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16699100000016

第16章 学会跨越寂寞,人生自在洒脱(5)

一念妄动,即具世间诸苦

《菜根谭》有云:“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哉!”

佛经上说:“世间万物皆为虚空。”一切因缘而起,一切因念而在,当我们执著于某一事或某一物时,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会接踵而来,如果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惧。

云居禅师拜百丈明照禅师为师,并因百丈明照禅师指点而得度。云居禅师静心参禅,每天晚上都独自去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一天,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躲藏在云居禅师去洞穴的必经之路上,路的两侧有粗大的树木,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从树上垂下来一只手,扣在禅师的头上。

那个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会被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凭年轻人扣住,只是静静地站立不动。如此出乎意料之举,反而把年轻人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神情自若地离去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第二天,这几个年轻人又想出了一个歪主意,他们一起到云居禅师那里,问道:“大师,最近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淡定地说:“没有!”

“真的吗?但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突然被飞来的魔鬼用手按住了头。” “那根本不是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大师怎么知道不是鬼,为什么这么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怎么可能有那么宽厚温暖的手!”

禅师又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一个人如果连生死都超脱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

听了大师的一番话,这群年轻人顿时大悟。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智者最宝贵之处就是有一个极好的心态,他有对世事变幻的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应对能力。

从禅学而言,就是有大悟。禅就是一颗如水的平常心,没有一丝浑浊,平淡如水,纯净如水,不为世间的色彩迷惑,不被人生的百味侵入。

细壤虽小,积累万年便会有峰峦的气势;小善虽轻,持之以恒便是无上的功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珍惜它就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保值、增值,荒废它就会使人加速损耗自己的价值。

“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那么,超越生死,勇于以生命感悟禅要,敢于以人生实践真理,则是僧人的大智大勇。

北宋大将军曹翰曾率部下渡过长江,闯入圆遥寺,寺院禅僧们看见军队都惊恐奔逃,而缘德禅师却跟往常一般平静地坐着。曹翰怒凶凶地走到禅师跟前,禅师不站立也不拜揖。

曹翰见此状,勃然大怒,呵斥道:“长老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禅师看了他很久,淡定地回答说:“你难道不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吗?”

曹翰听闻此言极为惊奇,心中不由得对禅师产生了敬意,问:“禅僧们为什么都走散了呢?”禅师回答:“敲起鼓来自会集合。”曹翰便让自己的手下去击鼓,但敲了半天的鼓也并无一个禅僧到来。曹翰问:“为什么没有禅僧来?”禅师答:“因为敲鼓之人有杀人之心。”说着自己便起身去击鼓,禅僧们很快就过来集合了。曹翰肃然起敬,向禅师礼拜,并向禅师请教取胜的策略,禅师从容答道:“这不是禅僧所了解的事。”

缘德禅师镇定淡然,不惧生死,从心理上击败了凶悍、威武的大将军曹翰,使圆遥寺化险为夷。这种良好的心态是禅师智慧的表现,是从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养成的道行。人生一世,天灾人祸时时难免,只有想不到的,没有遇不到的,人只要练就不惧生死的心态,就能镇定自若,冷静处理,走出险境。即使有一天走不出去,也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再现大丈夫舍生取义的慷慨气概,使后人代代敬仰,奉为楷模。

禅宗《正法眼藏》对人生的提示记载着:“生即生,灭即灭,正视这轮回往复,均属自然。所以做人要不怨天,不尤人。”

唐代著名的法常禅师是这样告别人世的:一天,法常禅师对他的弟子们说:“将要来临的不可抑制,已经失去的无法追回。”弟子们模糊地感觉到了什么,但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静默之间,忽然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禅师说:“就是这个,并非其他。你们各位,擅自保重,吾今逝矣。”说完就圆寂了。

而以烧佛像取暖闻名禅林的天然禅师是这样逝世的:长庆四年六月,禅师对弟子们说:“去给我准备热水洗浴,我要准备出发啦。”禅师洗完澡,戴上笠帽,穿上鞋子,操起拄杖,刚从床上下来,脚还没有着地,就去世了。

《正法眼藏》告诫世人:在无常到来之际,国王、大臣、亲属、仆人、妻子、珍宝,这一切都是空的,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奔赴黄泉。的确,在死亡面前,无论是卑贱还是高贵,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任谁也无计可施。受到这种人生无常的哲学思想熏陶之后,人们就会理解心平气和是悟道的表现,因此也就能够平心静气地生活下去。

良宽禅师曾经这样写道:“病就让它病好了,死就让它死好了!”可见,再也没有比良宽禅师更心平气和的人了!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未知,正所谓世事无常,没人知道什么时候生命就要中止了,所以,道元禅师说:“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更要加倍努力追求正道。”

世事无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禅师有两个弟子,悟语和悟道。有一天,师徒三人到山上散步,禅师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但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禅师问道:“你们说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悟道说:“荣的好!”悟语却回答说:“枯的好!”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禅师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小和尚答道:“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笑道:“天真自性佛!”

