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讨论崇高,它是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们探讨的主题之一,郞吉弩斯( Longinus)专门写了一篇《论崇高》的论著。他认为人的天性好追求崇高,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动人的激情、修辞格的使用、高雅的词语、庄严卓越的结构。郞吉弩斯的论点基于文论的角度,在社会生活中,英国人追求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就是一种追求崇高的表现。英文名字也有许多追求崇高的例子,主要体现在“神圣、庄严、尊贵、伟大、美丽、善良、纯洁、优雅、辉煌”等词义上。
“奥古斯丁”( Augustine)源于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 Octavianus,前63—14)的封号“奥古斯都”( Augustus),为“神圣、高贵”之意。屋大维统治罗马长达43年,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在他之后,“奥古斯都”成了罗马皇帝的头衔。罗马帝国灭亡后,“奥古斯都”就成了欧洲许多贵族男子的名字。
其中,最为著名的冠名者是“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他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被天主教系统尊为圣人和圣师,主要代表作为《忏悔录》。他对崇高的理解是:一切美源于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他还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
“阿尔伯特”( Albert)含有“高贵之光”的意思,源于日耳曼语,是中世纪德国皇室男子常常选用的名字。1066年,“诺曼征服”之后传入英国,其女性名字的形式为“阿尔伯塔”( Alberta)。首当其冲的冠名者要算杰出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据说他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他因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他含有“高贵”之意的男性名字还有:“爱尔玛”( Elmer,高贵的或有名的)、“布莱恩”(Bryan,高贵之山)、“希拉姆”(Hiram,尊贵之兄弟)、“阿道夫”( Adolph,高贵之狼)、“帕特里克”(Patrick,高贵之人)等。“阿道夫”本是很受欧洲男子青睐的名字,但是被纳粹头子希特勒给糟蹋了,自他以后就没有人取这个名字了,成了与“犹大”一样不招人待见的名字。
女性名字中含有“高贵”之意的有:“艾得莱德”( Adelaide)、“爱丽丝”( Alice)、“奥黛丽”( Audrey)、“卡蜜拉”( Camille,好品性的高贵女子)、“艾瑟尔”( Ethel)、“莎拉”( Sarah)等。“爱丽丝”本是从“艾得莱德”演变而来的,是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 1832—1898)笔下的《爱丽丝奇境历险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865)女主角的名字,并从此受人欢迎,成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女性名字。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二女儿就叫“爱丽丝”(Alice Maud Mary,1843—1878)。
“奥黛丽”是英国著名女演员赫本(Audrey Hepburn, 1929—1993)的名字。她在美国好莱坞出演许多经典影片,其中《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最为经久不衰。她在该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形象,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质,外貌美丽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赫本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赫本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之后,被世人敬仰为“人间天使”。晚年她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1993年,她患结肠癌去世。病危的时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雷莎修女号召所有的修女为她祈祷,但还是没有将这位“高贵的”天使留在人间。
“莎拉”( Sarah)是“公主”的含义,有时被拼写为“Sara”,是源于圣经的女性名字,在希伯来语中为“高贵的妇人”之意。知名的冠名者有英国歌手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 1960— ),她在1992年巴塞罗那和2008年北京两次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演唱,使全球四十亿观众为之倾倒。
虽然奥古斯丁将“美”分成上中下三等,但“美丽”都是崇高的,是人所追求的。表示“美丽”的名字主要属于女性,比如,“贝琳达”(Belinda)、“贝拉”(Bella)、“邦尼”(Bonnie)、“英格丽”( Ingrid)、“琳达”( Linda)等。其中,“英格丽”也是一位著名的、美丽的电影演员的名字,她就是在国际影坛上大放光芒的瑞典巨星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她是好莱坞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曾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两次获得艾美奖,电影《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因为她的精彩演绎而成为经典。
“美丽”出自“善良的内心”、“高雅的追求”、“优雅的举止”、“纯洁的心灵”。“爱葛莎”( Agatha)为“美好、善良”之意;“爱葛妮丝”( Agnes)为“纯洁、高雅”之意。表示“美好、优雅”的名字有“格蕾丝”(Grace)和“安娜贝尔”(Annabel)等。“安娜贝尔”是美国诗人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 —1849)的一首情诗《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中的美女形象。“安娜贝尔”是诗人年少时倾慕的美丽少女,他们两个彼此爱得很深,但不幸的是“安娜贝尔”英年早逝,让诗人无比伤心。他在诗中写道:由于他们彼此相爱,引起了上天的妒忌,于是就将她招到天上去:
I was a child and she was a child,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But we loved with a love that was more than love, I and my Annabel Lee;With a love that the winged seraphs of heaven Coveted her and me.
And this was the reason that,long ago,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A wind blew out of a cloud,chilling My beautiful Annabel Lee;So that her highborn kinsmen came And bore her away from me, To shut her up in a sepulchre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那时我们都是孩子,在这个滨海的国度里,可我们的爱超越一切,无人能及,我和我的安娜贝尔·李;我们爱得那样深,连天上的六翼天使也把我和她妒嫉。
这就是那不幸的根源,很久以前在这个滨海的国度里,夜里一阵寒风从白云端吹起,冻僵了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于是她那些高贵的亲戚来到凡间把她从我的身边夺去,将她关进一座坟墓在这个滨海的国度。
追求崇高,人生就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罗伯特”( Robert)及其变体“罗宾”( Robin)和“鲁伯特”( Rupert)为“辉煌的声誉”之意。说起“罗宾”,我们很容易想起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绿林好汉罗宾汉( Robin Hood),他是一位侠盗式的英雄人物。相传他活跃在12世纪的英国,在诺丁汉的舍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一带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罗宾汉也许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没有史实证明他曾经真实存在过。英国人是一个很会制造传说的民族,就像他们制造尼斯湖水怪一样,总是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冠“罗伯特”之名的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涌现了许许多多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名人,其中,在诗歌领域里成就巨大,出现了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等著名诗人。
罗伯特·彭斯是苏格兰农民诗人,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作品淳朴、活泼,表现出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他的诗歌富有音乐性,其中《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用作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为世界人民传唱。彭斯的诗歌多使用苏格兰方言,并多为抒情短诗,如《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
罗伯特·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Complete Poetic and Dramatic Works of Robert Browning)、《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他对英国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和完善了戏剧独白( Dramatic monologue)这样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并且用它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复杂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这一点在他的《我最后的公爵夫人》(My Last Duchess)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诗人,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惟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比如,他写的《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很值得我们品读。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们的人生中经常出现两条路,但只能选择走其中的一条,总有一条是我们未选择的路。在经历了痛苦、磨难之后,我们总会幻想“要是我走那条未选择的路,也许我就不会这般痛苦?”虽然人生路上会出现种种迷惘和惆怅,但是坚定地选择某一条路才是最重要的: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一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一幕。
选择不同的路,我们就会演绎不同的人生。有的路会通向辉煌,有的或许会走向堕落的深渊。其实,很多路不存在对错,只是曲折艰险程度不一样,只要坚定走下去,总可以通往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