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22

第22章 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2)

“因为电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会通过小铁丝传到人的身体上,然后会把人的身体电得很疼。有时候,如果电流太强,甚至会把人电死。”

“但是为什么用测电笔去触电,人就不会死呢?”小涵歪着小脑袋问妈妈。

“儿子,你真厉害,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妈妈问你,你知道电线的外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这个我知道,塑料呀。”

“嗯,答对了,你知道吗?塑料其实是能够包住电的,所以电线中的电才不会随便跑出来。你看看这个测电笔,你手中拿的这一端不就是用塑料包着的吗?所以,它才不会使你触电呀!”

小涵听了妈妈详细的解释很满意,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明白了,谢谢你,我以后不拿铁丝玩电线板了。”

也许,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立即勒令孩子住手,然后批评孩子一番,给孩子讲电的可怕性。但是小涵的妈妈却没有这样做,这正是因为她了解孩子的心理。

虽然这次小涵的“试电”行为没有得逞,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细心解释,小涵可能会在爸爸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再次悄悄地进行他的冒险试验,导致可怕的后果。而小涵妈妈的做法,既满足了小涵的好奇心,又让他通过亲手做试验了解了电的可怕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兴趣得到了满足,不但不会再做用铁丝试电之类的事情,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电持谨慎态度,这样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孩子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因此他们会有很多冒险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最好不要训斥孩子,相反应该重视孩子的行为,给予他们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孩子既满足了好奇心,又能学习到知识,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孩子的创造力需要正确引导

很多人不知道,在篮球运动刚刚诞生的时候,投篮用的那个篮是一个真正的篮子,不像现在这样是个网兜似的“篮子”,每当运动员将球投进的时候,就有一个专门负责拿球的人踩着梯子去把球拿出来,然后继续比赛。

因为拿球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这样的比赛场面缺少激烈的气氛,篮球运动也不像现在这样紧张刺激。为了能让篮球运动更精彩,有一位发明家甚至专门为此制造了一种机器,在篮板的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但是这种方法仍然没有让篮球比赛真正地紧张激烈起来。

终于有一天,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来看球赛,小男孩看到球场上的人们一次次不辞辛苦地取球,感到非常不解:“为什么不把篮筐的底去掉呢?那样岂不是很简单?”小男孩的一句话点醒了所有的大人,大人们这时才如梦初醒。从那以后,才有了今天人们看到的篮网样式。

去掉篮筐的底,就这么简单的方法,但是那么多所谓的聪明人都没有想到。可见,无形的思维定式就像那个结实的篮子一样紧紧地禁锢了人们的大脑,使人们的思维无法展开,就像一个篮球一样被“囚禁”在了篮筐里。因此,人们盲目地去搬梯子、去制造机器……

生活中许多时候,人们就需要一把剪刀,去剪掉那些缠绕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篮筐”,这样你就会发现,创造原本并没有那么复杂。

创造力可以是以一种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古人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创造力,“举一反三”也是一种创造力,而“触类旁通”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力。创造力不用花费你大把的精力,只要你的思维稍微转个弯,那么创造力就会呈现在你的手中。

还在上小学的儿子,一天磨磨蹭蹭地将语文试卷拿过来给妈妈签字,并低声说:“考得不好。”

妈妈还没有接到卷子,就知道儿子这次的卷面分肯定不高。于是仔细看了看儿子的试卷,发现了其中有两道看图题原本是可以得分的,但是老师给判的都是大红叉。

第一题的画面上,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在图下方的横线上写着:哥哥在种树。被老师判为错。题的下方,儿子更正的笔迹是:哥哥在浇水。

第二题的画面上,一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小朋友正在捉蝴蝶,儿子在图下方的横线上写着:庄稼丰收了。也被老师判为错。题的下方,儿子更正的笔迹是:小朋友捉蝴蝶。

这两道题从原则上来说,儿子都是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写出的答案,儿子的答法也不能全算错。

于是妈妈就把儿子叫到身旁,问道:“‘哥哥在种树’和‘庄稼丰收了’这两个答案都是对的,为什么没有得到分呢?”

