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18

第18章 做孩子社交的开拓者(2)

4。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以帮助孩子

有些孩子的孤僻完全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因为有些家长总是喜欢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甚至是打架,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心灵受到了创伤,就会因此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家庭的欢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有人说,人最持久的友谊往往是在童年时代建立的。在童年时期,孩子往往都会找一个或几个同悲同乐的小伙伴一起度过。人生需要朋友,好的朋友就像是一杯好酒,越品越有滋味。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引导孩子找到可以让他们一生受益的朋友。

有些家长觉得让孩子交朋友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有让孩子玩的工夫,还不如让他多看一些书,多积累一些知识,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的以后考虑。

周女士就是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人,从小学对儿子的要求就比较严格。她总是说:“别和院子里的孩子一块玩。我们这个院子里知识分子本来就少,那些孩子知道什么。儿子,没事就待在家里多看看书,或者跟着妈妈去书店。和那些小孩玩就是浪费时间,现在多看点书,多长点知识,比什么都强。”

诚然,按照周女士这样的育子方法,孩子会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同样也会失去交友的乐趣。周女士的儿子一般很少和小朋友玩,即使在学校里也是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课桌边看书。老师和周女士沟通的时候说:“这个孩子成绩很好,但是太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了。有时候,他看到同学在讨论某个问题就在一边讥笑同学很幼稚,或者干脆嘲笑别人知道得太少了。”最后,老师总结道:“在很多孩子的眼里,这个孩子太骄傲,不容易相处。”

一个人从书中获得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何况读书太多,又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人很容易变得偏执。其实,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大量的信息有时候是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得来的。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多和别人交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同时也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有效信息。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多和朋友交流学习心得。比如,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等。孩子之间的交流是真诚,不带有任何功力色彩的。这种交流难能可贵,所以应该鼓励孩子和伙伴多交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阅读量和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何况,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本来就应该经常和别人交流,从交流中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让自己懂得更多。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看书,也应该让孩子经常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书中的内容。让孩子在不断的交流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情况,渐渐熟络,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知己,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能帮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让孩子在学习中进步。

常先生发现5岁的儿子经常丢三落四,玩了玩具以后,总是喜欢随手就扔在一边,找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为了改正儿子的这个缺点,常先生的妻子没少跟着孩子后面唠叨,但是根本没有起到一点效果。

后来,在一次小区联谊会上,常先生发现隔壁楼李先生家6岁的小女儿很懂事。后来经过了解,常先生觉得应该让儿子跟这个小女孩结成伙伴。于是,每次下楼遇到李先生一家的时候,常先生就热情地招呼:“儿子,你看小姐姐多漂亮,去和小姐姐玩吧。”开始,儿子还有些胆怯,但是时间长了,两个小孩就成了朋友。这个小女孩真的帮助儿子把到处乱丢玩具的坏毛病纠正了过来。

有一次,常先生看见儿子在摆放自己的玩具,就问道:“儿子,你把玩具摆放得这么好,是谁教你的呀?”

儿子回答:“是小姐姐。”

常先生又问:“小姐姐是不是特别好,非常懂事,又很听话?”

儿子在一边点点头说:“我最喜欢和小姐姐玩。”

常先生说:“儿子,你不但要和小姐姐玩,还要向小姐姐学习,小姐姐身上有很多优点都值得你学习。”

常先生鼓励孩子交朋友,引导孩子和能够帮助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一起玩,其实就是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交友观念。

家长不能鼓励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样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当然,家长鼓励孩子交友也要有尺度,不能鼓励孩子什么样的朋友都交,什么样的朋友都接触。孩子在寻找朋友或渴望和别人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需要家长在一旁及时引导。

孩子特别渴望交朋友,家长不应该阻止,不能对孩子说:“交朋友是浪费时间,这个世界上朋友哪能帮助你,最终帮助你的还是你自己。”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样的话,无疑会打击孩子的交友热情,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很孤僻,总是沉静在孤独中。这样孩子不能够健康成长,到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没有朋友能够帮助他。

人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社会意义上的“人”就不存在了。所以家长要看到孩子交朋友的好处,而不要总想着孩子和朋友玩浪费时间。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往往也可以杜绝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比如,孩子们在一起做过家家的游戏,游戏中涉及买菜、做饭、打扫等,往往可以让孩子们加强协作能力,让他们懂得和别人一起合作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初级社交能力。

孩子在和伙伴或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许常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甚至吵起来,这都没关系。不管问题最终是不是有答案,或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合理,孩子的认知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还可以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个道理其实是和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往往是简单的、初级的,然而这也正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也会学习别的孩子的缺点,所以大人要及时地纠正,正确地引导。

在孩子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还可以克服过强的自我个体意识。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活条件富裕,是独生子女,平时接受的宠爱较多,所以很容易形成过强的个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这种个体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要让孩子交朋友,融入群体生活,遵守群体生活中的规矩,这样孩子最终会克服自身的缺点,从而变得尊重别人,变得合群。这样的集体生活,其实比家长教导孩子要来得有效。

家长要鼓励孩子交朋友,要引导孩子交朋友,千万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孤僻的人,这样即使拥有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也一样没有用处。

“无菌”环境只能毁了孩子

家长总希望孩子的生活环境越单纯越好,其实则不然,要知道孩子从小生长的环境不能过于“无菌”化,无论是在教育方式、生活环境,还是教育内容上都是如此。否则“无菌”环境培养出的孩子,就会被社会远远地抛在脑后。

