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5分钟通便
16694200000005

第5章 5分钟通便常识(1)

大便的形成与排泄过程

1 大便的形成。

消化道是人体中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复杂的管道系统,当食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然后就变成了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一般情况,食物经过胃和小肠消化和吸收后,还会留下一些残渣,通过小肠再把这些残渣和许多水分及一些电解质推送到结肠(大肠)。结肠通过两种运动使结肠内容物充分与肠壁接触,有利于水分和其他少量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最终形成固体粪便,每天大约80~100毫升水要通过粪便排出。

粪便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残渣和废物,其中含有未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分泌黏液、消化液、胆色素以及消化道黏膜脱落的碎片。

2 排泄。

食物经过胃和小肠消化吸收后进入大肠,在大肠中经过水分、盐等的再吸收后形成粪便,结肠缓慢的运动不间断地把粪便从结肠的中段推进到直肠。当直肠被充盈而膨胀的时候,直肠的内压壁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神经传入冲动,冲动信息通过传入神经到脊髓内的排便低级中枢,由此中枢向大脑排便中枢发出冲动,使人产生便意,同时排便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发出排便的信号,引起排便的动作。

排便的生理功能主要依靠个体的体力和大脑皮质的功能。也就是说排便动作要依靠腹直肌、膈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内、外括约肌等一组肌肉的协同动作,否则结肠无推动力输送粪便,肛门无力收缩或开放。

【专家提示】粪便是人体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残渣和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会形成毒素,影响人体健康。

影响排便的主要因素

1 饮食。

饮食中的纤维素少的人容易发生便秘,那些从不吃粗粮的人,便秘的发生几率比经常吃粗粮的人要高。不喜欢吃水果、蔬菜的人,易发生便秘。凡吃水果蔬菜多、喝水多的人,他们的粪便是柔软而成条状的,排便通畅且粪量也不会太少,粪便颜色正常呈黄褐色或茶绿色。

喜欢吃肉,日常摄入过多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的人也容易便秘,因为这些“三高”营养素不宜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导致过多的营养成分在体内堆积,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引起便秘。

2 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的改变,如出差、旅行、住房搬迁等,也有可能改变本来的排便习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或者减少,还会改变平时有规律的内分泌习惯,造成内分泌紊乱。

3 精神因素。

影响排便的精神因素主要有精神病、神经性、厌食抑郁症等。

4 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低下、亢进,低、高钙血症,糖尿病,老年性营养不良,催乳素升高,雌激素降低,以及铅中毒,都可能影响排便。

5 病原性因素。

影响排便的病原性因素主要有:

(1)药物性因素,比如服用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止泻剂、抗胆碱剂、铁剂等药物。

(2)长期卧床,长期缺少运动。

(3)盆腔手术,比如直肠、肛管、子宫手术等。

【专家提示】影响便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科学的起居饮食能够减少50%的发病率。

肠道内的健康卫士——双歧杆菌

在肠道众多的细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当属双歧杆菌。双歧杆菌是体内惟一既不产生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致癌物质和有害气体的正常生理菌。双歧杆菌具有阻止外籍菌侵袭、杀灭致病菌、促进营养吸收、增强免疫功能、抗老防衰等作用,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有益原籍菌。双歧杆菌的生理作用有:

1 在肠内可与肠黏膜细胞结合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抵御致病菌对机体的侵袭,有效地防止各种急慢性腹泻的发生。

2 可产生乳酸与醋酸,抑制致病菌生长,同时刺激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减少粪便在肠内的滞留,降低内毒素的吸收和肠壁与致癌物的接触。

3 可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叶酸、维生素K等;双歧杆菌的蛋白降解酶可促进对蛋白的消化吸收;双歧杆菌可分解含无机物的有机物,促进人体对钙、铁离子及其他无机物的吸收利用。

4 可以降低致癌物质生成酶的活性,通过消除肠道致癌物质,减少亚硝胺类对癌的诱发,同时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作用。

5 可清除体内导致衰老的因子——氧自由基,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的能力,从而对维持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家对世界第五长寿之乡,我国广西巴马地区88~109岁长寿老人的调研显示,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占厌氧菌的53%~87%,而其他地区正常青年人双歧杆菌才为40%左右。

双歧因子是可以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繁殖增生的物质。双歧因子一般含在低聚糖类、蛋白水解产物、多糖类、天然植物如茶多酚等物质中。

【专家提示】双歧杆菌一般在婴儿出生后即在肠道内定居繁殖,一两周内便形成绝对优势,此后便终生存在,与人体保持着和谐的共生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发生、环境的影响,双歧杆菌在肠道内的数量将会逐年减少。

肠运动与排便的关系

空肠、回肠具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节段性收缩,可以使食糜和消化液完全混合,利于消化和吸收;另一种是蠕动,与节段性收缩联合作用,推动食糜向前运动,促进排便。小肠的蠕动一般很慢,每分钟约1~2厘米,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约数厘米后即消失。因此,已被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小时),这对小肠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很有利。空肠和回肠的运动是一个不断把食糜经过吸收和消化,将残留物和毒素推进大肠的过程,促进人体残留物的排出。

残留物刚达到大肠后,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粪便,因为大肠(结肠)主要是形成、贮存和传输粪便的,所以经过大肠的形成才能将残留物转变为粪便。大肠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对于大肠作为粪便暂时的贮存场所是适合的。大肠的运动形式主要有4种:

