他在一旁哭。等约翰哭完,母亲取来了药箱对约翰说:“你自己把烫伤的地方用药水涂一下吧。”

约翰委屈地看着妈妈说:“我不会自己涂药水。”

妈妈说:“你必须自己涂,我不会帮助你,因为是你自己不小心才把自己弄伤的。”

约翰笨拙地拿起药水,涂了起来。从那天开始,母亲就要求约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总是认为孩子的年纪还小,根本不懂得错误是什么,所以不能让他们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任。孩子欺负了同学,父母就替孩子去赔礼道歉;孩子损坏了学校的设施,家长就跟着孩子去学校赔偿。家长这种做法永远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也不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但是,孩子在走入社会以后,自己始终要面对很多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做错了事只知道丢在一边,那么只能成为一个无用的人。

万军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集团的总裁。为了能给儿子锻炼的机会,万先生没有放弃任何机会。有一次,万军和几个同学去露营,半夜里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万军打电话给爸爸,希望爸爸能开车来接自己和同学。

但是万先生当即就拒绝了儿子的请求,他对儿子说:“你出门的时候,妈妈就劝告你说,你不应该去露营,因为这几天会下雨。现在你自己犯了错误,就必须自己承担后果。你自己想办法回来吧,我不会去接你的。”爸爸严厉的拒绝让万军很伤心。他和几个同学躲在帐篷里,一直等到雨停才回家。

这件事情过后,万军就意识到,做事情的时候应该想好了再做。大学毕业后,父亲把一间分公司交给万军打理。万军因为没有经验,接一个单子,让公司蒙受了将近一千万的损失。万军在父亲没有给自己一分钱救济的情况下,带着手下自己想办法,没白天没黑夜地做了几个月,终于把事情圆满地解决了。通过这件事情,父亲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在儿子的身上起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父亲很放心地将手里的工作渐渐地移交给了儿子。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在孩子长大后收获这种性格给他带来的辉煌成果。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替孩子解决麻烦,为孩子犯下的错误买单,那么孩子只能成为一个只会依靠父母,一事无成的人。所以,家长要知道,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让孩子自己为犯下的错误负责任,只有对小错误负责任,长大后才能应对更多的错误和困难。而孩子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也会渐渐地培养出责任心。责任心可以让孩子关心、理解别人,有助于孩子和别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