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16700800000016

第16章 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5)

孩子的神经往往是敏感的,所以家长在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态度和语气,同时家长最好运用肢体语言。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在谈话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所以为了使你的语言更有力度可以用肢体语言作为沟通工具。

3。掌握谈话时机,不伤害孩子的自尊

生理学家研究指出,晚饭过后,人的心情会逐渐开朗,是比较好的谈话时机,此时家长可以找到孩子的兴奋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自己的观点。最好不要选择下午的5~7点,因为这是生理活动最低点,不利于双方的谈话。

谈话时避免不了会有冲突,大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另外批评不是攻击,最好用建设性语言代替批评,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出现抵触心理。

4。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孩子向父母寻求意见或帮助时,家长给出的指导越具体越好,不要太专制,最好与孩子一同商量解决之道,这样就会使问题明朗化、清晰化,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帮助孩子与勇敢握手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荆棘,时刻束缚着人们前进的脚步。孩子如果从小就缺乏坚忍不拔的气魄,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不会走得太远。无论是外部的艰险,还是内心的恐惧,都需要用坚强和勇气去面对,否则只会成为胆怯者,永远成为生活的奴隶。

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勇气,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充满斗志,所向披靡。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首先在于树立不认命、不服输的心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瓶子放倒在桌上,底部向着光亮,瓶口敞开处朝向黑暗,然后在瓶中放入几只蜜蜂,只见它们不断地朝着光亮的瓶底飞去,结果一只只都撞在了瓶壁上。无奈的蜜蜂在试过几次之后,发现自己无法从瓶底飞出,只好认命,便都停在有光亮的瓶底。然后威克教授把蜜蜂换成了苍蝇,没过多久,它们全部从瓶口飞了出来。教授发现苍蝇在找出路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立即改变方向,尝试新的道路,最后当然找到了瓶口飞了出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横冲直撞,一个容易屈服于命运的人,就很容易被人生禁锢,从而只能怨天尤人地生活了。只有那些勇于尝试的人,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屹立不倒。

8岁的小女孩特别畏惧去老师家补课,因为老师家的院子中有一只凶狠的大白鹅。每当小女孩走到门口时,大白鹅就会气势汹汹地跑过来,有几次还啄伤了小女孩,为此每当小女孩看见大白鹅时,就会吓得哇哇大哭。于是小女孩再也不肯去上课了,即使父母给她讲了很多道理,也没有办法劝服她。

无奈之下,父母只好让5岁的儿子陪同姐姐去老师家补课,同时,父亲告诉儿子:“你是个男人,胆子应该比姐姐大,如果看见白鹅飞跑过来,你就应该大胆地向它走去,用棍子狠狠地打它。”说话之间,就为儿子找了一根棍子。

小男孩跟着姐姐来到老师家,刚到门口就看见白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凶狠地叫着扑了过来。姐姐尖叫一声,立即转身就逃走了,小男孩当时也很害怕,但是,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颤抖着举起手中的棍子一阵乱打,大白鹅飞快地逃走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德国著名的电器发明家西门子。七十多年后,西门子在自传中写道:“因为童年的一点启示,而使我受用终生,不知不觉地给了我无数次的鼓励,当我遇到危险时不再回避,而是大胆地迎上去,加以痛击。”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充满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在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当一个新的问题出现时,首先需要你拿出勇气。勇气是抵御怯懦,取得成功的力量。要培养一个人的勇气,必须从小让他努力接触新事物,在未知中找到生活的航标,锻炼自己的能力。要告诉孩子,当面对危险或困难时,与其转身而逃,不如迎头痛击。

很多人在遇到危险或困难时,都习惯性地选择回避,主要源于小时候被家长过度的保护,或是常常被家长告知恐怖的事情,所以才导致如今胆小怕事的行为。生活中有些危险是可以逃避的,但有些危险却是无法逃避的,其实,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危险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往往是由于回避和退缩助长了它的气势。所以,家长从小就应该告诉孩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让孩子从小培养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将有助于其勇敢、自信性格的形成,从而将“怯懦”远远地抛在后面。

男孩雨轩对父母说不想上学,活着没意思的时候,他的父母大吃一惊。雨轩脾气一直很好,也不像别的初中男孩一样表现叛逆,成绩也很优秀。到底出了什么事竟使这样一个好孩子讨厌学校、感到活着没意思了呢?

原来升入初中这一年多来,雨轩一直觉得在学校活得很累、很压抑。老师批评他好接话茬,同学们也不喜欢他,不愿和他一起玩。因为他性格怯懦,还经常受到一些同学的欺负。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雨轩才说出原因。原来,升入初中的第二个学期,就有一伙坏孩子经常在放学以后,在僻静的地方拦住他,向他要钱。他也不敢向父母要钱,只能跟同学借。为此,他已经欠了很多人的钱。

最近这几个星期,很多同学都在催促他还钱,那些坏孩子还是不断地缠住他,如果不给钱就打他。在雨轩说这个情况的时候,雨轩的妈妈才回忆起,有一次雨轩回家来,胳膊和脸部都有淤青。问他怎么了,他说不小心在学校摔了一跤。当时妈妈也没有细问,因为雨轩从来不会说谎。

听完儿子的叙述,雨轩的父母才明白儿子不想上学、不想活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妈妈建议立即到学校去,找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谁知雨轩哭着说:“妈妈,不要告诉老师,如果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以后他们还是会找我,还是会打我。”雨轩的爸爸觉得这个时候,正是纠正儿子怯懦毛病的好机会。于是他提出建议:“儿子,从今以后,你放学爸爸会去接你。此外爸爸还希望你去报一个跆拳道班,锻炼体格的同时,也防止此类的事情再在你身上发生。你看怎么样?”

