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16696900000025

第25章 节日与民俗(8)

泼水节一般是三天,人们在第一天打扫卫生,整理房舍,准备年饭和过节期间的活动,与汉族的除夕相似,叫做“麦日”。第二天叫做“恼日”也称为“空日”,指这一天既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于新的一年。第三天是傣历的元旦,称为“麦帕雅晚玛”。据说,这一天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俗称“日子之王来临”。

傣族舞节日期间,傣族人们要进行许多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或游戏。麦日这天,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到佛寺浴佛。浴佛结束后,泼水活动就开始了。傣族男女老少们,你泼我,我泼你,不断挥洒的水珠象征幸福、快乐、健康和吉祥。年轻人手里的水珠还象征着爱情。傣族人们用“丢包”的游戏寻觅爱情。精致的小花包就是爱情的信物。姑娘们盛装打扮后,提着漂亮的小花包早早地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并排间隔三四十步站好。丢包游戏开始,姑娘们先向小伙子扔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到就把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如果接不到小伙子扔过来的花包会再把鲜花别在小伙子胸前,这样一来一回渐渐地就开启了一段段浪漫爱情。

能歌善舞的傣族人,在这个盛大欢庆的节日里,自然不会忘了用热闹优美的舞蹈来庆贺。通常在第三天才有大型的舞蹈节目,如孔雀舞和象脚舞。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这种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曼妙优美的舞姿中抒发各种不同的情感。象脚舞是大众狂欢的舞蹈,人们伴着象脚鼓的鼓点,翩翩起舞。

泼水节另一个保留项目是放高升。高升是傣族人们特制的一种烟火。人们先是在竹竿内部填满火药和其他材料,然后再将竹竿放在高升架上,引线燃放。竹子似火箭一样升入高空,发出绚烂美丽的烟火。观看的人们欢呼喝彩,热闹的景象更显出新年的喜庆。除此之外,泼水节还有赛龙舟、放孔明灯等其他颇为有趣的活动。

泼水节是伴随着傣族人民的神话传说流传开来的。这些传说大多以反对罪恶、弘扬正义,崇尚伦理道德,以水的力量将人们从火的灾难中救出为主题。

会街节

九月中旬,秋露正浓,云南德宏地区的阿昌族便开始了会街节的庆贺活动。会街节是阿昌族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节期为六天。旧时的会街节在农历的九月中旬举行,后改在国庆的前后三天庆祝。最初的会街节以祭祀神灵为主,如今,人们添加了许多娱乐节目和物质交流活动,会街节就更显热闹了。

在阿昌话中,会街又叫“熬露”,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神话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上天为母亲念经三日后于农历的九月中旬返回人间。天上的三日是人间的三月。佛光普照,青龙和白象呈祥。为庆贺佛祖返回人间,阿昌族的人们举着彩旗到各个街道的聚集场所舞青龙,跳象脚鼓舞。

青龙、白象舞是会街节的主要标志,也是阿昌族的节日舞蹈。青龙和白象是老人们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龙头和象鼻子制成的。会街这日,阿昌族的小伙子们身背户撒刀,腰挎象脚鼓;姑娘们穿上了娇艳的节日盛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拥护着盛装主席的青龙和白象进入广场。会街开始,在热闹的锣鼓声中,青龙时而抬头,时而摆尾,白象或是摇摇长长的鼻子,或进或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憨态可掬的样子深得人们喜爱。姑娘、小伙子们围着青龙和白象,跳跃着挪动,像波浪起伏不断。“耍白象”的传统舞蹈,变化多样,妙趣横生。最有趣的是象脚鼓舞,人们边敲边舞,时缓时急,并伴有甩鼓、晃鼓、摆鼓等花样,特别引人注目。

青龙、白象在阿昌族人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它们在阿昌族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使灾难不断的召卫散达纳国走出苦难,日渐强盛。人们喜爱的王子也因青龙和白象的庇佑而幸免于难,而后造福百姓。所以,在热闹隆重的会街节上,人们将青龙和白象奉为主角。

圣纪节

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节日,为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据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和逝世都是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这一天。穆斯林为了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将这天定位圣纪节,在清真寺举行集会,由阿訇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的历史功绩。

