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苛求,不完满才是人生 明月先生很小的时候,母亲把他寄养在吟泉寺,求师于大智法师。
一天,明月问师父:“什么是圆满?”
大智师父那时很年轻,也很英俊,对明月的这个问题,他却充耳不闻,没有做出回答。
明月很尴尬,知道拜师学佛其实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第二天,大智师父拿来一个器皿交给明月,说:“这个瓷器名叫扑满,你独自下山,去化缘。”
大智师父交给明月的扑满是类似于存钱罐的东西,上面只有唯一的小口。明月揣摩了半天,摇着头想:师父要我去化钱啊!
化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化钱更是一件伤脑筋的苦差。好在明月乖巧伶俐,长得惹人喜欢,每到一户,总是不言不语,微笑着手捧扑满,站在施主的门口,施主怜爱他,自然会一分、两分地朝明月的器皿中放钱。
第一天化完缘,明月乘着月色,朝吟泉寺归来。听到扑满里叮叮当当的硬币相碰的声音,明月心中美极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扑满里的硬币一天天增多。渐渐地,明月已经听不到金属相碰时发出的叮叮当当诱人的声音了,而那份喜悦的心情却随着扑满的越来越沉而逐渐增强。
有一天,明月化完缘归来,抱着扑满,像完成了一件功德圆满的事情跑进师父的禅房,高兴地说:“师父,满了,满了,装不下了。” 大智师父此时正在给政协写提案,望见明月高兴的样子,对他说:“孩子,这是你这段时间辛苦换来的成果,瓷罐里的东西全归你了。”
明月高兴地抱着扑满跑出禅房,来到院子里,找来一张柳席,铺在院子的井台边,把扑满倒过来。倒了半天,扑满里的钱一分一厘也倒不出来。
明月急了,朝禅房里喊道:“师父,倒不出来。”
“你想办法吧!”师父在里面应道,“你能把它装满,也能把它取出来。”
明月找来树枝,朝扑满的小口里捅,扑满里的硬币相互交错、相互挤压,一枚也捅不出来。
明月累了,躺在席子上喘气,他想:化缘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容易是因为带着希望把扑满装满了,很不容易是因为这段化缘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艰辛。
明月望着身边的扑满,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装满了硬币的扑满却一分也倒不出来,他对着禅房有气无力地说:“师父,我还是弄不出来。”
大智师父在里面应道:“你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此时太阳已经西下了,阳光从寺院高大的梧桐树的缝隙中透出一道道金光,洒在院子里,洒在柳席上,洒在明月的身上,闪着一道道跃动的美丽光环。
明月若有所思地从柳席上跃起,跑进厨房,拿来榔头,对着柳席上闪着光芒的扑满砸下去。柳席上顿时滚满了无数闪闪发光的硬币。
望着被自己砸得粉碎的扑满,明月对着屋内的大智法师说:“师父,我明白了。”
大智师父在禅房里应道:“你明白什么了?”
