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字与文化
16691200000009

第9章 笔名

世界上很多大文豪我们可能只知其笔名,不知其真名,如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大作家司汤达、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等等。笔名(pen name)是作家们发表或出版作品时所署的别名(pseudonym)。在网络文学盛行的当今,喜欢玩文字的人很少使用真实名字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一般都使用笔名,各种各样的笔名给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然,笔名不是现当代文学的产物。在中国明清时期,小说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但文学地位很低,同文坛霸主“诗词”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创作章回体小说的人顾及名誉,不署真实姓名,而是使用笔名。例如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笔名,其真实姓名成为历史谜团,一直众说纷纭。

西方文学使用笔名的历史非常久远,例如古希腊文学名作《荷马史诗》的作者荷马很可能就是笔名。历史上《荷马史诗》的作者肯定是真实存在的,其真名是否就是荷马就很难说了。莫里哀( Moliere)是法国使用笔名较早的作家,其真实名字是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 1622—1673)。这个笔名翻译成汉语让人感觉是“莫名的哀伤”之意,似乎是一个创作悲剧的人,但实际上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创作并亲自参演了一系列喜剧,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伪君子》《吝啬鬼》等。《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 Stendhal)真名为亨利·贝尔(Henri Beyle, 1783—1842),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幽默大师,他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1835—1910)。这个笔名源自其早年做水手时常喊的口令,他在与伙伴测量水深时,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做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 two fathoms,约3.7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水深。欧·亨利( O. Henry)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 1862—1910),也是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中国现当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大师绝大多数以笔名发表作品,例如鲁迅(原名周樟寿)、张恨水(原名张心远)、茅盾(原名沈德鸿)、夏衍(原名沈乃熙)、丁玲(原名蒋伟)、艾青(原名蒋海澄)、冰心(原名谢婉莹)、曹禺(原名万家宝)、老舍(原名舒庆春)、巴金(原名李尧棠)、金庸(原名查良镛),等等。实际上他们的笔名名气如此之大以至于绝大多数读者熟知其笔名,不知其真名。

作家们为什么偏爱使用笔名,而非真名呢?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国内矛盾日趋激烈,政治环境异常险恶,作家在创作针砭时弊、抨击黑暗、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时,为避免遭受迫害,他们不得不采用笔名。鲁迅还使用过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等100多个不同的笔名。作家因为言论不自由,为了避免文祸,使用笔名避嫌,这实际上是一种笔战艺术。例如,1927年8月,沈德鸿遭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在完成《幻灭》的写作后,署名“矛盾”投寄给《小说月报》。取“矛盾”这个名字,是因为看到了生活中和思想上的很多矛盾。代理《小说月报》编务的叶圣陶先生觉得“矛盾”二字一看便是假名,怕引起政府注意惹出麻烦,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

有些作家使用不同的笔名来写不同体裁的作品。当代美国畅销书作家诺拉·罗伯茨(Nora Roberts, 1950— )原本是写传奇小说的,并且已经创作了209部传奇小说。她同时也写惊险小说,于是就用了J.D. Robb这个笔名。科幻小说作家哈利·特托道夫(Harry Turtledove, 1949— )也创作历史题材的小说,为此他不得不使用笔名H.N. Turtletaub,因为出版商认为如果他使用同一署名,那将会影响两种类型的书的销售,读者会怀疑一个作者是否有能力写作跨度很大的两种作品。

有时采用笔名可以避免曝光频率过高。低级杂志经常在一期上刊登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编辑会为这些作者设计不同的笔名,让读者感觉是有不同作者撰写的。罗伯特·海恩莱恩(Robert A. Heinlein, 1907—1988)曾经使用过多种笔名在某一个杂志上刊登作品。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1947— )有一年写出了四部小说,他不得不使用笔名理查·巴赫曼(Richard Bachman),因为出版商觉得读者不会购买某一作者在同一年出版多部著作的书。最后,评论家们发现一系列的书风格相近,出版商不得不承认理查·巴赫曼的真实名字。

有时候,作家使用笔名是因为真实名字不能体现他的写作风格和体裁。西部小说作者帕尔·格雷(Pearl Gray, 1872—1939)将名字改为扎恩·格雷(Zane Grey),因为他觉得真名Pearl(珍珠)太细腻柔美,体现不出西部小说的粗犷。传奇小说作者朱莉·伍德科克(Julie Woodcock, 1950— )在署名时使用笔名安杰拉·奈特(Angela Knight)也是考虑了她创作的题材,因为Angela有天使的含义,Knight是骑士,具有传奇色彩。戴承的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而笔名正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散文家兼诗人埃里克·布莱尔(Eric Blair, 1903—1950)出版的书籍中大多数署的是笔名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包括《动物庄园》(Animal Farm)和《1984》(Nineteen Eighty Four)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真名的知名度不高,会影响他的写作生涯。

有传奇色彩的连环画书作者斯坦利·马丁·里伯( Stanley Martin Lieber, 1922—)用笔名斯坦·李(Stan Lee)创作,他本想用笔名创作连环画,用真名来写小说。但他却没有实现成为小说家的梦想,反倒成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漫画作家。大众只知其笔名,不知其真名,于是他干脆到户籍登记的地方,将真名改成笔名。

像“斯坦·李”这样拆分其真名为“笔名”的方法也经常被中国作家使用。例如:曹禺原名万家宝,将繁写体的“万”字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出“曹禺”。老舍原名舒庆春,笔名也拆自他的姓。金庸原名查良镛,笔名拆自“镛”字。

不过,中国作家更喜欢从古典诗词中寻找词语来起笔名。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自小喜欢唐诗,她对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特别欣赏,于是以“冰心”为笔名,寓“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表明她性情高洁,不与社会黑暗同流合污。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7岁那年,他第一次投稿,采用“恨水”为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家刘白羽原名刘玉瓒,他的笔名出自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述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的李广射虎的传说。诗中的“白羽”不是柔软的鹅毛,而是箭镞之羽,这个笔名寄寓了作家以历史名将为楷模,征战疆场,报效祖国的鸿鹄之志。后来,刘白羽还用“石棱中”为笔名发表杂文,也源出于此。台湾作家琼瑶原名陈喆,她的笔名出自一首古老而甜美的爱情诗—《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