妈妈想试图通过分析卷子,以减少儿子的失败感。

儿子坚定地说:“老师说,她的答案才是标准答案。”

儿子的话让妈妈稍有震惊,因为在儿子的眼里,老师的答案就是绝对的权威。妈妈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

妈妈并不在乎儿子的这次成绩,只是儿子的话让她有些迟疑。

儿子原本正确的答案,全然被否定了,这样下去,就会阻碍儿子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妈妈思索着,如何能让儿子意识到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呢?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把儿子叫到身边,然后又和他一起研究那幅栽树的图。妈妈告诉儿子:“这第一题的画面可以说是‘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

儿子打断了妈妈的话:“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

妈妈欣慰地点点头,并告诉儿子,这道题还可以有多种正确的答案,让他继续再想。

儿子歪着头继续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

妈妈兴奋地说:“对!”

儿子的思路一下子又开阔了许多,大声地说:“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妈妈鼓励着儿子:“很好!”

儿子跃跃欲试的神情,让妈妈会心地笑了。因为在妈妈看来,儿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将单一的答案扩充为很多种答案,这就能够增强儿子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能够让儿子形成一种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

继而,儿子疑惑地问妈妈:“妈妈,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想了这么多种答案呢?”

孩子的思维还是多多少少受到“权威”的限制,于是妈妈郑重地说:“你做得很正确,这样做是对的。”

儿子也因为自己想了多种答案高兴了起来。

如果妈妈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及时地引导儿子的思维,孩子就很有可能再也想象不出创造性答案了。

往往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按照这种模式去教育孩子。这样,就很难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来发挥创造力。

或许“异想天开”多带有一种贬义,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异想天开”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想象力。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人们异想天开的结果。异想天开对孩子来说,便是他早期的创造性的体现。

所以,对于孩子的异想天开以及奇特的想法,家长不要责备他胡思乱想,而应该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在玩耍中,孩子能发现更多

父母如果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贪玩,一般都会很担心,害怕孩子因为玩而耽误了学习。其实,玩耍的过程是最容易体现出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如果家长在孩子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对孩子做适当的引导。引导得好,就可以寓教于乐,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玩的乐趣,更让孩子学习了重要的知识。

上小学五年级的王涛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学习之余玩拼图和魔方。他把零花钱积攒起来,买了各种各样的魔方和拼图。王涛班上的很多同学对王涛转魔方的绝活非常佩服,一个乱七八糟的魔方,到了王涛的手里,几下子就变得整整齐齐。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王涛还用这个绝活拿过奖。王涛的爸爸一直很害怕王涛因为玩这些耽误了学习,他很生气地对儿子说:“你天天不好好学习就玩这个。这个是几岁的孩子玩的啊?你现在都多大了,你面临的问题是怎么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你以为你玩这个东西就能考上重点中学了吗?哪个学校这么和你说了吗?”

王涛不出声,但是心里很难过。爸爸接着说:“眼看快要期中考试了,从今天起,没收你的所有魔方和拼图。直到你考上重点中学的那天,我会把这些东西全部还给你。”说完,爸爸就把所有的拼图和魔方拿走了。

失去了魔方和拼图的王涛变得失魂落魄。上课注意力下降,整天愁眉苦脸、精神不振,成绩也下降了。期中考试,王涛的成绩当然不理想。老师把王涛叫到办公室问:“王涛,你为什么这次连最拿手的数学都没有考好啊?能和老师说说原因吗?”