1 袋状往返运动:空腹时发生,这种运动不能向前推进食物残渣,无法促进粪便的形成。

2 推进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所发生的运动,有分节推进运动以及多袋推进运动两种形式。这两种运动均可推动食物残渣向前运动,促进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3 蠕动:它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组成的,可以把肠内的残渣和粪便缓缓向前推进。

4 集团蠕动:结肠还会发生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集团蠕动可使一部分肠内残渣和粪便由横结肠推移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由胃结肠反射所致。

排便习惯与便秘

每个人都有各种习惯,排便也不例外,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排便,这本来是由人体的生物钟控制的,可是有些人经常拖延大便时间,破坏生物钟所调节的良好排便习惯,这就会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习惯性便秘。因此便秘是由不良的排便习惯造成的。要预防和治疗便秘,就要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重建正常的排便反射和正常的排便功能。

1 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是否有便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时间里去蹲便一次,这个时间适宜在早晨起床后或者自己认为其他合适的时间。当然,在蹲便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排便上来,不可在排便的同时做其他事情,如看书、看报、听广播、想问题等。

总之,要把排便时间固定下来,作为一天的法定时间,成为自己一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以便培养起正常的排便条件反射。

2 在粪便进入直肠产生便意时,应立即排便,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忽视便意,不及时去排便,久而久之,便意受到抑制,且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久,过多的水分被吸收,大便变得干结,使粪便不易排出。

对有习惯性便秘的人来说,任何一次便意,哪怕很微弱,都是宝贵的,要及时去厕所,不可轻易放过。因为便意一经消失,再次产生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也许要等上一两天。因此,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便秘的作用。

【专家提示】习惯性便秘不要依赖药物或者外力,这样会使肠道产生依赖性,最好是培养出良好的排便习惯。

有益健康的乳酸菌

现代人生活忙碌、压力大、暴饮暴食、运动量不足,常导致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再加上抗生素的滥用,还会扰乱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因此,适当补充含有乳酸菌的食品,不但有助于排便顺畅,更能强化胃肠机能,维护身体健康。

1 乳酸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专家指出,乳酸菌是利用碳水化合物进行发酵,产生多量乳酸的细菌。当人体摄入活的乳酸菌时,能改变人体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相对平衡,对人体具有正面的效益,故也称为有益菌或益生菌。

人体肠道中大约存在60到100种的菌群,其中大约可以区分为有益菌、中间菌、有害菌三种,它们彼此相互消长、相互抵制。人体处于健康的情况下,胃肠道细菌自然会形成一种相对的生态平衡。

乳酸菌的功能主要是制造肠内酸性环境,有效帮助钙质吸收、乳糖消化、合成维生素与烟碱酸代谢。同时,可以抑制有害菌滋生,减少人体遭受有害菌侵害的几率,减轻乳糖不耐症。至于大肠杆菌之类的有害菌,则会使肠道形成碱性环境,加速老化及毒素累积。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本来维持平衡状态,当遭遇压力、感染时,则会打破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口服的抗生素在通过肠胃道时,也会影响肠胃道菌群的消长,对肠内有益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追求健康,且不乱服药的前提下,适度补充乳酸菌是有必要的。

2 食用乳酸菌有讲究。事实上,乳酸菌产品相当多,这些产品所含的乳酸菌菌种不尽相同,数量也不一样,但是都具有“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不过,专家也提醒大家,这些乳酸菌产品通常应于饭后用冷水送服,不可用热开水,避免杀灭乳酸菌,也不宜与抗菌药物或吸附性药物合用,以防抑制或杀灭乳酸菌,而且应密闭贮存于冷暗处,若已超过有效期或结块、发霉、有臭味等,均不可服用。

由于这些从外部补充的乳酸菌,并非人体内自然生成,所以最多只能在肠道中生存三至五天,无法长久生存于肠道内,故必须时常补充,才能发挥效用,因此通常建议一天服用三次,直到胃肠功能恢复。

儿童在感染细菌性或病毒性肠胃炎后,也可以服用含有乳酸菌的药品、食品或维生素,以减轻胃肠负担,帮助恢复消化机能。

【专家提示】商场里的酸奶等食品,因为在制造过程中添加许多糖分,热量也随之增加,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一般人也要谨慎摄取,以免发胖。

肠道为什么爱“激动”

不少人在遇到紧急事情时,突然会腹痛难忍,不得不奔赴卫生间,以致要办的事情延迟或泡汤。这正是肠道“激动”的症状。不要以为只有情绪才会激动,被称为“第二大脑”的肠道也会激动,肠道激动还可能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

1 肠道“激动”的5个原因。

(1)专家指出,1/3的女性在月经期间或绝经前后会出现“肠易激”症状,有1/2的女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月经期间或绝经前后症状会加重,这是因为她们体内变化的激素水平刺激了肠道。

(2)进餐不规律。进餐不规律很容易使肠道激动。约有1/3进餐不规律的人会最终患上肠易激综合征。开始时症状可能比较温和,但3~5年后,症状会普遍加重。

(3)食物过敏。食物过敏是导致肠道激动的一大原因,一旦知道自己对哪种食物过敏,要避免再次食用。

(4)压力过大。研究显示,压力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肠道激动,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下容易出现“肠易激”症状,甚至最终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

(5)缺乏睡眠。睡眠不足,肠道也休息不足,再加上缺乏睡眠常常是因为肉体或精神压力过大,因此睡眠不足者其肠道也容易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