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反映,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回味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
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所取的名字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建国之初,许多孩子的取名为“建国”“国庆”“爱国”“爱华”“兴国”“卫国”“保国”“和平”“向阳”等,甚至有些人的名字为“土改”“有田”“解放”“抗美”“援朝”,更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重大事件。大跃进时期涌现了“跃进”“跃华”“超英”“超美”等契合形势的名字。“文革”阶段的名字更有特点,有许多人即使在那之前出生也要赶上形势,将名字改为“文革”“卫革”“卫东”“向东”“卫红”“永红”“红卫”“向红”。当时,人人手上一本红宝书,毛泽东语录和诗词非常流行,用其中的字句起名也成为时尚,例如“咏梅”“长征”“奇志”“爱武”“拥军”“爱民”“立新”等。
以上这些名字反映了新中国以来各阶段的时代特点。那么,之前的名字是不是也能读出时代气息呢?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几个大时代谈起,看看先秦、汉魏、唐宋、明清时期人名的特点。
周朝取名字遵循五个原则,其中“以类命为象”就是根据人的身体特征像什么来取名。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低洼而四周隆起,像山丘之状,他的父母据此给他取名为丘。
春秋时期有以身体特征来取名的风尚。道教创始人李耳据说耳朵没有耳轮,故名。晋文公的儿子晋成公,名叫黑臀,也就是黑屁股,可以推断出晋成公出生时臀部有黑色胎记。郑国有个叫游眅的人,眼睛与众不同,眼白多,眼睛黑白分明则目光明亮,游眅的字就叫子明。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在睡梦中出生的。《东周列国志》记载:郑武公夫人,是申侯之女姜氏。所生二子,长曰寤生,次曰段。为何唤做寤生?原来姜氏夫人分娩之时,不曾坐蓐,在睡梦中产下,醒觉方知。姜氏吃了一惊,以此取名寤生,心中便有不快之意。“寤生”之名遵循“以名生为信”的原则。“孟轲”“荆轲”“公孙虿”“董狐”“赵盾”等名字则是“取于物为假”。
到了汉朝,人们取名字注意辞藻文雅,追求寓意,有一定的文学意识。秦朝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也给了大批乱世英豪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在名字中有展露了安邦治国的崇高志趣。高祖刘邦崛起于草莽,排行第四,原名刘季。后改名为“邦”,取安邦定国之意,最后竟然带领一群贩夫走卒,南征北战,廓清江山,一统天下。名字中有治世之理想的还有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韩安国、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张安世、营平侯赵充国、西平侯于定国、孔子的第十一世孙孔安国,等等。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大兴道教,当时梦想长生不老、祈寿延年的风气很流行,许多人的名字都寄托了对延年益寿的追求和渴望。就连孔子的第十二世孙也取名孔延年。饱受汉武帝宠信的音乐家名叫李延年,他创作有一首著名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还有汉宣帝时期任太守的严延年和韩延寿、任侍中光禄大夫的许延寿、任大司农中丞的耿寿昌,汉元帝时期任西域都护并被封义成侯的甘延寿。元帝时期的宫廷画师毛延寿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给王昭君画像时,因昭君不给他钱而故意在她的脸上点上丧夫落泪痣,元帝遂不召见,致使昭君远嫁匈奴。当然,这个故事或许不真实,极有可能是杜撰的。宋朝王安石曾写下《明妃曲》,为毛延寿鸣冤:“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秦朝盛行单名,如嬴政、李斯、赵高等都是单名,到汉代开始取双名(名字有两个字组成)。西汉末年,王莽摄政称帝,大搞复古改制,规定取名只能限于一字。但这股复古之风毕竟不符合时代潮流,王莽败亡后,双名制又开始兴起。不过,三国时期的名人基本上都是单名,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两个字的表字。我们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这一时期的文臣武将名字都很文雅,即便是草根出身的人都有十分脱俗的名字。
尽管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但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和仁德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体现于人名及表字中。例如,蜀汉大将黄忠字汉升、吕布字奉先、陶谦字恭祖、魏国大臣毛玠字孝先、曹操的谋士郭嘉字奉孝、曹仁字子孝、蜀国大臣法正字孝直,这些人名或字体现了忠孝的观念;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杨修字德祖、应玚字德琏,这些人的表字凸显了古人的德义观念。除了忠孝仁爱以外,儒家还重视文教。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字也经常出现在三国人物的表字中,如孔融字文举、孙坚字文台、王宏字长文、许靖字文休、于禁字文则、张辽字文远。西汉儒家学者假借孔子名义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主张,“公”也是表字中的常用字,如周瑜字公瑾、袁术字公路、荀攸字公达、陈宫字公台、徐晃字公明、刘桢字公干、刘禅字公嗣, 等等。
