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向巴菲特学投资
16698100000023

第23章 不做没有把握的投资安全投资智慧: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1)

巴菲特引用过古希腊《伊索寓言》里的一句话:“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他用这句话阐明了自己的投资观点,那就是握有一只实实在在的可以带来收益的好股票,远胜于将钱压在那些在华尔街炒得沸沸扬扬的概念股上,这样就像是看着林中满天飞舞的小鸟,手中没有一只,却一厢情愿地认为它们都是属于自己的。

巴菲特说过,投资是买企业,而不是买股票。虽然他总是通过收购股份的方式购入企业,但他从来不会因为概念股之类的东西去投资一家公司,他所看重的永远是那些拥有较高长期收益的股票。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新生的网络股被炒翻了天,“光明”的前景和投资专家们的预言让投资者们相信网络科技马上就要“占领”全世界,网络股由此被大肆追捧,从1998年到2000年,两年多的时间里网络股的上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许多原本有些理智的投资者也很快就被这种疯狂的气势吸引进去,变成了推动这种疯狂的一个分子。

投资人不可能专攻某些特定类型的股票就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只有在谨慎评估事实及坚持原则的情况下,才能赚到这些钱。当所有投资者都大做发财梦的时候,巴菲特却远远地躲开了网络股,因为他在看到网络公司的股价一涨再涨的同时,也看到这些公司几乎没有一分钱盈利的财务报表,他不会相信这些公司为投资者们画出的“大饼”究竟有多大,他所相信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公司收益和股东收益。

在投资者们刚刚陷入疯狂的时候,巴菲特就预言了网络股的泡沫必将破灭。他奉劝投资者们不要把财富梦想寄托在没有什么实际收益的网络公司身上。但此时,网络科技的光环遮蔽了投资者的理智,也盖过了巴菲特的光芒。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网络科技股成了所有投资者追寻的梦想,坚持不投资网络股的巴菲特在这两年里大受打击。1998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每股收益是2362美元,而1999年其每股收益却只有1025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1998年6月的每股最高价达到了84万美元,而到了2000年初,已经跌倒了4万美元,下跌了一半以上。

如此大的账面损失,当然会让股东们感到不满,所以巴菲特在开股东大会时以他独有的幽默方式向股东们道歉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电影中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但巴菲特并没有改变他的投资策略,仍然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他不听信谣言,也不迷信华尔街,只是一如既往地为自己寻找着符合投资标准的公司,在他眼里,那些科技网络股就像是树林里飞过的鸟儿,没有任何意义。

2000年3月,以涨势最为疯狂的网络股牵头,整个美国股市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高台跳水,在很短的时间内,5万亿美元在股市上蒸发,这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直接消弭无形。在整个美国股市一片愁云惨雾,投资商们的身价都一落千丈的时候,巴菲特控制的保险、零售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却逆势上扬,一年间大赚33亿美元。

巴菲特又成了美国人眼里的活财神,网络股的光芒破灭后,巴菲特身上散发出的光亮更加耀眼。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再一次受到投资者的瞩目。当许多投资者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向巴菲特咨询对策时,巴菲特依然是那句充满哲理性的话:“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也就是说,不要被林中众鸟的鸣叫所迷惑,无论它们飞舞的姿态多么的优雅,鸣叫得多么婉转动人,它们都不是你的。不要看着林中的众鸟做徒劳无功的美梦,只要抓住你手中的那只小鸟,无论它的美与丑,无论它的鸣叫是否动听,牢牢抓住它,便会有收获。

超级内在价值:高成长创造高价值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成立以来,其价值增长了3600多倍。如今,伯克希尔公司名列全球资金最雄厚的100家公司中的第13位。巴菲特因为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而被股票投资者们尊称为“股神”。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并没有任何繁复的投资策略或花哨的投资技巧,巴菲特所有的收益几乎都来自于他所投资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巴菲特善于发现企业的超级内在价值,看到企业未来的高成长性,因而,他所投资的企业常常给他带来一年比一年高的收益。

巴菲特喜欢将股票握在手里不放,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他在做选择时就看好企业的高成长性,相信投资的企业会给他带来长期的利润。二是因为他投资的大多数企业也确实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每年都给他带来比以往更多的收益。当利益来临,谁又会傻到将它推出门外呢?

