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是金雀花王朝的第四任君主。他九岁即位,二十岁亲政,在位56年。亲政之后,他抛开御前会议,独断专行。在对外作战中,更是屡战屡败。为了夺回诺曼底等地,亨利三世于1230年和1242年,两次进攻欧洲大陆,但是,寸土未得,以失败告终。他的任期内,教皇对英国事务横加干涉,他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诺诺,成为罗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虽然他在位时间较长,但政绩平平。不过,他在位期间,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那就是议会的产生。
亨利四世(Henry IV,1367—1413)是英国兰开斯特王朝(the Lancaster dynasty)的首任君主。莎翁笔下的亨利四世受到谴责,因为他的统治没有成果。他被叛乱的贵族和生病的躯体所困扰。的确,他1399年登基后不到三个月就发生贵族的谋反叛乱,但是这次叛乱不得人心,叛乱的头领很快就被一群乌合之众杀了头。第二年,威尔士又出乱子了。开始的时候威尔士大地主欧文·格兰道尔与其英格兰邻居发生冲突,后来演变成全民性起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将政权稳定下来,亨利四世的身体也垮了。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他都被一种怪病折磨着,这种病现在看来好像是麻风病。亨利四世年仅47岁就撒手人寰了。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因而他在位期间特别尊重议会的意见。
亨利五世(Henry V,1387—1422)是亨利四世之子,1413年3月20日,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亨利五世即位之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他趁机重新燃起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1415年,亨利五世正式入侵法国。他首先攻下勒阿弗尔,继而向沿海重镇加来进军。在以少胜多的阿金库尔战役中,英军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后英军不断取胜,到了1419年,英军全部征服诺曼底,随即法国北部第一重镇鲁昂投降。1420年亨利五世迫使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这份条约让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就在他青云得意的时候,他的辉煌却转瞬即逝,死神悄悄地向他走近。1422年,在一次战斗中,斑疹伤寒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时年35岁。
接下来就是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懵懵懂懂地粉墨登场。他即位之时才九个月大,由叔父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Humphrey Plantagenet,Duke of Gloucester,1390—1447)摄政。汉弗莱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对政治一窍不通,造成了英格兰国内矛盾激化。亨利六世亲政之后表现得软弱无比,他使其父的辉煌战果丧失殆尽,让英格兰陷入血腥的争夺王位的玫瑰战争。这场断断续续发生的内战是在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爆发的,两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为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玫瑰战争”名称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的弟弟,英国都铎王朝(the Tudor dynasty)的建立者。1485年,他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1486年,他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持续30余年的玫瑰战争。他在任内奖励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称。在他1509年去世时,英国已从玫瑰战争的阴影里完全走了出来,一派繁荣兴旺的气象。
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是亨利七世的次子,1509年即位,他同时也是爱尔兰领主。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使国王的权力达到顶峰。他还全面改革国家政府机构,在欧洲推行均势外交政策,保障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这些促使英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英国最终形成统一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他身材魁梧、气概豪放、勇武健壮、多才多艺,爱好诗歌音乐,并能作曲演奏。他一生有过六次婚姻,有两个妻子是被其下令斩首的。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再继续介绍德国和法国的亨利王。当然,影响人类文化进程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们,还有社会各领域里的精英分子。比如,工商业界有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1863—1947),文学艺术界有美国作家亨利·朗费罗(Henry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先验主义哲学家兼作家、《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开创心理分析小说之先河的美国大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亨利·米勒( Henry Miller, 1890—1980),作曲家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 1924—1994,代表作有我们熟知的《月亮河》),等等。
