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16698800000021

第21章 血肉之情多呵护,体谅宽容是根本(2)

想到这,婆婆就找出了一条丝绦,趁着儿媳妇不在家也出门来到后山,打算找棵树上吊自尽。幸好,婆婆刚把头伸进丝绦打的扣中,有村里的年轻人路过把她救下,背回了家。范氏起初见婆婆不在家,早已心急如焚,如今又听说婆婆在后山上吊更是又着急又伤心。她拉着婆婆的手说:“娘啊,我知道你是为了啥自杀的,可是您要是这么一死就剩下我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也跟您去了算了。”婆婆听儿媳妇这样说,日后也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储福死后,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日子过得非常清苦。一天,范氏到水边去替人家洗衣服赚点钱,看见小溪边长了很多席草,非常茂盛。于是,范氏采了许多席草回家,用它们编成席子然后卖给别人,钱挣的比以前多了,日子虽然不是很好过,但是至少婆媳二人的温饱是不用犯愁了。

过了几年,婆婆寿终正寝。范氏一直在婆婆的坟边守孝,直到八十多岁,无病无灾的一觉睡死过去了。自从范氏死后,她采席草的溪边再也没有长出过席草。

婆媳,两个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背景下的女人,却因为同时牵挂着一个男人而“狭路相逢”了。她们的心虽然被这个男人系在了一起,但是却可能视对方为敌人、为对手,所以身体选择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使劲,都想要把男人往自己的方向拉得更近一些,离对方更远一些。于是,矛盾、误会、硝烟、战火也随之而来了。

正所谓:“无常世事莫争齐,好劝翁姑学菩提,栽得莲花多一品,志同道合往生西。”婆媳之间也要谨守本分、以德自持,婆婆要宽容,儿媳妇要忍让,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言行举止,忍让处需忍让,顺从处需顺从,如此一来,家庭不再是婆媳争斗的战场,而是如同和睦的“莲池法会”般。

对孩子不要期望过高

很久以前,有一位威武的大将军,他半生戎马,军功赫赫,天底下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他的。大将军有一个独生子,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了,他小的时候因为没有母亲很好的照顾,经常生病。长大一些后,将军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叱咤疆场,就请来了很多的老师教授他武艺和兵法。

但是,小公子的志向并不在此。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足,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像父亲一样成为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但是,他却对诗文、乐理很感兴趣,常常趁着父亲驻守边关,不在家的时候偷偷跑出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朋友们一起研究、切磋。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小公子很用心,没想到也小有所成,他作的诗词备受当时文人的夸奖,弹奏的曲子就连当时最好的乐师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却也因此耽误了武功与兵法的学习。将军回到家中后,看到儿子每天不务正业,只知道琢磨一些不上“台面”的东西,非常气愤,于是将他关在家中,哪儿也不准去,并亲自监督他每天只能练武、看兵法。因为小公子从小身体就弱,再加上这样高强度的训练,终于体力不支病倒了。

将军府上的人以及将军的朋友都劝他不要太过执著,既然小公子不喜欢习武弄剑,但是作诗写文章却是一流的,不如就让他好好读书,将来中状元一样光荣,一样为朝廷效力。但是,因为将军历来看不上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雅士,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劝,他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说什么也要让儿子上战场杀敌。

后来,边疆又有敌国侵扰,将军奉命前去戍边。这次,他想不如把儿子带到战场上去,没准看到疆场上的厮杀,就能激发他热血男儿的斗志,喜欢上武功也不一定。于是,这次将军不顾大家的反对,将儿子带到了疆场,并让他做了在最前面冲锋杀敌的前锋。结果可想而知,身体不好的小公子到了疆场上根本就没什么招架能力,一场战役下来就丧生杀场了。直到看着儿子瘦弱的身躯,毫无生气地躺在自己面前,将军才后悔莫及,如果当初没有逼他做他不喜欢的事,如果当初没有让他上战场,如果当初让他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那么今天他一定还活着。可是到了此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孩子在夫妻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给平淡的二人生活增加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夫妻之间因为有了共同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感情也会变得更加亲密。孩子不但是一个家庭中最牢不可破的纽带,更是这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正如诗中所说:“(孩子)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大也是最安心的依靠,无论何时父母都能提供给孩子最温暖的怀抱,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最无私的爱。

可是,作为家长,有时候却又是有着极大私心的,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作祟,将这份爱变成了牢笼,而忘记了原本应该给予的爱与宽容。的确,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这一切获取的前提必须真的是为了孩子着想。有的家长会说:“我有哪一点不是为了孩子着想的?我让他学画画,让他学钢琴,还不是为了他能有个好的未来。我小时候因为条件的限制不能学这么多的才艺,如今有这个条件,就一定要让孩子都学会。”

会这样说的家长首先就有问题,他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完全把孩子当成了自己“失败”人生的翻盘机会,以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孩子的喜好,殊不知,这些东西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吗?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吗?很多家长都因为这些攀比的心理而耽误了孩子真正能够发挥特长的方向。

于是,往往孩子做得不如意,或是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不是打骂就是唉声叹气的,对孩子感到失望。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还是孩子,还处于摸索与学习的阶段,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地折腾孩子,最后落得个揠苗助长的结局。《礼记·祭义》篇中说:“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言。”家长都应该记住,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请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成长中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的期望,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路,也是一种包容。

手足情深,忍让常记心间

《菜根谭》中说:“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奂。”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常常被称作是“手足之情”。手脚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无需赘言的。用如此重要之物来形容兄弟姐妹,可想而知这其中感情之深厚。这其中的一点就是因为,除了父母、儿女之外,还能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就只有手足,因为蝇头小利而闹得手足相残又何必呢?

有一家人,父母双亡后几个兄弟就决定分家。后来,因为大哥占了家产的大头,原本还算和睦的兄弟就因此闹得很不愉快,眼看着兄弟之间产生了分歧和嫌隙,这家的大哥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他说的话,弟弟又都不听,更加觉得苦闷,甚至还因此大病了一场。病好后,他来到以前经常去礼佛的寺院,拜访方丈大师,希望他能开导自己。

见到方丈后,大哥把自己家中发生的这些事全都说了出来,最后忍不住对方丈诉苦:“‘钱财是身外之物’的道理我都明白,但是家中的兄弟为了祖上留下的这些遗产争夺不休,我眼见他们越闹越凶,连手足之情都不顾,越发的变得无理取闹。我身为大哥,原本应该在父母过世后替他们照顾好这个家,但是如今家中的兄弟没有一个人听我的,我心里感到非常郁闷。”

大哥说完自己心里不痛快的事后,原本以为方丈会引经据典地劝慰自己一番,没想到,方丈居然给他讲起了自己还是小沙弥时候的故事:“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和尚的时候,我的师父是当时寺院的方丈,他非常喜欢养兰花。一次,他需要外出讲经,于是就把兰花托付给我照料。我知道这些兰花都是师父的心爱之物,也非常上心,兰花一直长得很好。不过,就在我师父回来的前一天,我一个不小心把兰花摔在了地上,花盆摔烂了,兰花也都摔破了。我心想,这下完了,师父看见了一定会非常生气,恐怕我要挨罚了。第二天师父回来之后,我就拿着摔破的兰花向师父承认错误,希望他能责罚得轻点。没想到师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我,他只是对我说:‘我当初养这些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而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