雨轩接受了爸爸的建议,不仅锻炼了体格,也增强了勇气。接受跆拳道训练以后,爸爸发现,雨轩竟然比以前乐观开朗多了,爸爸称赞他说:“雨轩,你看,原来你可以成为一个乐观勇敢的小男子汉。”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遇到过雨轩这样的事情。有些大人盲目地处理类似的事情,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孩子因为恐惧,在心里留下创伤,而这样的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因此,大人要教会孩子的不是怎样报复,而是怎样增加勇气和胆量,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孩子有了保护自己的能力,自然不会再胆怯。

冯清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很好的高中,可上学没几天,冯清突然对妈妈说她不想上学了。妈妈一下子慌了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怎么问,女儿也不说原因,她只说不想去了。妈妈担心女儿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或者遭受了伤害,于是赶紧给女儿的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想了解一些具体情况。老师说一切都挺好的,冯清在班级里没有和任何人发生冲突,老师也没有批评她。

后来妈妈才知道,冯清是因为学校“没有人喜欢我”才不愿意上学的。冯清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在她的记忆中很少与人主动打招呼,在同学中关系比较好的也只有一两个。来到新的学校,一切对冯清来说都是那么陌生。她没有伙伴,感到自己被冷落,认为自己不被别人喜欢,心里非常难过。冯清说她似乎不是这个班集体的人,无人理会。

为什么冯清会成为一个无人理会的孩子?冯清的同桌对老师说:“因为她根本不愿意和我们说话,要不说话的时候,说的都是学习。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愿意和她沟通了。”

因为冯清所在学校是一所重点高中,冯清又是尖子生,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年级前五名。而要保持这个成绩非常不容易,她对这个成绩又比较重视。因为自卑的她觉得,成绩是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成绩下降了,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所以,她就陷在这样一个怪圈里,不和人沟通交流,而是常常看着成绩的名次表胡思乱想。就这样她压力越来越大,害怕成绩下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冯清厌学了,选择了逃避。

其实,对于冯清这样的孩子,父母做得更多的应该是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懂得自我肯定。这样他们就会有勇气面对失败,在失败来临的时候不会畏惧。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的时候,通常都会感到胆怯或无所适从。父母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身边,找到他们胆怯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正视自己的缺陷,从而走出阴霾,做得更好。

别让你的比较伤了孩子

拿别人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或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这样的父母有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称:比较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通常有两种功能。第一是认识自己,第二是确立目标。人会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比较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却会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家长不要忽略孩子的进步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来自于家长的肯定。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他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个孩子的长处可能是别的孩子的短处。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呢?这是因为大人本来就有一种喜欢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方面超过其他孩子。然而经常进行比较的结果却让很多家长感到失望,从而不停地斥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消极。

晓晓与朵朵是同班同学,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学习成绩都比较出色,两位妈妈经常暗地里“攀比女儿”。学校举行期末考试,晓晓考了年级第一,朵朵考得却不怎么理想。朵朵妈妈感到心里极不平衡,整天给女儿脸色看,还趁着放假给朵朵报了英语、数学、物理补习班,督促女儿提前学习初三的课程。其间她不断告诫女儿:“朵朵,你必须努力学习,一定要超过她们家的晓晓!”

从那以后,朵朵苦不堪言,三天两头就要被妈妈劈头盖脸地骂一顿。有时候妈妈还不让她吃晚饭,把她关在小卧室里“闭门思过”。然而,朵朵的成绩并没有如妈妈所愿,反倒和晓晓越拉越远,个性越来越压抑,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不断地比较,是因为每个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击孩子的习惯,从根本上说,是在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于自我肯定以及家长对他们的肯定。而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可能一生都会碌碌无为。而且家长不断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也会让孩子渐渐地失去安全感。

3岁的于晶每天总是听妈妈说自己不如邻居和同事家的小孩聪明、健康、活泼,心里渐渐产生了一种压力,他觉得妈妈可能会随时抛弃自己。在逛街的时候,她总是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有一次,妈妈奇怪地问她:“晶晶,你怎么把我的手抓得这么紧啊?”

于晶先是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和妈妈说:“因为我怕你不要我了。”这样的话虽然让妈妈有些奇怪,但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注意。所以,妈妈并没有改掉拿于晶和别的孩子比较的习惯。在这样的比较中,于晶渐渐地长大了。在知道妈妈不会扔掉自己的同时,她也在比较中形成了一种疲沓的心理。这就成了妈妈口中的“越长大,越不如人”。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说过:“不要对孩子说,他比别人差。”父母为孩子寻找一个出类拔萃的榜样,并且让孩子向这个榜样学习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但是千万不要拿孩子和这个榜样进行比较。这样孩子在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尽心尽意。在此过程中,家长还应该观察孩子的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要按照孩子实际的个性发展,不要让孩子成为其他人的复制品。

爱孩子就不要拿孩子和别人进行比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从内心深处杜绝比较孩子的想法,父母应该学会全面看问题。比较有两种,一种是横向比,一种是纵向比,不仅要横向地看他和别人的差距,更要纵向地看他比从前取得了哪些进步。

父母总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做比较,其实是忽略了自己孩子的长处。同时也是忽视孩子之间存在的差异,别人的孩子也有缺点,别人的孩子也不是天才。自己家的孩子虽然有缺点,但是也有很多的优点。家长在比较的时候应该这样想。只有不断地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取长补短。只要孩子尽力做出了努力,即使成绩不优秀,家长也不要责怪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变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