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06

第6章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5)

佛为什么说看轻身外物?因为名、利、权、钱,只要你心里有一分它,你就要抛掉一分的快乐自在。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忙碌地钻营追索,却忽略了生命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对功名利禄看轻、看淡一些,你就会发现,其实世间还有很多美好的景致。

孔子教授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个特别出众,而在72人中又有一个最杰出的,他就是颜回。

颜回虽然出类拔萃,却宁愿为民,不愿做官。孔子就问颜回:“颜回啊,你家境贫寒,身份卑微,为什么不愿意外出为官呢?”

颜回摇头笑道:“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50亩地,就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10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要勤于躬耕,足够穿衣吃饭之用;家有琴,一阵轻快的轮指,弹出了自己熟悉的曲调,足以自娱;我学老师之道,做个不追求名利的正人君子,足以自乐。放着有吃、有穿、有娱乐的日子不去享用,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的美景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要去朝廷做官,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

孔子很受感动:“颜回的愿望,实在太好了!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儿收获。”

正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颜回有这样的性情,使得他能安贫乐道。颜回的情操得到了孔子的推崇,孔子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过着粗茶淡饭的清苦生活,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却能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的物欲困扰。

后来,颜回先孔子去世,孔子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唉!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啊!这是老天要断绝我啊!”可见孔子多么看重这个学生。

颜回高尚的情操和知足常乐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处世的榜样:知足者不以争名斗利来拖累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洒脱、轻松、愉快地生活。

一个人穿得朴素整洁,何必艳光照人?吃得三餐饱腹,何需山珍海味?住得防风避雨,天伦得以团圆,何需高楼大厦?行得健步如飞,何需鲜车驽马?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而且“这山望过那山高”,比来比去始终没完没了。如果能将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

当你安了心、定了性,找到自己的本真,你就会找到快乐和幸福。你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孩童时代,想象一下那时拥有了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如果你想不起来,那就看看孩子们快乐的笑容吧,感受一下那份纯真,或许你会有所体悟。

快乐来自施予,烦恼来自要求

唐朝有位龙潭禅师,少年未出家时,家里十分贫穷,依靠卖饼维持生计,甚至没有地方住宿。幸好遇到了道悟禅师,道悟禅师就把寺庙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便每天送10个饼给道悟禅师,而每次道悟禅师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龙潭对道悟禅师的行为感到很奇怪,有一天他忍不住问道悟禅师:“为什么我送大师10个饼,大师总要送还一个给我呢?”

道悟禅师反问:“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龙潭听后,心中恍然大悟,从此出家,终成一代宗师。

道悟禅师给龙潭禅师的是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

人不可只取不予,取之于人就要回报于人。如若不然,人际关系就会不稳定,社会关系也会失去和谐,而自然关系也会失去平衡。

就好像有些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大肆发掘自然资源,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地向大自然攫取利益,而没有为维护自然环境付出努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环境恶化,人类自食其果。

自然关系如此,社会关系亦然。只取不予,结果只会打破平衡的关系,使稳定与和谐的局面荡然无存。

人生存于世,就必须了解获取与给予的关系,懂得“取之于人,用之于人;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道理。

有个旅行的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在他以为自己身处绝境时,却发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经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抽水机,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抽水机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照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抽水机里?

若倒进去之后抽水机不出水,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

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抽水机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前人种下树,让你乘凉的时候,你也应该想到后人有没有乘凉的地方,而不能只想着把树砍下来做家具、盖房子。当你要喝一口水的时候,就要想到后来人也需要喝水。竭泽而渔,绝不是好观念。可惜的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偏偏就是以竭泽而渔的方式生活。

美好生活的智慧,就是取之于人,要用之于人;取之于社会,要回报于社会。建立良好的因果循环链,才能维持良好的发展局面。

某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有个人开着破旧的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他失业了,心里非常焦虑。就在这个时候,他隐约地看到前面有一辆车停在路旁。他把车停了下来,下车一看,路边停着的车里坐着一个老妇人。

老妇人看到他,就说:“我的车胎坏了,已经在这儿等了一个多小时,不知道怎么办?”语气中透露出担忧。

他答道:“太太,我现在马上帮你换车胎。”说着,他不顾大雪纷飞,脱掉手套,取出工具,为老妇人换上了备胎。

当他把车胎换好时,老妇人问他需要多少钱。他愣住了,随即笑道:“举手之劳而已,我并没有想到要收钱,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那就不妨给他一点儿帮助吧!”

老妇人听了很感激,道谢之后,发动汽车向前驶去。走了一会儿,老妇人看到前面有一家小餐馆,就停车走进了餐馆。

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热情地递上干净的热毛巾,将热腾腾的食物端上桌子,老妇人心里暖暖的。然而,老妇人看得出来,这位年轻的女士怀了身孕,而且她的微笑当中隐约透露出疲倦。

老妇人将钱递给了女士,女士从柜台上拿着找的钱出来时,老妇人已经走了,只见桌上放着一个小包,包里面有一张纸条和一些钱,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

不久之后,门打开了,进来一个人,对女士说:“亲爱的,我回来了。”他就是帮助老妇人换车胎的过路人。

爱,就是一个循环。当你得到了帮助,而回报于他人,这是一种感恩的行为;如果你得到帮助,而能推己及人,从而回报于社会,帮助更多的人,让爱心循环下去,则是超越感恩的行为。

感恩与尽责是爱心链条的“链接点”。只有“链接点”不间断,爱才能永久循环。每个人都是受恩于他人者,同时又是施恩于他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奉献者,同时又是爱的受益者。如果我们都来感恩与尽责,那么,每个人就都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爱的循环,也就不会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