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字与文化
16691200000016

第16章 中国的绰号文化:著名官吏的绰号

“绰”作为形容词,主要含义有二:其一为“旷达舒缓”,如《诗经·卫风·淇奥》有云:“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这里描绘一个优雅的君子“胸怀宽广,旷达舒缓,登临华车,风度优雅,擅长幽默的言辞,但不刻薄待人。”其二为“姿态优美”,如曹植的《洛神赋》有言:“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这是真正描写女神级美女的辞章: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在“绰号”这个词语中,“绰”的优美含义尽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绰号”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朝,“绰”是蒙古语的音译,再配上“号”,是“外号”“诨名”的意思。作为文化现象的“绰号”在汉代就出现了,如三酷吏严延年、郅都、董宣因用法严酷被世人分别称呼为“屠伯”“苍鹰”“卧虎”。

严延年(?—前58)生活在汉昭帝时期,少学法律于丞相府。昭帝时,当过侍御史(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曾弹劾大将军霍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为朝廷所敬惮。后又弹劾大司农田延年,不实,坐法至死,逃亡。后遇大赦,复出,迁涿郡太守,继为河南太守,他治乱严酷。相传他摧折豪强,打击恶霸,除暴安民,狱判迅速,断案如神。冬天行刑时,严延年命令所属各县把囚犯解送来郡。集中在郡府判处死刑,血流数里,时人因此称他为“屠伯”。不过,在他管辖的地域内,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郡之内政治清明。

郅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人,曾做过汉文帝的郎官和侍从,在汉景帝时期做过济南郡太守、中尉(相当于现在公安部部长)、雁门郡太守。他为官忠于职守,公正清廉,对内不畏强暴,敢于对抗豪强权贵;对外积极抵御外敌,使匈奴闻风丧胆。公元前150年,郅都晋升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他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也不看权臣脸色行事,执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列侯宗室对郅都是又恨又怕,背后称他为“苍鹰”。

董宣是东汉初年人氏,曾任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他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仆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光武帝还算英明,最后还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意思是脖子刚硬、不肯低头的县令。他执法严苛,为官特别清廉,死后其家人连棺材都买不起,但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送他外号“卧虎”。

除了这三位知名酷吏外,一些清官廉吏、贤相名将因他们的业绩和性情被世人起了绰号,并永垂青史。比如,“飞将军”李广、“一钱太守”刘宠、“悬鱼太守”羊续、“三风太守”吴绮、“三汤巡抚”汤斌、“二不尚书”范景文、“四知太守”杨震、“山中宰相”陶弘景、“有脚阳春”宋璟、“拗相公”王安石、“救时宰相”阎敬铭,等等。

李广(?—前119)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在位时,他就从军抗击匈奴,建立功勋。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后任命他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马,将少年推下,并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回到了京师。李广展现出的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李广大半生在沙场驰骋,骁勇善战,令匈奴不敢进犯。然而,他并没有因军功而封侯,最后漠北之战中,因迷失道路而愤愧自杀。这让后世诗人们扼腕长叹。唐朝诗人高适在《燕歌行并序》的结尾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王昌龄为他写下千古名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钱太守”“三风太守”“悬鱼太守”是历史有名的清廉太守。“一钱太守”刘宠是东汉人,曾任会稽郡太守,政绩卓著,操守廉政,深受百姓拥戴。离任前,有五六位老人各带了一百文钱想送给他,可他不肯受。老人们一定要他收下,盛情难却,刘宠只好收下几位老人各一文钱。从此,“一钱太守”的美称便在当地传开了。“悬鱼太守”羊续( 142—189)也是东汉人,在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律。府丞献白河鲤鱼,羊续拒之不得,悬之于庭,此事传开后,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三风太守”吴绮是清朝人,曾任湖州知府,居官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时称“三风太守”。