明月此时像一个大人,背着手,站在院子中央说:“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和别人留一个余地,一味地追求圆满或完美,人有时也会像装满硬币的扑满一样,被自己束缚得粉身碎骨。”
禅房里没有回声,明月透过院子里的梧桐树,看到火红的夕阳在远处的群峰中慢慢地西坠。
人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完满。不完满也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因为有很多缺失,才会有很多希望。善于包容缺失的人,也多是具有博大胸怀的人。只有真正懂得包容不完满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完满。
在生活中,你会面临多种标准,这些标准出现的原因,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比如你买了一双鞋,有人会说你的鞋很漂亮,有些人却认为它不好。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但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新买的鞋是好的。
有时候,你合理的行为举止会遭到误解,但是不要因此而改变自己,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失去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里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有一天,他们一起到附近的镇上买了一头小毛驴,因为回家的路程很远,所以开始的时候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子跟在后面。
这时他们遇见了一位妇人,她指责骑着毛驴的爷爷,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连自己的孙子都不关心。老人觉得妇人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从毛驴上下来,把孙子扶了上去。
祖孙二人又走了一段路,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见了祖孙俩的情形,指责孙子,认为他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孙子觉得老人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和爷爷一起骑着毛驴回家。
两个人又走了一段路,这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饲养毛驴的人。养驴的人看见祖孙俩骑一头毛驴,很气愤,指责他们,说他们是狠心的人,这样虐待动物。
这时的祖孙俩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只好都下来走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遇见了一群年轻人,年轻人觉得两个人都是傻瓜,有毛驴却还要靠自己的脚走路。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此时的他们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无论怎样做都会受到指责,所以两个人索性一起抬着毛驴回家。
在经过一座桥的时候,祖孙俩不小心把毛驴掉进了河里,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祖孙俩最终一无所获。
其实毛驴是祖孙俩的,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只是一时的有感而发,而且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看问题时的想法自然也会不一样。祖孙俩失去了辛苦购买的毛驴,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那些路人,而是在于他们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被欣赏、被肯定的人,希望自己的爱好被家人支持,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是在希望这些之前,要认真地思考自己有多少自信心。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是不会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的,因为不论任何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松手即是获得,放下就是快乐
佛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人类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叫仇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被仇恨左右着自己的意志,被仇恨烧毁了自己的理性。仇恨使人失去理智与原本善良的本性,仇恨使人变得心胸狭隘、冷若冰霜,使人丧失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变得自私、冷漠。
仇恨是一把无形的剑,可以把人的心灵扭曲成丑陋的畸形甚至失去人性。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仇恨,那么就不会再有愉悦的心情,而且更会损害身心的健康,最大受害者还是自己。因为仇恨使自己痛苦不堪,这又何苦呢?
心中充满仇恨的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人应该有点儿“不念旧恶”的精神。只有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很久以前,有一位家财万贯的商人,在他步入古稀之年时,决定把家产分给3个孩子,但是在分财产之前,他要求3个儿子去游历天下,做生意。
临行之前,商人告诉儿子们:“你们一年后务必回到这里,向我汇报你们在这一年里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财产不想分割,集中起来才能让下一代更富有。一年之后,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个孩子,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财产!”
一年后,3个孩子都如期返回了家中。大儿子说:“我在游历期间,曾遇到一个陌生人,他非常信任我,将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后来他不幸去世,我将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商人听完,微笑着说:“你做得很好,但诚实是我们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所以还称不上是最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游历到一个贫穷的村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乞丐不幸掉进了河里,于是我立即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那个小乞丐。”
