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没有错,但是,对自己太过苛求,事事都要求完美,到头来只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缺点与不足,因此变得失望、意志消沉,或是把自己逼上绝路,痛苦不堪。记住,对别人宽容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多包容。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只要是人就都会有人性的弱点和缺憾,你我如此,圣贤智者亦是如此。
人非尧舜,何必苛求尽善
有人说:“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于是,这句话便成了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遵旨,我们不断地在要求着别人,也要求着自己,总是希望美好的一切可以更美好,而原本丑陋的能快速地被撕得粉碎。如此一来,人生就总是在奔跑、追逐与不满中度过,因而觉得苦恼很多。
实际上,我们本可以不这么为难自己。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也不一定非得尽善尽美才能生活得快乐。做人难得的是清楚地认识自己。我们大可以凭借自己擅长的方面建功立业,何必期望在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有所作为呢?
很久以前,有一位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官,他才华横溢,写的一笔好字,还能作出极好的文章。但是,当时国家正处于战乱当中,朝廷也重武轻文,对于像他这样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并不是很重视。他一直认为自己有才华无法施展,于是就想向其他武将一样能够在战场上作战、杀敌,建立一番功业。
终于,这个文官有了一个可以去疆场的机会。当时,有一位行伍出身,几乎没有读过书的将军需要一个文官到战场上帮他处理文书的工作。于是,这位文官就自告奋勇,非常积极地要求可以担任这个职位。君主和将军看他如此积极,就同意了。不过,到了战场后,他还是和文书打交道,根本没有机会可以像将军一样真正地杀敌立功。
直到有一天,军队遭到了敌人的轮番进攻,这场仗一打就是好几天,军队损失很大,就连将军也负伤昏迷了。此时,副将在外,军队里只有文官的官职是最高的。很多人都劝他,要赶紧通知距离最近的副将赶来支援,然而,文官想到自己看了这么多的兵书但是一直无法运用,这回可算有机会带领军队到疆场上作战了。于是,他不顾手下人的劝告,决定亲自率领士兵杀敌。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毕竟不是读了几本兵书就能应付的。文官带领士兵作战的结果可想而知,完全被敌军打得溃不成军,他几乎被俘,在几位勇敢的士兵的拼死保护下才逃了出来。后来,他与这几位士兵也跑散了,真正走到了后有追兵、前有敌军的山穷水尽的地步。文官此时后悔莫及,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于是想要自杀。
就在此时,一位四处云游的僧人路过这里,将准备自杀的文官救下。僧人问他:“年轻人,你有什么事想不开,非要走上绝路呢?”文官看救下自己的是一位僧人,于是就把自己的遭遇全都对他一一道明,最后说:“大师,您为什么要救我呢?您看我犯下这么大的错误,难道还不该死吗?”
僧人听完后笑了。他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块小石子,然后又将石子扔到了地上,他对文官说:“你能帮我把刚才扔掉的石子捡起来吗?”在他们站立的地方,有许多小石子,刚才那块石子如同是大海里的一滴海水一样,根本无法和周围的石子区分,更不要说是再找到捡起来了。文官摇摇头表示自己做不到。
这时,僧人又从身上拿出一锭金子,将其扔在了地上,然后对文官说:“那你能将这锭金子捡起来吗?”文官点头说:“这当然没有问题了。”边说边将金子捡了起来,交给了僧人。僧人接过金子后说:“你为什么捡不起重量轻的石子,却能把更重的金子捡起来呢?”文官说:“这与大小轻重无关,关键是地上有很多相同的石子,我根本就无法分辨出哪一块是您刚刚扔下的。但是,这里只有一块金子,我立刻就能找到了。”
僧人听完说:“既然你明白这些道理又何必要寻死呢?金子在石头中是与众不同的,能很快被人看到。假如你跟所有人都一样,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成是金子,而承认你、重视你呢?你的长处是做一名文官,在武将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根本就不会打仗,又何必用自己不擅长之处来证明自己呢?”文官听后恍然大悟:的确,作为文官,自己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朝廷都是受到尊重的,这是自己的长处,凭借此早晚会有所作为的;然而,自己根本就不会作战,又何必要用这一点来获得肯定呢?
