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16700600000032

第32章 批评启发篇(4)

于是,在一天早上送我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如果今天我能不随意地换位子,并且能够在老师的旁边认真听讲,她晚上就会给我吃巧克力。因为有着对巧克力的喜爱,所以我约束了自己,在老师讲儿歌的时候,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乱跑和摆弄玩具,而是很安静地坐在老师的旁边跟着一起学。放学的时候,这一表现被老师一字不差地告诉了妈妈。于是,当天晚上,妈妈很高兴地奖励我吃了巧克力。我爷爷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妈妈还认为,物质的奖励对我来说才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学家认为,从孩子的特点来看,除了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之外,适当的物质奖励确实能刺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因此,父母对孩子采取物质奖励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专家说,物质奖励也要适度。不能让孩子将父母的物质奖励当做学习和做其他事情的目的,要警惕孩子“非物质化不能激励”的现象。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

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并将他们分成了两个小组。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如果他们“画得好,就会得到奖品”;而B组的孩子只是被告知,大家就是“想看看你们画的画”。

两个小组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了自己最喜爱的画。于是,按照事先的承诺,A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而B组的孩子只是得到了几句比较平常的称赞语。

3个月以后,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跟踪调查的结果发现,被分在A组的孩子大多都不主动地去画画了,他们画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被分到B组的孩子却仍然和以前一样,能够愉快并主动地画画。这个实验曾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兴趣小组里进行过,最后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都和原来的结果一致。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明显的事实:奖品固然能够起到强化某一种良性行为的作用,但它同时又有使孩子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于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想象现在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里为什么会对老师的话那么重视了。如果哪一天,孩子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哪怕老师只是说他一句“今天吃饭很快”或是“圈圈画得非常圆”都会让孩子兴奋很久,而且会在回到家的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老师是如何表扬自己的。第二天,孩子可能很早就盼着快点去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是精神奖励的作用,显然要比物质奖励效果明显得多。在老师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表扬一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很能干,表现也很不错之后,孩子无形中的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就会加深,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

因此,父母请小心自己的许诺和物质奖励,说不定这些会让孩子丧失了“工作”的兴趣,变得功利心太强,从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

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人都在议论12岁的小斌,有的说他近一段时间学习抓得不紧,有的说他学习不自觉,还有的说他玩电脑的时间太长,影响了功课。最后,爷爷听完大家的话,很不冷静地说:“全班抽三十几名学生去参加县里的比赛你都没有被抽上,还有脸吃饭!从今天开始,放学回家以后不准你再摸一下电脑……”

小斌一看全家人都在批评自己,心情很不好地把碗筷一摔,站起来就往外走,嘴里还嘟囔着:“没脸吃饭我就不吃好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爷爷发现小斌总是不愿意与大家一起吃饭,后来,好不容易在奶奶的劝说下才上桌吃饭,但是不多吃,而且也不说话,低着头吃完就走。此外,他回家也不玩电脑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是看电视,就是摆弄学习用具,时间也没有用在学习上。这时爷爷感觉大家对小斌的批评方式不对,不能再一味地指责了,于是全家人开始讨论怎样对小斌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爷爷认为自己的做法太过武断了,于是,当天晚上就去和小斌谈心,并且检讨了自己,然后又耐心地开导小斌。爷爷还询问小斌:“目前该学好的功课没有学好,是不是因为玩电脑?”

听了爷爷的话,小斌也感觉自己的态度不是很好,于是主动和爷爷探讨起学习的方法等问题。

爷爷后来对人们说,从教育小斌这件事上,他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他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一是要起好带头的作用,对家人,特别是对小孩,要起到表率的作用,用好的行动去启发孩子,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和批评;二是要讲究家庭教育的方法,不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要多讲道理、多鼓励,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可能有的父母有这样的表现,总是喜欢责备孩子,而不善于表扬。不少父母为了纠正孩子的缺点,总会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一番,殊不知,那种喋喋不休式的说教对孩子来说,实际的作用没有多少。如果指责得多了,父母过于唠叨,孩子只会感到烦恼和无聊。

事实上,责备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孩子不断地泼冷水,这样下去,不用说孩子,就连父母也会失去信心,会使孩子逐渐为了设法保护自己而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父母总是无休止地责备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会因此产生反抗心理。就如能力法则确定的一样,如果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就会使孩子对刺激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如果常用一些烈性的药物,那么,人体的细菌就会迅速产生较强的抗药性,慢慢地,这种药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了。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又有人说:那些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很难对付。事实上,人本来没有什么反抗期,但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反抗期”不是孩子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人为地培养起来的。

父母也许会说责备也是爱。没错,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父母的责备往往伴随着令孩子害怕的声音或表情、动作。如果用摄像机把父母责备孩子的情景录下来,父母自己看了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何况年龄还小的孩子?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往往会有许多天真烂漫的幻想,其中一些是潜藏着实现的可能性的。为了实现这些让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父母对孩子就不能一味地指责。因为指责只会打消孩子的欲望,这就会降低,甚至会剥夺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多少会有感情冲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气血上升的时候,父母要记住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

许多父母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些本来不该说的话,他们本是想通过这些语言来刺激孩子。但他们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和感受,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就不懂得这种意图,所以只能消极对待了。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和权威者来对自己说话的。所以,在孩子的心里,他们会认为受到的指责是父母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断定。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成长加以各种限制,而是应该给予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就算要责备,也要分轻重缓急,把握分寸。

父母通过责备让孩子去做一件事和通过表扬让孩子去做一件事,二者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责,而是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并且时刻注意发掘孩子的优点。

学会批评的艺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批评孩子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批评他。

有一阵子,妈妈发现小华的情绪很低落,而且每天接送他上下学的外公也说小华这几天不爱跟老师打招呼了。妈妈听了以后,就知道他肯定因为调皮被老师批评了。妈妈没有急着找小华问缘由,而是在思考了两天以后才找他谈话的。

“小华,最近感觉你怎么心情不好呀?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妈妈温和地问。

小华看了妈妈一眼,有些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一句就让妈妈明白了,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妈妈笑了笑,说:“那当然了,我是你妈妈呀,我是最了解你的。”

小华点点头:“是的,刘老师批评我了,张老师也批评我了。”

“那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你吗?”