商人听完,笑笑说:“你做得很好,但扶危济困、救人于危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所以也称不上是最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了一会儿,很不自信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了他的手里。在我旅行的途中,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旁,我只需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万丈悬崖,让他粉身碎骨。但我没这么做,而是叫醒了他,让他继续赶路。这实在算不上什么高尚的事……”
商人没等三儿子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郑重其事地说:“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做到了,所以,我所有的产业都将是你的。”
仇恨不但会像磁铁一样吸引来无尽的烦恼,还会使人陷入报复的深渊无法自拔。
只有宽容,才能使仇恨化解,从而为你消灾解难。当然,人非圣贤,要我们去爱自己的敌人,也许是强人所难,但出于为自身的健康与幸福考虑,学会宽恕敌人,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唐德宗贞元年间,陆贽出任宰相,有一段时期,他曾经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因遭到德宗猜忌,被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
后任的宰相知道李吉甫和陆贽两人之间素有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打算借刀杀人,借机除去陆贽。不料想,李吉甫竟然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的阴谋化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为李吉甫出谋划策,协助他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别人。
相反,报复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当报复心理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控制自己,从那一刻起,报复者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而且,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刺入对方身体和心里的同时,也会深深地划伤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靠在集市上卖画为生。一天,他刚摆开画摊,就看见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官员的小公子。书生知道这位官员在年轻时曾经迫害过自己的父亲,导致父亲忧郁而死。想到此事,他心底不由得涌起一股仇恨。
然而,这位小公子并不了解这一切,他被书生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停留在书生的画摊前流连忘返,他看中了其中一幅画。书生非常讨厌他,于是用一块布把那幅画盖住,并说不卖给他。不料,这位小公子却是个执著任性的人,对那幅画始终不能割舍,无法忘怀,并因此得了心病,日渐憔悴。
最后,他的父亲不得不出面,表示愿意出高价买书生那幅画。然而,书生宁愿把那幅画挂在画室的墙上,也不愿意卖给他。书生阴沉着脸坐在画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每天早晨,书生都要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这是他表示信仰的唯一方式。可是,渐渐地,他觉得这些神像与他以前画的神像的形态日渐不同了。
这使他苦恼不已,他费尽心思地寻找原因,却一无所获。后来有一天,他惊恐地扔下手中的画,猛地跳了起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眼睛,竟然是那位官员的眼睛,连嘴唇也极其相似。他气急败坏地把画撕得粉碎,高喊道:“我的报复怎么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生活就是这样,面对别人的伤害,刻意地报复往往结局并不乐观。仇恨是一把双刃剑,报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会受到伤害,所以,“冤冤相报”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心中装着仇恨的人,其人生是痛苦而不幸的,只有放下仇恨选择宽容,纠缠在心中的死结才会豁然解开。
千万不要让仇恨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仇恨只能去化解,而不能去膨胀。伤害发生以后,报复并不是唯一解决仇恨的方法,用爱去填补恨的心理空间,用爱去替代恨,用爱去化解恨,让仇恨的心灵在爱的沐浴中得到解脱。
放下,就是掸去心灵的尘土
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换季整理衣物时,就会发现有些哪怕根本不会去穿的衣服,可就是舍不得把它们丢掉。搁置了几年,连自己都忘记了它们的存在,当偶尔再翻出来的时候,才明白,它们对自己而言,确实已经毫无用处了。
其实,在我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装着一些这样的“衣物”。那是我们人生历程中曾经拥有的东西,譬如,我们受过的伤害、遭遇过的挫折、得到过的荣誉、获得过的成绩等。太多的东西,总是默默地收藏在我们心底。
或许,很多事情,只是我们自己的误解和偏见造成的,但却没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果断地把它们舍弃。而是任由它们在我们心里安家乐业,总以为那是无法丢弃的东西,甚至,有时还常常把它们翻出来拍打,还自骗自地说:“晒晒心情!”
俗话说:“舍得舍得。”不舍怎么会有得呢?因此,在追求拥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弃。
每一次停下来,是为了好好地清理一下,果断地丢掉那些不值得背负的包袱,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前进。
学会适当地放弃,在人生的旅程中,你就会看到沿途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你就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在一次玩耍的时候,把手伸进了花瓶里,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糟糕的是,当他想把手抽出来的时候,却怎么也抽不出来了。
小男孩着急地哭了起来。父亲听到哭声后,急忙跑过来,帮着儿子一起往外拔,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父亲想把花瓶打碎,好让儿子脱离困境。可是,花瓶的价值不菲,这让他迟迟下不了决心。
最后,父亲决定换一种方法再试最后一次,如果还是不行,就砸掉花瓶。
“孩子,你把手伸直,把手指并拢到一起,再往外拔,就像我这样。”父亲边说边给儿子做示范。
然而,小男孩的回答却让父亲大吃一惊:“爸爸,我不能那样做。如果我把手松开了,我手里攥着的硬币就会掉到花瓶里!”
父亲听了,被弄得哭笑不得,这才明白了儿子的手拔不出来的真正原因。
读完这个故事,你或许会对小男孩的天真报以微笑。一枚小小的硬币差点儿毁了一个价值不菲的花瓶甚至是他的一只手!但是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因为舍不得放下手中已有的一些东西,从而错过了更多美好的东西。
由此可见,学会放下,我们才能远离束缚。学会舍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丽,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