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要有好习惯
16700600000010

第10章 心理观念篇(9)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年龄越小就越听父母的话,越长大就越不听父母的了,反而听同学、朋友的。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群体社会化理论。”所谓“群体社会化理论”即孩子特别渴望在同伴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以同伴的眼光作为自己的眼光,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需要。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

著名作家冰心的观点是,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可是现在一些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其实,孩子真的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现实中,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紧,使其没有太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专家认为,衡量现代儿童与现代青少年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孩子完全有理由发呆、有理由在沙发上躺着、有理由什么事也不做,这些都是应该被允许的,这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所以,父母大可以让孩子想坐就坐、想站就站,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父母切不可变相地把孩子当成“机器人”,要宽容孩子,甚至宽容孩子的不洁净。如果让孩子穿着新衣服出去,必须再穿新衣服回来,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失去个性。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选择做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和孩子一起成长而感到快乐。

一位校长表示,学生受父母和社会1天的影响,效果要比他们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明显得多。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让孩子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秘密。每一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尤其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地丰富了,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来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会随之渐渐关闭起来。

不过,有些父母可能都没有及时地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正在长大,从而忽略了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总认为作为孩子的父母,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地带”,甚至粗暴地干涉,常见的就是私拆孩子的信件、监听电话、偷看日记等。

小丽是一名初二女生。有一天,她正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她想起了昨天晚上的作业忘记带了,于是又急忙往家里跑。当她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的时候,看到妈妈正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她,妈妈脸上带着一点儿不自然的表情。

小丽走进自己房间去拿作业本。推开房门,她愣住了,她看到自己书桌上的抽屉全部都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送的生日礼物和贺卡等全都胡乱地堆在桌子上。

小丽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没想到妈妈比她还生气:“怎么了?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啊!”小丽愤怒地回答妈妈。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用一种毫不在乎的口气对小丽说。

生活中,一些父母和孩子在“隐私”问题上有过不少交锋。那么,孩子为什么对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私拆他们的信件如此反感呢?为什么总爱使用带锁的抽屉和带锁的日记本呢?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会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并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很渴望被尊重,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直观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慢慢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成人化倾向也开始越来越明显;随着生活范围不断地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孩子的内心变得比较敏感,感情也变得细腻起来,并会产生许多孩提时没有的想法,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使孩子有不少话想说,但因为观点与父母有所不同,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也会明显减少。而这时,代替父母与他们交流的就是那些带锁的日记了。

如果父母采取强硬的手段,想方设法地去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或者偷听孩子的电话,无视孩子的感受,这就侵犯了孩子的隐私。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会有哪些具体的危害呢?

首先,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会有很强烈的独立性,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渴望被尊重。

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看孩子的日记、检查信件等是在关心孩子,一切都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们可能会理解父母的本意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但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其次,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会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思想,希望在某些领域里不受干预,就算是做错了事,也只愿意偷偷地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暗下决心追上去的信心。因此,父母不应该侵犯孩子的隐私,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挫败。

最后,削弱了孩子的自省力

对孩子来说,他们写日记可能也是一种自省的方式,因此父母偷看甚至宣扬孩子的日记内容,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同样,孩子向父母吐露的心事父母也不可以随意张扬。如果这方面隐私受到了侵犯,孩子们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有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他们的隐私,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孩子会因为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措施把自己的心紧紧地锁起来,这极可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如果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比较理智的做法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的隐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心理专家指出,情绪是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孩子平常表现出的喜、怒、哀、惧正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并且不同的境遇会使孩子有不同的情绪,不同兴趣趋向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积极的情绪对他们的行为能起到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他们的行为会起到削弱作用,因此培养孩子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特点

孩子的情绪具有冲动、易变、强烈且不协调、不成熟的特点。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情绪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情绪变化的特点,同时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保持良好、乐观的心境,保证孩子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和保持良好的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即要让孩子懂得要求他是为了什么,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志趣的易变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意志和品质,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而宽广的胸怀和大度的气质也是保持良好情绪的条件,尤其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父母要尽量多地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在孩子有心理准备的适当时机里,父母可以给他们“吃亏”的尝试,适当地利用心理换位,教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去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思想,这样更有利于防止孩子不良情绪的产生并消除不良情绪。

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拓展兴趣、丰富生活,真正做到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另外,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再次,父母要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

情绪是可调节的,也是需要调节的。消极的情绪不论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是对他们思维水平的正常发挥,乃至身体的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掌握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调节情绪的方法主要是转移注意力,即不让孩子在一件影响情绪的事情上有过度的喜、怒表现;帮孩子做到喜、怒有常、有度,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该喜则喜、该怒则怒。同时父母要教孩子将喜、怒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超越这一范围就需要家长的协调与帮助了。

合理地发泄也是排除不良情绪的积极方式,但一定要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和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

主动控制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也是孩子情绪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主动控制情绪的意识,在生活中不断地接受锻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主动控制情绪的关键之处。

一些父母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一天,一向乖巧的孩子忽然硬碰硬地和你大吵了一架,你一定很生气,想要给他点颜色瞧瞧;一向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宣布他逃课了,而且还打算跟老师争辩,你一定会火冒三丈,想要好好地治一治他;一向都规矩的孩子某一天把自己关进房间里,拼命地摔东西,任你喊破喉咙他也不开门,你肯定有一种想把门踹开揍他一顿的欲望……要告诉父母的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遇上这样的事,请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去阻拦,就让孩子痛快地发泄一回,孩子在这种心理经历下,会慢慢地学会如何发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能学会合理地控制情绪了。

总的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特点,尤其要了解孩子情绪变化的一些特殊性,再加上具体的分析和措施,注重从正面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长此以往,孩子一定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质,并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