郑乐在出生以后,一直由奶奶爷爷或小阿姨照看,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回到了父母身边。郑乐妈妈发现孩子特别爱动,可能是因为在爷爷奶奶家习惯了,因为老人就这么一个小孙子,所以在家里他怎么闹怎么玩都行,只要他高兴。但是郑乐的这个毛病在学校也会经常犯,老师为此向郑乐妈妈反映了好几次。为了让郑乐安静地上课,妈妈就限制他的自由,放学回家后,即使做完作业也不让郑乐到外面玩,把他紧紧地锁在房间内。如此一来,郑乐上课倒是不动了,但是老师又向郑乐妈妈反映了一个问题,说郑乐在学校里不喜欢和同学玩,即使是自由活动时间也是自己一个人待在教室里。

独生子女本来接触同龄小朋友的机会就少,再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就减少孩子出家门的次数,这种出于保护孩子的行为,无形之中就会减少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这样一来,危险会减少,毛病也会校正,但是家长的“这不让动,那不让摸”的教子方式,会使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育等受到限制。所以,当孩子上学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不集中、动作拖拉等学习能力障碍等问题。

家长很少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也不让孩子到邻居家串门,同时还限制孩子的自由,这样的教子方式,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内向、孤僻,遇事情胆小,甚至有的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会被吓哭或害羞,即使到了游乐园也不敢玩那些游戏。

蒋芸以优秀的中考成绩,考上了省重点的封闭式学校,但是她在学校里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她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更不愿意住寝室,因为她嫌同学说话带脏字,寝室同学吃饭会发出声音,咳嗽的时候不捂嘴等。原来蒋芸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蒋芸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她:“讲脏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所以不要和他们一起玩。”另外,因为蒋芸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她从小就自己住一个卧室,在她的小空间里,自然没有人打扰她。因此,同学的标准一旦不符合她的“评判标准”就认为那是错误的,如果有人打扰她,她就会显得不耐烦,进而觉得无法忍受。

班级有什么活动蒋芸也不参加,老师问及原因,她就说:“妈妈说过,在学校里要是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是犯罪。”慢慢地蒋芸自己也觉得同学们不喜欢自己,老师对她也好像有意见,虽然她最后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某大学,但是回想高中三年生活,只是觉得很孤单。

家长的价值观,有时在教育孩子上显得过于单纯。家长愿意对孩子说教,或给出现成的答案,像“你应该……”“那是不对的”或者“向谁谁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思考,所以当孩子独自面对困难或危害时,就会显得无所适从,对任何事物都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心理上很幼稚。

上五年级的宝儿,父母除了让她学习和练琴之外,其余一切事物都免除,什么也不让她做,即使是看电视、做游戏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虽然宝儿的学习成绩很好,小提琴也考到了8级,但是除此之外她什么都不会。

进入社会以后,没有人际交往的她,因为压力过大、生活过于单调,慢慢地就患上了自闭症。父母对此却毫不知情。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其余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做,家务事全免,社会劳动可以不用参加,遇到困难有父母。孩子的天职就是学习,家长会为孩子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荆棘或障碍。

这种完全家长制的教子方式,会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社会适应能力更是比较弱,一旦脱离了父母,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不知何去何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会麻木不仁、不知所措,只会死读书。

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家长这种无菌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的生活过于单调,并且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能力。对此,身为家长,应该适时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观。按照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孩子,使孩子适应社会生活,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培养孩子。

鼓励孩子把朋友带回家

有些家长不但自己不喜欢交朋友,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尤其不喜欢孩子将朋友带回家里玩耍。有位母亲,只要孩子一把小朋友往家里领,就会立即呵斥孩子:“到外面去玩,不要在家里玩。把屋里都弄得乱糟糟的,脏死了。”

孩子因为妈妈这样的呵斥,不敢再把小朋友带回家。如果哪天孩子兴起,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知道这个情况的小朋友也会对他说:“你妈妈太厉害了,我们不敢到你家里去玩。”这样,孩子交朋友往往就会失去主动性。家长如果不熟悉孩子的朋友,不知道孩子和什么样的小伙伴在一起玩,就无法对孩子做出相对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让孩子在交友方面误入歧途。

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朋友,在孩子和小伙伴玩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多接触孩子身边的朋友,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因为孩子把朋友带回家,把地板或沙发弄脏了,就不允许孩子交朋友,或者当着孩子朋友的面呵斥孩子。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交友非常不利,会让孩子失去朋友的同时,也失去和家长沟通的意愿。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成功人士做过调查,经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成功80%靠的是情商、人际关系。那些自我封闭,与人交流有困难的人,即使拥有极高的智商,也无法获取事业上的成功。

家长在孩子两岁时,就应鼓励他去尊重、喜欢身边的小朋友,这是在培养孩子最初的交友意识,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8岁的梁亮在暑假参加了英语和美术培训课,本来妈妈只想让梁亮参加一个培训班,害怕梁亮身体吃不消,但暑假里的每一天,梁亮都过得不亦乐乎,而且好像很享受那样的生活。

这是因为,梁亮在补习班中认识了一些可爱的朋友,在那里既有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有幼稚园的小朋友。在业余时间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而且在每晚七点整,一个上高中的哥哥都会在楼下喊梁亮一起去美术老师家上课。此时,一向做事缓慢的梁亮,就会三下五除二地把饭吃完,带上工具和哥哥骑自行车一同前往老师家。

有一次,梁亮与妈妈聊天时无意中提到高中哥哥的话题,梁亮说:“我认为他很不错,不仅国画画得好,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很强,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儿子的话中,妈妈知道孩子已经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