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活学妙用心理学
16696500000020

第20章 蝴蝶效应(1)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

丢失一颗钉子,坏掉一只蹄铁;坏掉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掉一个帝国。一个很小的失误,最终可能引发一场大的灾难。

什么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并提出来的。在《分形论——奇异性探索》和《混沌学传奇》等书中都有类似的描述:1961年的冬天,洛仑兹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计算。为了准确地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种方程式。为了考查一个非常长的序列,他想了一个比较快的方法,就是不让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间部分开始。他把前一次的输出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里作为计算的初值,之后他悠闲地下楼去喝咖啡,而且他还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一个小时后,洛仑兹回到工作地点,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天气变化与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很短的时间里,它们的近似性全部消失了。而进一步的计算表明,因为输入的微小差异,居然造成了输出的巨大差异。经过检查,计算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于是,洛仑兹由此发现了一种新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也就是“混沌”或者叫做“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使整个美洲在几个月之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洛仑兹的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但是这样的理论很难被科学家们认可,几家科学杂志都拒绝刊登他的论文,觉得他的理论是“违背常理”的。科学家们认为,类似的初始值代入确定的方程中,其结果也应该相差不远,不可能大大偏离。

可是洛仑兹有他的观点: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让其周围的空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这些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系统和空气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最终可能导致其他系统发生极大的改变。

线性是指量和量之间成直线、按比例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代表光滑和规律的运动;而非线性则与之相反,它是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着不规则的突变和运动。比如两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只眼睛的几倍?人们常常会简单地认为是2倍,可事实却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也可以说此时的1加1并不等于2。非线性的特点渗透各个领域,横断各个专业,可以说它是无处不在的,就像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天体运动存在混沌;连地磁场在4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因为混沌;甚至人类自己都是非线性的——健康人的心脏跳动和脑电图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它也是生命力的体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线性系统的反应快出很多。由此可以得出,非线性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想躲也躲不掉。这种现象被称作“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洛仑兹在爱因斯坦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进行演讲: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精彩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了。

也许人们对“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有所混淆,其实它们之间是不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说的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只要推倒了A,那么直到最后的Z必然会倒下,而“蝴蝶效应”之所以被称为“混沌效应”,更多的是因为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

1965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一场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中,路易斯·福克斯非常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于其他人,只要他再得几分就可以登上冠军的宝座了。可是,正当他准备全力以赴地争夺冠军时,一件出乎意料的小事发生了:有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路易斯厌恶地挥手赶走苍蝇,可是在他俯下身准备击球时,这只讨厌的苍蝇又落回到主球上。在别人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开始挥手赶苍蝇,他的情绪显然受到了影响。这只苍蝇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一样,路易斯刚回到球台,它也跟着飞了回来,这让在场的观众都大声笑起来。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他顿时失去了理智,用球杆愤怒地去打苍蝇,可是他的球杆不小心碰到了主球,被裁判判定为打球,因此失去了获得冠军的机会。他的竞争对手约翰·迪瑞本来以为败局已定,结果看到路易斯的状态,他变得信心十足,最后终于赶上了路易斯,夺得了冠军。路易斯沮丧地离开赛场,第二天上午,有人在河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路易斯并非没有能力夺得世界冠军,可是眼见金光闪闪的奖杯就要到手时,他却暴露了心理上的致命弱点——对待一些突如其来的小事不够理智和冷静,不能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还因此丢掉了性命。

路易斯的悲剧确实值得人们思考,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类似于“苍蝇”的事件困扰。一个人或许可以应对意料之中大的挫折和变故,因为他在之前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可是,假如面对突如其来的小事,往往会因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恶化,于是“蝴蝶效应”就产生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因为这件小事而受到影响。

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任何状况,而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我们状态的罪魁祸首。这时,我们必须要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要为小事所左右,因为“蝴蝶效应”一旦产生,后果将不堪设想,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所以在被生活中的“蝴蝶效应”所影响时,我们应该冷静、理智地面对。

从丢失一颗钉子到亡掉一个帝国

1485年,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在波斯沃斯战役中被打败,莎士比亚用一则名句形容它——“一马失社稷”,这句话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在那场战役中,李奇蒙德伯爵亨利带领的军队迎面扑来,理查三世准备奋力一战,因为这场战争决定着谁将统治英国。

在战斗将要开始的那天上午,理查派一个马夫准备好了自己最喜欢的战马。这个马夫对铁匠说:“快点给它钉好马蹄铁,国王想骑着它上战场。”铁匠回答:“你得等一下,我前两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马蹄铁,现在我没有马蹄铁了。”马夫不耐烦地喊道:“我怎么能等!敌人正在向前推进,我们一定要在战场上迎击敌人,你有什么就用什么吧。”

于是铁匠用一根铁条弄好了4只马蹄铁,把它们固定在马蹄上,之后他开始钉钉子。在他钉了3只马蹄铁后,他发现找不到钉子来钉第4只马蹄铁了。

他对马夫说:“我还需要一两枚钉子才行,你得再等一会儿。”马夫急切地说:“跟你说过我等不及了,我甚至听到军号声了。你就不能找东西凑合一下吗?”“我当然可以把马蹄铁钉上,可是它不会像其他3只那样牢固。”马夫问:“可以撑住吗?”铁匠回答:“应该可以……”