王涛委屈地把爸爸没收自己魔方和拼图的事情和老师说了,老师问:“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玩这些东西啊?”王涛说:“有时候,我有什么想不通的问题就会玩一会儿魔方,把那些魔方弄好的时候,我的问题就能想通了。”老师觉得王涛并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迷恋电脑和电子游戏,只是把玩魔方和拼图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如果剥夺了他这个爱好,很容易让孩子的精神产生巨大的失落感。

王涛的妈妈知道了王涛的考试成绩后对爸爸说:“王涛的这个爱好也许耽误了他的学习,但是你突然让他失去了爱好,他的学习并没有起色反而下降了。如果想要提高王涛的学习成绩,这个方法是不行的。不如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让他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这样反而有利于他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提升。”

王涛的爸爸听了这样一番话后,想了想终于把王涛的宝贝全都还给了他,并且对他说:“爸爸以后不会再阻止你玩这个。而且如果你能考出更好的成绩,爸爸还会给你买更多更好玩的拼图和魔方。”

王涛听完爸爸的话,特别高兴。从这以后,他做好功课,上课认真听讲。为了能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当然,王涛的爸爸也没有食言,在王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后爸爸真的为他买了几个很经典的魔方。

玩和学习并不矛盾,如果家长能让孩子在玩乐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就可以让孩子进步得更快。

冯先生的儿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玩,冯先生经常给儿子买玩具。如果是复杂的玩具,儿子总是喜欢将玩具拆完了再装上。但是通常情况下,儿子都是拆完了以后,怎么也装不好。这个时候,冯先生就会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玩”。儿子看着冯先生将玩具拆掉,然后再装起来,反复两次,他就能自己完成这项工作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儿子成绩总是最好的一个。

在上初中的时候,儿子又迷上了四驱车。冯先生给儿子买了很多玩具四驱车。冯先生规定儿子,在上课的时候不能玩,到了休息的时候随便他怎么玩都行。孩子严格按照父亲的要求,只在休息的时候玩。他经常将四驱车进行改装,希望可以达到最大的速度,在转弯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冲力过猛而滑出轨道。因为四驱车的改装需要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儿子在物理学习上更加用心,不但完成了四驱车的改装,还轻松地学好了物理。并且他还把改装四驱车的心得发表在一篇玩家杂志上,获得了很多玩家的认同。他还因为这篇文章获得了一所著名大学的特长生的报名资格。

不仅如此,冯先生的儿子还特别喜欢进行模型的制作和拆装。例如,舰艇模型、飞机模型、建筑模型,结构越复杂的模型儿子的兴趣越大。在这些模型的拆装中,有时候需要很复杂的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冯先生的儿子为了能够更好地“玩”就加倍努力地学习。有很多时候,他经常会跨年级找书看,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在“玩”的时候根本不够用,为了能够更好地“玩”就要提前学习一些知识。这样的想法无疑助长了他学习的动力。

不仅如此,冯先生有时候还刻意培养儿子玩的兴趣。有一次,在出差的过程中,他看见一个小贩卖的陀螺很特别,不仅转的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稳定。于是冯先生就买了一个陀螺,拿回家和儿子一起研究,儿子用物理知识很容易就解释了这个陀螺的原理,但是冯先生的目的却不止于此,他希望儿子在研究之后也能做一个同样的陀螺出来。孩子在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又利用知识对陀螺进行了改造。最后,孩子做出的陀螺竟然比冯先生买的那个转起来更灵巧。

很多人都很羡慕冯先生,说他有个天才儿子。但是,冯先生说儿子的智商其实并没有达到天才的标准,只是因为他懂得在玩的时候充分地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如果弄不明白,他会用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去钻研。

冯先生和他儿子的事例告诉所有的父母,不要怕你的孩子贪玩,只要在孩子玩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他,将有趣的知识变成孩子玩乐的内容,那么你的孩子也能变成天才。

不要阻止孩子的想象力

有个孩子在同学中人缘不好,因为大家认为他总是喜欢“说谎”。举一个例子,比如,他捡到了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同学们都看得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但是他会很正经地对同学们说:“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是一块宝石,有可能价值连城。”听到他的这番话,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是这个孩子并不在意,他继续对身边的东西发表一些特殊的意见。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了,老师也觉得孩子这样下去不好,因此老师就把这个问题反映到他父亲那里。父亲听了老师的话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孩子只不过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