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了解太少,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正如苏东坡在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往往难以正确地认识“自我”,总在为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感到懊恼和遗憾,却忘了我们本身所拥有的美好,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到自己散发出来的光辉。
请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吧,这都是上苍给予我们的恩赐。不要强求自己根本就没有的东西,更不要妄自菲薄。否则,只会使优势慢慢地消失,但缺点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好转。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命的最佳状态不是你要获得多少优势,或者是改变了多少劣势,而是要真正地认识自己,你对自己认识的越清楚,也就会越明白: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活得坦荡、活得潇洒的人才能活得精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黄金和美玉都是极为稀少且珍贵的宝物,也是男人展现财富、地位,女人装扮容貌的难得珍品。然而黄金根据其提炼程度的不同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一点瑕疵都没有的玉石也同样不存在。所以,自古才有了“金无足赤,白玉微瑕”一说。
如同金和玉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瑕。事实上,我们生活的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优缺点。这也就注定了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犯下不同的错误,即便你是圣贤也好、君主也罢,都难逃这一点。
众所周知,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在我国地质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都有研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颇大的人物,却在官场上太过钻营,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他的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因此成为在“乌台诗案”中陷害苏轼的帮凶。南宋初王铚的《元祐补录》中曾对此事做了记载。
沈括曾与苏轼一同供职于“崇文院”,后苏轼的父亲去世,苏轼回家奔丧两年后再次返京。这次回来后,苏轼就与沈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政治路线。
1069年,王安石担任宰相一职。随后,便开始走上了激进的改革路线。沈括由于才能出众,受到了王安石的器重而担任了诸多要职。苏轼虽然也赞成改革,但走的是温和派的改革路线,这就难免与王安石的意见产生了许多分歧。后来,渐渐地,苏轼与“保守派”的领袖司马光站在了一起,组成了“反对派”。
但是,反对派的作用并没有影响到激进派的改革道路。由于王安石深得皇上的信任,其改革之路走的可谓顺风顺水。而作为反对派代表人物的苏轼则被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一职。当时的苏轼已经有很多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
在苏轼担任通判期间,沈括曾作为中央督察到杭州巡查。虽然各自的政见不同,但是对于前来杭州的沈括,苏轼还是把它当成好友热情地接待。沈括看起来也相当和善,不但“与轼论旧”,还把苏轼的新作抄录了一通。但是,一回到京都,他就开始拿出了自己的批判态度,把其中自己认为有不臣之心和诽谤之意的诗句全部加以注释,然后呈交给了皇上。
后来,加上王安石手下的李定、舒亶、何正臣、李宜等人的煽风点火,不久之后,皇上就下旨以“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为罪名将苏轼打入了大牢。这场牢狱之灾不但险些让苏轼送了命,还牵连了他三十多位亲友一起受难。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十全十美的,传说古代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有大脚的缺点。在以小脚为美的古代,这个缺点可不算小,但即便这样也难掩她那美人的光华。
可见,一切被称之为美好的东西,都只不过是某个人眼中或者某种环境之下的美好。而且,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即便是同样的事物也不见得10个人看就有10个人都认为是美丽的。而世上也总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懂得欣赏,甚至喜欢我们缺点的人。所以,何必要苦苦地追求完美,对自己过多地苛责呢?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点点的不完美,才使我们显得更加真实。
有一位年轻人一直很努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作出一番事业。但是,自己的努力却一直都得不到想要的回报,于是便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到自卑起来。
为了能够得到一点指引和启示,年轻人去拜访了一位成功的长者,希望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一些经验。见面之后,他向长者询问:“为什么同样是在努力,别人能够获得成功,而我却一直不见起色呢?”
长者微笑着反问:“当我说出‘芬芳’两个字时,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年轻人略作思考后回答说:“糕点,虽然我自己开的糕点店已经在前些日子倒闭了,但是我仍然会想到那些香气芬芳的糕点。”
长者点了点头,然后说:“现在你去想你的三位朋友询问这个问题,然后带着他们的答案再来找我吧!”
于是,年轻人带着问题上路了。他先去见了一位画家,并问了画家同样的问题。
“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了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有辽阔草原的美景,它们都能带给我创作的灵感和美丽的享受。”画家十分陶醉地回答说。
从画家的画室里出来后,年轻人又去拜访了一位回国探亲的华侨朋友,并向他询问。
华侨回答说:“对我来讲,芬芳就是家乡的小吃飘散出来的香气,就是故乡的泥土散发出来的气息。”
最后,年轻人又去拜访了一位生物学的专家,专家的回答是:“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都是利用自身散发出来的芬芳气味来迷惑和捕杀猎物的。”
完成了对三个人的采访后,年轻人带着他们的答案再次找到了长者。长者听完他的转述后说:“从你询问的这几个人来看,你的生活中也不缺少成功的朋友啊!”
“是啊,可我却是个失败者。”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说。
“那么,我问你,他们对‘芬芳’的解释与你的相同吗?”长者问道。
年轻人摇了摇头。
长者继续问道:“那他们对‘芬芳’的解释,有相同的吗?”
年轻人又摇了摇头。
接着,长者笑了,意味深长地说:“其实就像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样,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芬芳。你之所以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因为你只是看到了别人的成功,而把忽视了自身的芬芳。找到了你与众不同的芬芳之处,你同样会是一个成功者。”
静慧大师说:“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呢?就是因为总是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是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我们内心的执著和不满总是让我们充满了苦恼。如果能够坦然地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
要永远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唯一,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这一点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应该尊重和利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一切,去尽情地唱属于自己的歌。生活本来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人生短暂,何不对自己好点
现代人总是生活得很累,肩上好像永远都有放不下的负担,手头上也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与辛苦奔波中,我们似乎渐渐地淡忘了什么是幸福、什么快乐。甚至连自己是谁,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都记不清楚了。
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忙碌着、奋斗着,甚至忘记了感悟一下身边的美好。也许在有些人心中,不停地奔跑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但是,偶尔也不妨停下匆忙的脚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问问自己的心是不是已经疲惫不堪、不负重荷了。
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在身心俱疲的时候,给自己一点放松的空间。在每天朝霞升起的一刻或是在落日余晖未散尽之时,好好地享受人生的美丽。
一位书生到禅院中去与禅师品茶论道,走在路上看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于是,一见到禅师便说:“今日我有一事请教大师,什么是团团转?”
禅师想都没想便回答说:“皆因绳未断!”
书生听了禅师的回答,顿感惊奇不已:“大师怎么会知道?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系着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树,于是就围着树转过来转过去但都不得脱身。我以为师父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谁知师父竟然猜出来了。”
禅师听后微笑着说:“并不是我猜出了什么。而是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
看到书生还是有些困惑,老禅者又解释说:“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牛是被绳子牵制而不得解脱,而人则是因为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一理通百事啊!”
一只风筝,之所以不能自由飞翔,是因为被绳牵住;一匹骏马,之所以不能任意驰骋,也是被缰绳所牵制。而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感到疲惫不堪,又何尝不是被名利和欲望牵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