古代将身份地位高的男子称作“子”,这个字也是三国时期取名的常用字。如曹操之子曹丕字子让、曹彰字子文、曹植字子建、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上。又如鲁肃字子敬、赵云字子龙、吕蒙字子明,等等。
魏晋时代,玄学之风盛行,宣扬老庄思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老庄哲学中的“道”“玄”“元”“真”“灵”等常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人名或表字之中,如:傅玄( 217—278)字休奕、刁协(?—322)字玄亮、邓攸(?—326)字伯道、温峤(288—329)字太真、庾亮( 289—340)字元规、诸葛恢( 284—345)字道明、谢玄( 343—388)字幼度、刘牢之(?—402)字道坚、桓玄(369—404)字敬道、孙恩(?—402)字灵秀、姚泓(388—417)字元子,等等。
唐朝皇帝姓李,尊崇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为李姓世祖,甚至追崇他为“太上玄元皇”,庙号圣祖。李唐攀上了太上老君这个祖宗之后,道教便风靡天下。道教的尊崇地位,也让道教色彩很浓的字—“道”“真”“玄”“朴”“素”—进入了唐人的名字中,如:李承乾、裴居道、韦见素、李游道、崔义玄、牛仙客、李道宗、颜真卿、陈玄礼、裴守真、吴通玄,又如李白字太白、房乔字玄龄等。
唐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朝代,对各种文化和思想包容兼蓄。因此,道、儒、释三教共荣并存。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提高孔子的地位,贞观二年,建设孔子庙堂,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下令全国各州县建孔庙,贞观十一年,尊孔子为宣父,而且提高儒生地位。对儒家经典进行统一整理,颜师古整理“五经”,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颁行全国,成为标准教科书。正由于儒学的兴盛,一些体现儒家观念的字,诸如仁、义、礼、知、忠、孝、节、恭、敬、礼、德等,都常见于唐人的名字中,如:杨恭仁、封德彝、崔仁师、杨宏礼、许敬宗、窦德元、陆敦信、刘仁轨、赵仁本、李敬元、狄仁杰、赵宗儒、李德裕,等等。
唐人的名字多用两个字搭配,构成一个完整而意思具体的词,或寓美德,或寄抱负,或表情志,如:戴至德、裴行俭、徐敬业、杨执柔、娄师德、郭待举、刘齐贤、李怀远等。到了宋朝,单名又悄然时兴起来。《水浒传》描写的一百单八将中有90位使用单名,占83%;18位使用双名,占17%。
在宋朝,人们追求健康长寿、长命百岁,尊老敬老,常常在名或字中使用“老”“叟”“翁”等表示年迈概念的字,如《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苏辙之族孙苏元老、道教名士王老志,还有王岩叟、陈尧叟、魏了翁、文及翁、刘辰翁,又如钱藻字纯老,刘挚字萃老、孙道字纯老、阎师孟字醇老、王彭字元老、王次张字汉老、徐梦萃字商老、徐荣叟字茂翁、欧阳通字文叟,杨存字正叟、杨炎字济翁、张岩字尚翁、凌浩字直翁,等等。
中国人取名字多寄托美好的人生追求,表达崇高志向,反映人格的陶冶和修养,企盼健康长寿的人生,这在宋代及以后的人名中得到体现。如宋代有高怀德、石守信、王延德、何执中、种师道、李孝忠、韩世忠、吕端字易直、包拯字希仁,余靖字安道、章惇字子厚、梁师成字守通、欧阳澈字德明、王惟忠字移孝,等等;明代有孙慎行、温体仁、魏忠贤、葛贤、于谦、傅友德、李文忠、夏言字公谨、周忱字恂如、杨荣字勉仁、方孝孺字希直,等等。
中国人还喜欢数字入名字。虽然西方人名中也有数字,如William Gates III,但这里的数字只是打标记,书写时有利于区分其父辈同名同姓的人,称呼时不用说出来。中国人名中的数字是名字的整体部分。当然,不同时代使用的数字不一样。在商代,人们使用的甲乙丙丁等天干用字,实际上有数字功能。商王多使用这些字来取名,如: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
春秋时期至后来,表示兄弟排行的“伯仲叔季”常出现在表字中—这些字相当于英语中的序数,如孔子字仲尼。又如三国时期有公孙瓒字伯圭、姜维字伯约、董卓字仲颍、司马懿字仲达、刘璋字季玉,等等。
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给孩子取名字时不会找文雅的字眼,多直接使用数字,如水浒传中的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这以数字命名到元末明初尤为普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本名重八,其世祖名仲八,生有三子,长子名六二、次子名十二、三子名百六,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依次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叫五一、五四,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的父亲。伯父和父亲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后排名,朱五一的儿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儿子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就是朱元璋。
单个人的名字是看不出时代特征的,但群体的选择就会成为时代的缩影。仔细观察各时代人们取名的用字,我们会有很多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