清朝江宁巡抚汤斌( 1627—1687)为官廉洁,安于清贫,一日三餐,常常以‘豆腐汤’佐食,百姓闻之,笑称之为“三汤巡抚”;明末殉节内阁大学士范景文( 1587—1644)为拒亲朋好友相求帮忙走后门,在门上张贴“不受嘱,不受馈”六个大字,以明心迹。老百姓交口称赞,尊称他为“二不公”或“二不尚书”。同僚中的正直之士以范景文勤政廉政为内容撰成一联,上联是“不受嘱,不受馈,心底无私可放手”,下联是“勤为国,勤为民,衙前有鼓便知情”。东汉东莱太守杨震,有一次途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官话说完,饭毕。至晚,王以十金奉于杨震,杨不受,遂劝:“暮夜无知者。”杨震却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无言而退。后,时人皆称之“四知太守”。

南朝梁时有一名士,曰陶弘景( 456—536),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每逢军国大事,均请教于他,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唐朝开创“开元盛世”的名相宋璟( 663—738)爱民恤物,时人称赞他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了温暖,因此赠其雅号“有脚阳春”。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 1021—1086)为人倔强,为政则力推变法,不容异己者批评;作文则不尚华丽,却肌骨丰满,文风独特。由于变法期间出现了用人不当、天灾人祸等问题,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世人称之“拗相公”。清光绪时期东阁大学士阎敬铭(1817—1892)为官清廉耿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

清官贤相、历史名臣让人称颂,有雅号传于青史;贪官污吏、奸臣昏君让人痛恨,世人称其绰号以泄愤。比如:“笑里藏刀”李义府、“随驾隐士”卢藏用、“口蜜腹剑”李林甫、弹劾不倒的“刘棉花”、“青词宰相”严嵩、“蛤蟆天子”朱由崧,等等。

唐高宗时期的吏部尚书李义府( 614—666)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里藏刀”。他又以柔而害物,称为“人猫”。卢藏用( 664—713)也生活在唐高宗时期,少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但未得高位,遂隐于终南山。但他以“隐士”之名时刻窥测朝廷动向。他先是隐居在靠近长安的终南山,以便于交结官场。后来,因为高宗经常驾临东都洛阳,他又在靠近洛阳的少室山找了一个隐居的地方。天子的车驾往返于长安、洛阳,卢藏用也随之奔波于终南山和少室山。于是,人们讥刺他为“随驾隐士”。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683—752),嫉贤妒能,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的人,他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对由文学才能而进宫的士人,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口有蜜,腹有剑”。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刘吉在内阁任职十八年,是少见的“不倒翁”。此人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然其精于营私,奉承皇帝,讨好宦官。虽屡遭朝官弹劾,却毫发无损,始终不倒,时人讥称他为“刘棉花”。明嘉靖帝朱厚熜好玄修,热衷于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为祭拜天地,须向天地上奏表章。此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青词”。严嵩(1480—1567)文笔颇佳,所作青词无不合乎皇帝之意,因而也找到了一条升官的捷径。嘉靖十八年( 1539)正月,皇帝举行“尊天重典”,礼部尚书严嵩尽职尽责,作青词颂德,被特加太子太保。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崇祯皇帝自缢后,明朝就基本上灭亡了。一些故臣旧将在南京拥立朱由崧( 1607—1646)为皇帝,年号“弘光”,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弘光帝治国无能,生活上荒淫无度。在清军步步紧逼的危急关头,仍不忘大修宫殿,征歌梨园。直至清兵已临长江边,朱由崧还忙于广选美女。为了配制房中药,他命令南京城里的乞丐们集合起来捕捉癞蛤蟆,灯笼上大书“奉旨捕蟾”,所以就落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蛤蟆天子”。

以上介绍的都是个体绰号,中国历史上还存在群体绰号,即一个群体享用同一绰号。比如,宋代的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同时担任谏官,本应积极进谏,指斥时弊,但他们却明哲保身,不敢进言,时人讽刺他们为“三不吠犬”。明代刘吉、万安、刘翊三人居相位,却碌碌无为,饱食终日。由于当时大太监汪直大权在握,三位首辅都要看他脸色行事。于是,时人噱称他们为“纸糊三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