马夫叫道:“那就这样吧,不然国王会怪罪到我头上的。”

两军交锋时,理查在军队的前面冲锋陷阵,士兵们士气很高。他远远地看到战场的另一端自己几个的士兵退却了。理查策马扬鞭地冲向那个缺口,并命令士兵掉头战斗。可是他还没走到一半,一只马蹄铁就掉了下来,紧接着,战马摔倒在地,理查也从马背上摔下来跌到地上。理查还没有抓紧缰绳,这只惊恐的马就跳起来逃跑了。理查环顾四周,发现他和他的士兵们已经被亨利的军队包围了。他在空中挥舞着剑大喊道:“马!我的国家因为这匹马而颠覆了。”

理查的军队分崩离析了,士兵们自顾不暇。没过多长时间,战争结束了。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丢失一颗钉子,坏掉一只蹄铁;坏掉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掉一个帝国。这场战役的失败仅仅是因为少了一个马蹄钉,这么小的细节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为一个很小的失误最终引发一场大灾难,这是典型的“蝴蝶效应”,在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居然带动了整个战争巨大的失败。它与“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区别在于初始与最终的结果不存在必然联系,比如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会导致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马蹄”事件则不是有必然联系的,它是一个小细节引发的失败。

曾有一家海鲜加工厂出产的冻虾仁被欧洲的一些商家退了货,并且要求索赔。原因是欧洲当地的检验部门从10吨冻虾里检测到含有0.2克的氯霉素,这算起来只有被检货品总量的50亿分之一。

后来经过调查,问题出在虾的加工环节。因为剥虾仁要靠手工,其中有一些员工因为手发痒,所以用含有氯霉素的药膏止痒,结果就把氯毒素带到了冻虾仁里。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有的人认为这是质量壁垒,0.2克的含量已经细微到极致了,而且也不一定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只是欧洲国家对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太严格了;也有些人认为是素质壁垒,主要是员工没有安全意识,但无论人们的评价如何,这家企业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生活中想做大事的人很多,可是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却很少,于是生活中多了不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却因为没有精益求精的执行者,而往往留下一声长叹。事实上,我们早就生活在“细节”的时代,细节已经成为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因为所有的大事都由无数小细节组成,把细节尽量做到完美,未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生活也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将细枝末节做好才会有成功的事业和人生。在生活中要谨记“蝴蝶效应”的启示,尽力去避免它,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好。

小细节决定大成败

生活中有很多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他们对生活中的小漏洞总是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能敷衍了事就不必细究,正是这种心态使得问题一步步扩大,最终引发出了大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可以用“蝴蝶效应”解释这一切。关于小问题,存在着一个这样的不等式:1-1≠99,可能1-1=0,1%的错误往往会导致1%的失败,如果小洞不补,就难免要在大洞上吃苦。

美国有“车轮上的国家”之称,其汽车普及率居全球首位,平均1人里就有60辆车,它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世界汽车业最重要、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美国汽车工业自亨利·福特于1907年发明T型车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兼并和竞争,基本由三大汽车公司控制着,它们分别是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也被称为“三巨头”。这三个巨头公司在1993年销售额达到2857多亿美元。

在汽车发展史中,美国汽车业首先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把汽车变成了一项非常普及的商品,他轻易打败了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在20世纪50~70年代初,是汽车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可是因为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日本的经济省油型汽车崛起。从20世纪70~90年代,日本生产的汽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这给美国汽车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美国的“三巨头”因此陷入了长期衰退,最后,他们提起反倾销法案强制日本人“主动”限制汽车出口数量,其中一家巨头公司才免于倒闭。美国保持了多年的汽车第一大生产国的位置,一度被日本抢走。

1980年7月,美国某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段名为“日本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的电视片,其时长达两个钟头,内容是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工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说:“日本几乎不产原材料,有95%的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也就是说,日本就天然资源而言,其实非常贫乏。可是在美国却随处可见日本的产品,汽车、家电等大型商品不用说,即使有时你买把铁锤,也可能是日本制造的。‘二战’以前,日本人以制造假货昭著于世,‘日本制造’曾经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可是到现在,‘日本制造’已经是优质的代名词了。现在,日本生产的汽车总量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家。”

主持人把镜头切换到了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停工的车间到处可见,街上有很多失业的人,那里呈现一片萧条的景象。而且,听说福特汽车还替丰田装配汽车——制造汽车的鼻祖居然沦为装配工。再来看日本的汽车工厂:日本汽车工厂整天加班,他们没有周末,处处都是一片繁忙情景。再来看日本的汽车都销售到哪儿了呢?镜头切换到美国的高速公路上和街头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日本生产的汽车。记者在现场问观众:“为什么会选择日本汽车?”人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日本汽车物美价廉;日本汽车使用方便;日本汽车省油;日本汽车美观;他们的服务态度相对好很多,售后服务好、质量好;我们国家的汽车费油,维修起来不方便……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汽车不是日本汽车的对手,很多美国年轻人都以开日本的小跑车为傲。主持人说到这里语气非常沉重。

由这些回答可以看出,两国的汽车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并不是一个是劣质一个是优质品,而日本汽车胜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更关注小细节。

细节可以毁掉一种成功,当然也可以赢得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