圣纪节前夕,清真寺的主持阿訇会对人们说明过节的重要性和准备工作。穆斯林捐助钱财、物品和粮食,再请一些人做饭。回民群众也帮着干些杂活,行善做好事。

过节当天,清真寺挂起纪念穆罕默德的横幅,张灯结彩,迎接八方来客。回族的群众聚集在清真寺诵经、赞圣、礼拜,听取阿訇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涉及他经受的磨难和智勇善战的历史故事,教导回民像穆罕默德一样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穆斯林要进行忏悔,称为“做讨白”。

我国新疆地区的回民过圣纪节,他们自圣纪节当日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听阿訇讲穆罕默德的事迹,接下来就是吃喝玩乐地过圣纪节。重庆市的一些回民,在圣纪节的前一天晚上就到清真寺赞圣。清真寺的大殿、周围都亮起了灯,回民“飨以盛馔而散”。到圣纪节当天,众教民正式举行纪念仪式。最后,大家一起进行会餐,有的是同桌聚餐,有的是吃份儿饭。若有捐了东西没来吃饭的,就由邻居或亲友给他带回一份“油香”品尝。

回族人民过圣纪节讲究众人参与,反映了人们团结友爱的精神。

开斋节

开斋节与圣纪节、宰牲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开斋节也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欢庆的节日,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我国的新疆地区称之为“肉孜节”,其为斋戒的意思,回族则叫其“大尔德”。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为斋戒月,穆斯林习惯称其为“莱麦丹”月,即修炼身体、思想和意志的日子,也叫做“斋月”“封斋”和“把斋”。凡是健康成年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每天在拂晓之前到日落之时,禁止饮食和房事。到斋月的第二十九日傍晚若见得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穆斯林可庆祝一个月斋戒的成功;若第二十九日这晚看不到新月,则还要斋戒一天,即将第三十一天作为开斋节。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的一大早人们都起来打扫清洁,男女老少沐浴更衣过后,从四面八方会聚到清真寺进行庄严的礼拜。礼拜结束,众人向阿訇道安,说“色俩目”的问候语。然后,由阿訇带领众人到郊外扫墓,祭奠死者。

祭奠完死者,众人都分散到各家去拜年,各家各户都备有馓子、糖果、点心等食品招待客人。人们还互赠油香、馓子、花花等各种炸果,以表节日的祝贺。一般在家里待客的都是妇女,新女婿和未婚女婿也会在开斋节带上礼物,去给岳父岳母拜年。除此之外,开斋节家中小辈们均需给长辈们拜年,拜年过后全家老小会聚在一起吃“粉汤”。同时,开斋节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也在此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举行赛马、叼羊、射箭等活动。辽宁鞍山地区的回民会进行踩高跷、耍狮子舞等活动庆贺开斋节。河北沧州的回民在节日里表演武术。而西北地区的回民喜欢摔跤、掰手腕,城市的回民散步游公园等。

开斋节已经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传统节日。斋戒使人们饱尝饥饿的滋味,以至于不会在生活中过度挥霍,保持勤俭度日的好习惯。

尝新节

尝新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苗族、布依族和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俗称为“吃新节”,其中以仡佬族最为盛行。

尝新节这天,各村落的寨老或鬼师们带着童男童女从田地里采摘来成熟的瓜果和谷物,然后挂在村里的古树上,并加上猪头、羊头、整鸡、九串猪肉和二十四碗饭做供品祭拜祖先和神灵。仡佬族人们按长幼顺序跪拜祖先。祭拜结束后,人们放鞭炮,放土炮,进行扫寨、演摊戏、耍武术、唱山歌等活动。寨老将拴有青蒜和红辣椒的竹竿插到田间地头,表示将祖先送走了。这期间,仡佬族人们还进行放生活动,放生的多为鱼类和一些野生动物。

苗族人尝新节的由来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说,但多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稻谷有关。畲族的传说涉及了稻谷的起源。相传,原来只有天庭有珍珠米,民间无稻谷。畲族始祖盘瓠为了能让子民吃上稻谷,就从天庭偷来了稻种给人间。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来追杀盘瓠。盘瓠与之奋战,最后落败掉进了潮州凤凰山的山崖,跌死在大树杈上。他身上的稻谷也撒落了。后来,麻雀飞到树上将稻谷衔走了。可是,麻雀一不小心又将稻谷掉在了岩缝里。最终,水蛭爬到了岩缝,用身体粘着稻谷带到了人间。之后,人间就有了稻谷。稻谷成熟,人们得以饱食,喜悦的神情洋溢在脸上。盘瓠的妻子却说:“这稻种是先王用生命换来的,新收获的米应该先给先王品尝。”从此,畲族就形成了尝新节祭祖的习俗。