亨利·福特无疑是世界工商业界的传奇,他是美国学者麦克·哈特(Michael H. Hart)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The 100:A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一书中唯一上榜的企业家。作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建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1947年4月3日,福特去世,享年83岁。他葬礼的那一天,美国所有的汽车生产线停工1分钟,以纪念这位“汽车界的哥白尼”。1999年,《财富》杂志将他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工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亨利·朗费罗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实际上是第一个将美国诗歌推向全世界文坛的人。他早年在哈佛大学讲授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1841年出版《歌谣及其他》,从此确立了他的诗人地位。1847年发表《伊凡吉林》,这部长篇叙事诗和《海华沙之歌》( 1855)以及《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 1858)是他的三部主要诗作。朗费罗晚年备受推崇,先后获得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1882年逝世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朗费罗生活的时代是美国建国的初期,虽然经历了内战,但内战之后解放黑奴,让人们感受到了新生,人们满怀热情,对生活充满了期待。朗费罗的诗歌大多积极向上,充满乐观主义的情怀,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他早期作品《人生颂》(Psalm of Life)读起来像何其芳( 1912—1977)在延安时期创作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也像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的乐观风尚。他在诗的开头写到“人生并非空梦一场”,“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他在诗的结尾号召人们:
Let us, then, be up and doing,
With a heart for any fate;
Still achieving,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
因此,无论有什么命运,
不要灰心吧!积极起来;
不断进取,不断前进,
要学会劳作,学会等待。
(十)乔治
2013年7月22日,英国王室喜添新丁,凯特王妃生下小王子。两天后,这位王室新兵取名“乔治”(George),全名为“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George Alexander Louis),并册封为“剑桥乔治王子殿下”(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George of Cambridge)。
“George”这个词由geo(地球)加org(工作)构成,字面义为“在土地上工作的人”,即“农夫”之意。当然,小王子乔治是不可能做“农夫”的,用英语说,他的体内流着“蓝色的血液”( blue blood,有贵族血统之意),一出生就嘴里衔着一个银匙(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is mouth,出生富贵之意),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将是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但这个名字不意味着未来他继承王位时将被称为“乔治七世”。据推测,他的祖父查尔斯王储希望继承王位后被称为“乔治七世”,因为“乔治”是他的中间名。小王子取名“乔治”的确是在向查尔斯王储和现任女王伊丽莎白的父亲乔治六世致敬。可见,英国历史上已经有了六位名叫“乔治”的国王。
乔治一世(George I, 1660—1727)出生在德国的汉诺威,从小就说德语,一辈子都不会说流利的英语。他是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的儿子,本是汉诺威的选侯。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驾崩,将王位传给他,使他成为英国汉诺威王朝的首位君主。他相当于兼任两个国家的国王,可谓荣极一时。乔治一世在英国不大得人心,一是人们认为他虐待妻子,二是因为他的两个德国情妇。
尽管担任两国国王,但他的个人生活并不如意,他的婚姻注定是为政治服务。他与妻子索菲娅·多娜茜之间没有感情,只有仇恨。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回家与妻子团聚,而是与情妇呆在一起。孤单的王后和一个瑞典军官凯尼格斯马克伯爵私通,丑闻传出,乔治暴跳如雷。他派人将伯爵剁碎,并就地掩埋。乔治还要求与妻子离婚。离婚后,他把她软禁在德意志北部一处叫阿尔登的古堡,一直囚禁到她去世,整整关了32 年。
乔治一世大部分时间都不呆在英国,他敕命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为内阁首领,自己并不出席内阁会议,并从此开创了英国君主不出席先例,会议改由国王令一名亲信大臣主持,成为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
乔治二世(George II, 1683—1760)继承了他父亲乔治一世两个国家的国王。他能讲流利的英语,得到了英国民众的认可。他是英国最后一位出现在战场上的国王,并且一战而功成。1743年6月15日,在德国哥廷根战役中,他亲率英国人、汉诺威人、黑森人、奥地利人和荷兰人所组成的联合大军,与法国人展开战斗。他冒着枪林弹雨,他骑一匹黑马,挥舞宝剑指挥督战。在失去战马的情况下,他步行挥剑继续指挥战斗,最终以很少的代价赢得了战争。
乔治二世跟妻子卡洛琳王后感情甚笃,妻子对他的影响很大,自己不在国内时,总是由王后摄政。尽管如此,但他仍然拥有众多的情妇与私生子女。他不算伟大的君主,一生中做过许多可笑的事,就连他的死也让人忍俊不禁。1760 年10月25 日清晨,他大便时用力太猛,引起夹层动脉瘤破裂猝死。不幸的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二世竟然死在马桶上。
乔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是乔治二世的孙子。22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与同时代的中国乾隆皇帝一样,都算是寿命长、在位时间长的君主。不过,他在位的后十年,因精神错乱,无法处理朝政,因而由儿子(即后来的乔治四世)摄政。在他当政期间,经过与大革命后的法国和拿破仑的战争,英国跃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在他统治时期,由于他的强硬态度,美洲殖民地开始闹独立。
美国的独立战争实际上是在两位“乔治”之间展开。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是赫赫有名的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1732—1799),他当时担任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7年,他主持了美国的制宪会议,制定了领跑全世界政坛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首任总统,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严格遵守宪法,自愿地放弃权力,不再连任。之后,便再次恢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乔治·华盛顿的巨大功绩为他赢得了“美国国父”的美誉,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具有卓越的政治胆识、开阔的政治胸怀,堪称世界政坛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