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37

第37章 不为私心所扰,勿为名利所累(2)

节制欲望,才能享受幸福 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虽简单数语,亦道出了欲望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间的关系。人们要想保持内心澄净清明,就要谨记并实行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葛洪少年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一生为官清廉,所以临死时并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在此种情形之下,葛洪与母亲相依为命,扶柩还乡,生活极度贫寒。葛洪在“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的恶劣环境中,不但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而且想尽一切办法读书。更在农樵之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劳累一天之后,他都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熟读《孝经》《易经》《论语》《诗经》等经史书籍,后来闻名遐迩。他通过读书,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以拯民于水火的理念,16岁时便师从祖父之徒郑隐修道。

葛洪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而且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一定会分出一半救济穷困之家,为乡亲们做了很多好事。他研读《老子》时见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句,便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潜心修道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医书,精研医术,扶危济困,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而他所倾力撰写的《金匮药方》《肘后救卒方》《玉函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葛洪曾说:“余所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阡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他撰写的这些医药方面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而他自己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能药到病除,很多时候药资分文不收,乡亲邻里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一次,有人向葛洪请教养生长寿和处世之道,他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由此可见,葛洪虽然潜心修道,但他认为真正的道是以忠孝和仁信为基本的,而修德行善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长生成仙的基础。

后来,葛洪搬到临安宝石山上去修行,言行举止宛如仙人,他在山上一边潜心修炼,一边采药为人治病,并向民众劝善,使百姓追求向善之道,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因宝石山风景秀丽,奇花异草遍地,灵动逼人,人们就以葛洪之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一直流传至今。

葛洪虽然是个修道之人,时常隐居山中,但他也常忧天下,有一颗“济世苍生”的仁心。他对百姓苍生的挂念以及对当时动荡不安时局的批判,都可在其遗留下来的著作里看出来,他曾写道:“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辞义》)他还提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应该“出淤泥而不染”,应当“式整雷同之倾邪,磋砻流遁之暗秽”。葛洪认为真正的修道是要通天地之化,源道德之妙,运阴阳之用。达性命之真,应做到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真正地放下欲望,才能获得恬淡之心,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浮华如泡影,看破最难得

入夜,元圭禅师正在坐禅,一阵飒飒阴风过后,一位头戴高冠、身穿蟒袍、身材魁伟、相貌奇异的人,带领着一大群随从,来到了禅师座前。

元圭禅师不动声色地问:“来者为何来此?”

来者自负地说:“你难道不认识我吗?”

“我对佛与众生都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哪里会分辨你是谁呢!”

来者说:“你怎敢将我与其他人一同看待?你不知我是此地山神,掌握着你们的生死大权吗?”

元圭禅师微微一笑,说:“禅者看自身与虚空等同,与一切万物皆同。你不能毁坏虚空,亦不能泯灭你自己以及万物,你又如何能将我泯灭呢?”

山神说:“你所敬仰的是佛,我的神通仅次于你们万能的佛。”

元圭禅师说:“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佛亦不能。即使是佛也有三种不能。而你,至少有五种不能。”

山神不服:“我有什么不能的?”

“你不能违逆上天的旨意;不能让西天的星辰到东方运行;不能融化五岳;不能让河水倒流;亦不能幻化四季。此谓五不能。”

山神面有惭色。

元圭禅师接着说:“佛亦有三不能:不能消除既定之业;不能化导无缘众生;更不能让所有众生都成佛。”

山神怔住了。

元圭禅师看着发愣的山神,爽声一笑,正色道:“虽如此,然定业不能长久,无缘也只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在我看来,佛并非有何神通,佛的神通在于能以无欲而通达一切。”

佛与常人一样,都有做不到的事情。任何人(包括神或佛)都不是万能的,但佛是强大的,它的强大就在于它以无欲而通达一切,因为无意于能力的强大,反而使自己因豁达而彰显出强大来。

世人热衷功名,正是要向别人显示自己的能力之强,然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正是因为豁达而快乐,因为豁达而强大。

释空禅师一夜夜宿旅店,睡到半夜,忽然听到屋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

他仔细听听,又张开眼睛看了看,便明白是小偷进了自己的屋子。

释空禅师问道:“施主是什么人呢?半夜进我这个穷和尚的屋里,又想得到什么?”