流传在彝族的尝新节传说讲述了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远古时期,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在洪水泛滥之时,与自家的一只小狗和一只公鸡躲进了一个葫芦里得以幸存。洪水退去之后,鸡鸣犬吠天破之时,神鹰啄破葫芦救了他们。得救之后的阿笃兄妹惊奇地发现,狗的尾巴上粘着几颗米粒,它的膀子上夹着两粒扁豆。被洪水淹没以致一无所有的人类就以此生存了下来。狗和鸡也同时成了彝族人喜爱的伙伴。在彝族的各种大型节日里,彝民都会先喂狗,再用餐。至于鸡,彝民认为它们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因此常通过鸡来预测吉凶,决定是否出行。我国作为水稻的原产地至少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辉煌的稻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尝新节作为稻文化的形式载体也在不断地延续。

三月街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至二十日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期和节日,俗称三月街,也叫“观音街”“观音市”“祭观音街”。最初,三月街以具宗教色彩的活动为主,后云南西部各民族纷纷加入三月街,三月街就逐渐发展成了苍山和峰麓地区大型的物资交流会和文娱活动的盛会。

关于三月街的形成,民间流行一些有趣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蛮横的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睛。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武士,在三月的一天用计谋将暴君骗到了苍山和峰麓,让神狗吃掉了他。此后,白族人们才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于苍山脚下载歌载舞,庆祝新生活,从而形成了后来的三月街。

与这个传说相比,另一个关于三月街的传说更加美丽动人。相传在洱海边,龙王的三公主和一位叫阿信的小伙子结为夫妻。三月十五,月光皎洁,嫦娥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月街。三公主看了便带着阿信一起去赶月街。月街非常热闹,但是他们却只能看不能拿,也不能买。于是,三公主在苍山下种了一棵大树,每年三月在树下做七天的生意。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大型街市,即三月街。

也有人说三月街的原型是佛教的庙会。在南诏细奴罗时,每年的三月十五日,观音都会到大理传经。这里的青年男女们每年都来此礼拜、诵经、祭祀。这天就成了佛教的信徒讲经说法的庙会。佛教的信徒众多,再加上大理优越的地理位置,庙会就逐渐演变成了云南西部地区贸易交流的集市。每年一度的大型集市不仅有物资交流活动,还有各民族的文娱体育活动,形成了白族和彝、回、藏等各民族的盛大节日。

传统的三月街主要进行山货、药材、茶叶、骡马的交易和举行对歌、舞蹈、赛马等活动。清朝的举人师范用诗句描写了当时三月街的盛况:“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

现如今,每年的三月,苍山附近的白族、汉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带着各自的农副产品,赶着牛羊牲畜,来到三月街,白天进行各种物资交流,晚上举行赛马、射箭等活动,另外还演出白剧、花灯戏。热闹的三月街可称得上是云南西部的“春季交易会”,不仅有农牧产品的交易,还有各式的服装、各种布料、各地特色的美食和各种珍贵的药材、茶叶等。

三月街最大的亮点是赛马会。赛马会上,千百匹骏马风驰电掣,更是马背上的骑手勇气和智慧的较量。以奔跑速度快和能骑善驭闻名的大理马就是通过三月街这个大型的交易会进入内地的。

大理是交通要地,也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三月街这个以物资交流为主的节日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繁华。

斗牛节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在农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与牛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感后来被人们演化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风俗——斗牛。斗牛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节日庆祝活动。以苗族、侗族为首的部分少数民族还有所谓的斗牛节。

各民族过斗牛节的时间并不统一,苗族人以四月初八为斗牛节。苗人的斗牛分两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即既耕地还参加斗牛比赛的牛;另一种就是专业的斗牛。专业的斗牛由有经验的能手饲养,到斗牛节时拉去竞斗。苗家人都以能选到一头理想的牛视为极大的荣幸。所以,苗家人都有一定的选牛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