“知道,因为我不好呗,我老是犯错误。”

“不是因为你不好,是因为老师都喜欢你。”在孩子看来,这样的话不太好理解。

“为什么老师喜欢我,还总是要批评我啊?”

“当你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会希望通过他的批评,让你认识自己的错误,希望你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一个好孩子。如果老师不喜欢你,他就懒得理你了,这样,你犯了错误,他也不管你,一直下去你不就真成了一个大家都讨厌的孩子了吗?你想想看,妈妈说的对不对?”

听了妈妈的话,小华低着头想了一会儿,脸上有点笑意了:“妈妈我明白了,老师批评我是为了我好。”

“是啊,妈妈不也常批评你吗?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呀,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就这样,孩子的一场情绪危机解除了,他又每天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也肯主动和人们打招呼了,因为他希望大家都喜欢他。

这个案例中的妈妈的做法告诉我们,作为父母要怎样去批评孩子。

(1)要在孩子冷静的时候跟他交流。如果孩子情绪不冷静,父母不要去理他。可以告诉他,如果他不平静下来,是没有人会跟他交流的。

(2)要先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就算父母已经看到孩子犯错了,也要让他再说一遍。而且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要用心记住孩子的讲话中你想反驳的要点。

(3)等孩子说完了,你把他犯的错误一一地说给他听。最好用第一点、第二点……的方式来说,而且点数也不要太多,这样,可以让孩子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犯了几点错误。

(4)父母把要说的说完以后,再听一听孩子有什么意见。如果孩子想强词夺理,要告诉他:并不是说不犯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是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并有勇气改正错误的。

(5)当孩子弄清自己犯的错误时,父母要提出改正错误的要求,并提出如果再不改正,就要对他采取处罚措施。注意不能提孩子做不到的要求,改正错误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全改掉。在提出措施的时候,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能让他感觉凡事都要听大人的,否则他会有抵触心理。

(6)在孩子改正错误的过程中,父母主要以鼓励和提醒为主、惩罚为辅。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更要当着全家人的面来表扬他,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收获的。

(7)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批评他。父母应该先想想怎样说才能让他心服口服,感觉自己有把握说服他的时候再去跟他谈。如果没有把握,先不要跟孩子谈话。

除此之外,父母在平常要注意,多了解孩子的个性,因为有些失误是没有必要去批评的。还有就是尽量不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要冷静,错误已经犯了,只能想办法帮助孩子认识并改进;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用心,更要看着孩子的眼睛,通过与孩子的对视,可以发现他的内心活动,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孩子目光黯淡,说明他认识到错误且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父母要鼓励他;如果谈话中孩子的眼神是坚定有神的,说明他能认识到失误并接受了批评。总之,父母要从多方面着手,对孩子进行合理地批评,不能过于苛责,更不能施行暴力。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

一位母亲的教子手记上记录了这样的事情:

一个周末,在做作业的时候,儿子一边写一边玩,还不停地吃着零食,我认为他这样不能安心地完成作业,就说了他几次。可是,我的话都被他当做了耳旁风。后来,我拿过他的作业本一看,写得简直乱七八糟,根本不成样子。我气极了,抖着作业本冲儿子大声地吼着:“你看看,你写的像什么样子啊,这写的是作业吗?谁能看得清楚?给我重新写去!”我说完就一把撕了他写的作业。然后我从他写作业的不认真,到一边吃东西又一边写作业不像样子,然后又说到他的坐姿不正确,再后来,我又说起了他曾经在墙上乱涂乱抹,我擦洗了好几遍才弄干净,甚至哪一次他把本子用橡皮给擦破了,还有他哪次的作业让老师给打了“乱”字等。总之那天我一定是气极了,一口气几乎说遍了他所有的“罪恶史”。

儿子开始还只是低着头听着,毕竟今天他边吃边玩,自己也知道不对。但是,他渐渐地有一些不服气的样子了,到最后他终于冲着我大吼了一声:“好啦,好啦!你说够了没有,八百年前的事儿你还都记着,难道在你的眼里,我就没有一点儿好地方了吗?”

于是,新的一轮舌战又开始了,我越教育他越不服,我越唠叨,他越要顶嘴。最后我们两个人都非常生气,至于为什么生气,理由也早已偏离了最初儿子不认真做作业的主题了。

到了晚上,儿子睡觉了,我在网上与一位关系不错的大姐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我又是气愤又是无能为力地唉声叹气:现在的孩子可真是难管啊!

大姐开导了我一通,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但是到后来,大姐话锋一转对我说:“其实,我们大人在对孩子说教的时候,最好就事论事,不能去翻旧账。如果不断地翻旧账,话题扯得太远了,也就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了,而且会导致孩子讨厌大人的这种行为。孩子也许会感觉到,自己在家长的眼里原来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