禅师的话让小偷翻东西的动作骤然停止,小偷不说话,也没有朝外跑。

释空禅师说:“施主你可以跟贫僧说实话,佛家人不打诳语,我不会去报官。”

小偷静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大师,我是小偷。”

释空禅师又问:“那么,你偷过几次呢?”

小偷说:“那真是数不清啊。”

释空禅师说:“每得手一次,你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几天而已,过后就完全没感觉了。”

释空禅师说:“原来你只是一个小贼,你为什么不大干一次,一辈子就不用愁了呢?”

小偷以为这个和尚也不是什么正道上的人,欣喜地问道:“原来你也是同道,那么你做过几次呢?”

释空禅师笑道:“我只做过一次,却一辈子已经不愁了。”

小偷惊喜地问道:“是什么呢?快跟我说说吧。”

这时,释空禅师摸着自己心脏的位置,对小偷大喊道:“就是这个,你懂吗?这会让你一辈子受用不尽。”

小偷一时惊呆,竟然不能言语。此后,他决心跟着禅师学习,不再偷窃了。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座宝藏,很多人因为追求外界的欲望,而忘了挖掘自己内心的宝藏。其实,一经挖掘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不缺少的人,并不需要外界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做到无欲,自然就可以顿悟,人生自然可以通达。

减少贪念,才能远离祸患

很多人认为,贪心是人的天性,似乎人天生就有这样一种负面的心态。其实并非如此,人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贪心,只是后来受到了诱惑,而且不能抵御诱惑,才产生了贪心。并且,最开始人的贪心并不大,只是后来才慢慢变大的。

有个年轻人很不幸,他的家被一场大水灾毁了。房子没有了,亲人也不见了。于是,孑然一身的他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之路。

有一天,他走到一个村子,终于体力不支,晕了过去。

村子里的好心人发现了他,把他救了。好心人还收留了他,并送给他一根鱼竿作为谋生的礼物,对他说:“孩子啊,我实在不能长久地帮助你,你必须靠自己去生活。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间废置的破屋,你可以到那里去。或许你可以钓鱼,维持自己的生活。祝你好运!”年轻人听了,很感激。从此,就在湖边住了下来。他每天勤奋地工作,到湖里捕鱼,在湖边耕作,勉强维持生计,养活自己。

经过长期的流浪,终于有了安身之所,好似绝处逢生,因此,他的心里很欣慰,从来没有觉得劳作辛苦。

也许是他的勤劳感动了上天,上天才给了他一次发财的机会。

这天,他正在湖边安静地垂钓,忽然,手中的鱼竿猛地一沉,鱼钩好像钩住了什么重物似的。鱼上钩了!年轻人暗喜。

但是怎么这么沉呢?他从来就没有遇到过如此沉的大鱼,然而,他没有犹豫,而是用尽力气将它拉上来。

把东西拉上来之后,他惊呆了。原来拉上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鱼,而是一只金光闪闪的箱子!很显然,这是一只宝箱。年轻人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要改变了。于是,他变卖了宝箱里面的藏品,换了许多银子。从此,他盖起了大房子,又娶了漂亮的妻子,接着买了很多的田产。同时,他雇了几位勇将保护着他家和那个湖,不准其他人到湖里垂钓。

钱往往都是越滚越多的,靠着宝箱他有了银子,靠着银子他有了田产,靠着田产他有了更多的银子,他越来越富裕了。

然而,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财产、妻子越来越乏味。他觉得还要有更多的妻妾和更多的佣人来侍候自己,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享受!