荣枯互变是无常,不管是枯还是荣,都是自然之理。人不会因为枯而悲伤,也不会因为荣而喜悦,人生无常,就如树木一样,没有永恒。唯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真谛,也是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现实里会有很多人因为物而喜,因为己而悲,这都是自寻烦恼而已,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又管他人如何呢?

师父打发他的一个年轻弟子到集市上去买东西。弟子回来后,撅着个嘴,满脸的不高兴。

师父便问他:“发生什么事了吗?你看起来很不高兴。”

“我在集市里走的时候,那些人嘲笑我。”弟子撅着嘴巴说。

“他们为什么要嘲笑你呢?”师父问。

“人家笑我个子太矮,他们不知道,虽然我长得不高,但我的心胸很开阔。”弟子气呼呼地说。

师父听完弟子的话什么也没有说,而是拿着一个脸盆与弟子来到附近的海滩。

师父先把脸盆盛满水,然后往脸盆里丢了一颗小石头,这时,脸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接着,他又把一块大一些的石头扔到前方的海里,大海没有任何反应。

看着迷惑的弟子,师父说:“你不是说你的心胸开阔吗?可是,为什么别人只是说你两句,你就生这么大的气,就像被丢了颗小石头的水盆,水花到处飞溅?”弟子低头不语。

别人的话只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是不同的,如果因为别人的言语而生气,不但是心胸不够开阔,而且是修养和内涵没有达到境界。

人生无论面对什么大喜大悲都能坦然处之,就是一种境界。世间的大多数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悲伤,因为嫉妒别人的拥有,所以满怀情绪,也因为无法释怀失去的而惴惴不安。

古时有一个大财主,吃斋念佛多年,50岁方得一子,视为掌上明珠。

儿子渐渐长大了,可是他只会笑,不会哭。财主想尽各种办法,骂他、打他都无济于事。正无可奈何之际,适逢一云游高僧前来化缘,财主就请求高僧为儿子诊治。

仆人把孩子抱来。孩子不认生,冲高僧嘻嘻直笑。财主上前狠狠地打了孩子屁股一下,孩子皱皱眉头,随即平静,一声不哭。

财主冲高僧一摊手,说:“高僧,您看这孩子是不是智力有问题?”

高僧不说话,只是顺手从果盘里拿出一根香蕉和一串葡萄,在小孩面前一晃。

小孩想了想,伸手接过了葡萄,并微微一笑。

财主在一边解释:“他从小就不吃香蕉。”

高僧点点头:“知道取和舍,说明智力是没有问题的。”

财主伸手拿走了盘子中的香蕉,孩子愣了一下,没有哭也没有笑。

看到孩子这样,高僧沉思片刻,端起桌上的果盘,说:“跟我来!”

一行人走出财主家的大门,恰逢3个小孩在门前玩耍。高僧看了看小孩,又看了看果盘,果盘里恰巧还有3根香蕉和一串葡萄。于是高僧分给每人一根香蕉。3个小孩接过来,兴高采烈地剥开就吃。

这时,财主的儿子忽然伸手指着香蕉,大声叫起来。财主赶紧拿过葡萄哄儿子:“那是你最不爱吃的香蕉,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葡萄。”

财主的儿子夺过葡萄,扔到地上,仍是伸手要香蕉。3个孩子很快吃完,抬头冲财主儿子笑笑。

这时,财主的儿子忽然号啕大哭,把财主和仆人都吓了一跳。

财主欣喜之余也迷惑不解:“他平时一口香蕉也不吃,今天怎么会为香蕉哭了呢?”

高僧微微一笑,说:“世间大多数人的悲伤,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而是因为别人得到了。”

世间百态,人物百型。能够真正做到淡然处之的人并不多,人们应该怀有一颗坦然的心,不因外物的丰富、富有而狂喜;不因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也不因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这才是人生修养的必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