巴菲特在投资企业时从不相信华尔街的言论,他喜欢研究企业的业务发展空间,从中发现企业未被人发现或没有引起别人重视的超级内在价值,也就是企业的成长性。

我们感兴趣的并非股票类别本身,而是公司的潜在价值及其发展的前景。要根据一家公司的远景展望而进行相应的投资。例如巴菲特在1963年开始研究一个与他以往投资的企业都不相同的公司。这个公司没有工厂,甚至连像样的固定资产都没有。然而在巴菲特看来,这些都不重要,它最有价值的资本就是它的名字——美国捷运公司。

自登月成功后,美国人宣布自己的生活已经进入了太空时代,在他们的思维中,美国人民的一切都应该领先潮流,代表未来。而捷运公司推出的金融卡无疑是这种现代生活的最佳代表。20世纪60年代,乘飞机旅行开始在美国中产阶级中流行起来,捷运公司的旅行支票开始代替现金成为他们的“通行证”;在许多的便利店和餐馆,人们也开始使用捷运卡付账,因为这令他们感到非常方便。到1963年的时候,已经有1000万美国公民在使用捷运卡,而这距离捷运公司推出金融卡只不过短短五年的时间。

就在大家都开始关注捷运公司的发展潜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让它破产。厄运开始于美国捷运公司一家仓库进行的一项微不足道的交易。仓库位于新泽西巴约纳,他们接受了一批由联合原油精炼公司提供的罐装菜油,并为联合公司开具了收据。不久之后,联合公司意外倒闭,这批菜油就成了众矢之的,债主们纷纷前来讨要,但不幸的是,捷运公司被欺骗了——菜油里面装的大部分都是海水,这使捷运公司一下损失了15亿美元。

这次灾难对捷运公司打击很大,到1963年11月22日,捷运公司的每股股价从60美元跌倒了565美元。等到股市关闭重开时,美国捷运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了每股495美元。这时,华尔街谣言四起,甚至有消息说捷运公司可能因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在这些谣言声中,巴菲特对捷运公司却更感兴趣了。他专门到家乡奥玛哈的牛排屋和便利店转了一圈,在每一家店里他都在收款台前一边和店主聊天,一边看顾客结账,他发现顾客们依然在使用捷运卡付账。之后,他又去了奥玛哈的银行和旅行社,人们也依然在使用美国捷运公司的旅行者支票做日常生意。这让他相信美国的其他地方与奥玛哈不会有什么两样。这些发现让他得出了一个与华尔街的金融投资者们完全不同的结论:美国捷运公司并没有走下坡路,它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到1964年初,股票市场对美国捷运公司的前景更不看好,华尔街的所谓专家们没有经过任何调查便自以为是地认为捷运的顾客已经开始抛弃捷运卡。捷运公司的股价每股跌到了35美元,华尔街的证券商们还在一起高喊着:“卖!”而巴菲特这时候已经决定买了。他用自己1/4的资产购买了捷运的股票,这次投资使他可能背负上一笔潜在的巨额债务,如果他判断失误,以前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声誉都将化为乌有。但巴菲特信心十足,在巴菲特这笔及时资金的帮助下,美国捷运公司走出了困境,其业务发展也越来越顺利,捷运卡成了美国使用最普遍的支付工具,捷运公司的商标成了世界上最畅行的商标之一。

当然巴菲特也从投资中获得了极大收益,1963年,他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购进的股票,到1967年已经涨到了每股180美元,但他并没有出售,而是长期持有美国捷运公司10%的股份。发现潜藏的超级内在价值,这就是巴菲特投资获利的绝招之一。

学会股票的盈利能力分析

巴菲特在向投资者介绍经验时曾说:“我想买入的企业的基本标准之一是有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巴菲特分析每一家企业时,都会将其盈利能力作为最关注的对象,并且是以长期投资的眼光来对其进行分析的。因为任何一家公司的盈利都不会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那样轨迹固定,一成不变,它总是处在不断的波动中。所以巴菲特从不看重企业某一年的业绩高低,他所关心的是企业在四五年或更长时间里的平均业绩水平,这才是他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真正标准。

除了时间上的标准外,巴菲特在考察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我所看重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这种盈利能力是我所了解并认为可以保持的。一、目标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巴菲特并不会把目标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拿来和所有上市公司的产品盈利能力相比,而是将其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产品盈利能力的高低作为比较标准。在巴菲特看来,优秀的企业或公司都会不断地改善产品,降低成本费用支出,以使其产品的盈利能力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在许多投资者心目中,一家公司的产品盈利能力往往源于其营业收入。但在巴菲特看来,营业收入只有造成利润的增加才是有价值的,如果利润没有稳步的提高,其营业收入再怎样增加都不具有投资价值。所以,巴菲特考察目标企业的第一步不是其营业额或利润总额,而是其利润率,即每一单位的营业收入含有多少营业利润。只有通过不同年度的利润率比较,才能看出目标企业是否在不断改善产品和降低成本费用,才能真正考察出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而不会被它在某一年因采取促销手段而增加的营业收入所欺骗。由此可以知道,巴菲特投资的大部分企业之所以都是些历史悠久和规模较大的公司,是因为这些公司大部分都有较高的利润率,而且很可能是同行业内利润率最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