有一天,他想:这湖里肯定还藏着更多的宝物,哪会只有一只金箱子呢?于是,他雇佣了很多工人,潜下湖里去寻找,希望打捞出更多的宝物。有一天,果然有一位工人寻获了一个金铲子。

这让他更加兴致勃勃了:这回我要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了。于是,他雇佣了更多的工人。然而,就在他开展新一轮的寻宝行动时,雨季来临了。雨势越来越大,但他不愿意就此停止寻宝计划。渐渐地,湖水涨了上来,工人们都不愿意继续工作,一一离去。但他始终都不愿意停手,他甚至自己到湖里去寻宝。

后来,湖水泛滥了,开始冲进他的家里。妻子劝他离开,但他依然做着黄金梦,就是不肯走,他想:绝不能放弃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妻子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走了。

当水淹到了屋顶,他还坐在小小的一方屋顶空间上大喊:“我的金铲子、金箱子……天啊!帮帮我啊!”

这时,天边传来声音,那是天帝在回应他:“穷人啊!他只要点点的东西。富有人啊!他就要多多的东西。贪心人啊!他要所有东西!”

当财富或是机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时,一定要珍惜,并且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和接受。绝不能像故事里的人一样,失去常性,让贪心吞噬心灵,继而主宰自己的人生。贪心都是一点点变大的,最开始人是没有贪心的,有了一点儿贪心之后,贪心就会长大。所以,千万别小看一点儿贪心,再小的贪心都不值得原谅。

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路过书铺,拾到一个买书少年失落的一文钱,他立即揣入怀里,面上有欣喜之色。

当时书铺里有位老者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就走过去和书生聊了起来。末了,这位老者还问了问书生的姓名,之后便相揖而别。

后来书生考取了举人,补了一个县尉之职。在赴任之前,他就去拜谒自己的上司巡抚大人,然而,连去了几次都被拒见了。

书生十分纳闷,想要讨个说法。巡抚传了个口谕出来:“还记得当年在书铺中拾到一文钱吗?做秀才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倘若做了地方官吏,岂不是要刮地三尺吗?所以,你不必赴任去了。”

书生恍然大悟,不由地顿足。原来那个老者就是巡抚大人,当年他看到那个书生没有读书人的节操,拾到一文钱脸有喜色,分明是品行、操守不好,因此一直耿耿于怀,又怎么会让贪心之人到任,去危害百姓呢?

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小看了贪心,即使是一文钱的过错。正所谓:“一念过差,足丧平生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做人一定要时刻把握好自己,有了一点儿贪心的时候,千万不能听之任之,记住,人的贪心都会慢慢长大。再小的贪心都不能原谅,一旦任由这点儿贪心滋长,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粉身碎骨。贪念就好像是火苗,只要在心中点燃,就会越烧越旺,直到有一天将人生燃烧殆尽。

享受生活的恬淡之美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滋味总是苦的。为什么会苦,就是因为放不下自身的很多欲望。追逐名利,将自己弄得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动。试问,这样又怎会不累、不烦、不苦呢?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出了一个叫王尔烈的才子,少时便精通诗词歌赋,而且写的一手好书法,为人聪明伶俐、才智出众。长大后考取了功名,成了朝廷的官吏,但他为官清廉,从不贪赃枉法,一直有两袖清风的美誉。

有一次,王尔烈从繁华的江南科考归来,正逢嘉庆皇帝登基继位。上朝的时候,皇帝单独召见了他,问道:“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谦恭地回答:“老臣家中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皇帝点点头说:“朕知老爱卿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富贵。朕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于是,皇帝一道圣旨让王尔烈去了安徽铜山。

安徽铜山有座清朝御制通宝的铸钱炉,王尔烈奉旨到了那里后,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三年,然后又被皇帝召回了京城。这一天,嘉庆皇帝又单独召见了王尔烈,问他:“老爱卿,这一次你可以安享晚年了吧?”嘉庆言下之意是,王尔烈这一次从金山银山里出来,一定或多或少的有些“实质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