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字与文化
16691200000012

第12章 庙号(1)

“庙号”不属于寻常百姓,专属于中国古代帝王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和越南古代君主。西方文化中没有“庙号”这一语汇,因而无法找到对等词,翻译成“temple name”实在有些勉强。

“庙号”也是名字的一种,但不是生者的名字,是古代帝王驾崩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初并不是所有君主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这样操作起来也简便得多,因为如果每个君主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就会出现祭祀上的困难。将先祖的牌位置于一室之内,一并祭祀,省时也省力。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的具体表征。商朝的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关于选定庙号的依据,《礼记》大致说:“祖有功,宗有德。”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应劭( 153?—196)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称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称太宗是也。”古代各朝代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孔子家语·庙制》云:“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之祖宗者,其庙皆不毁。”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祖宗”的出处和最初的含义。唐初学者孔颖达( 574—648)解释说:“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按照“始取天下者曰祖……始治天下者曰宗”这一说法,一个朝代应该只有一个君主死后庙号为“祖”,数个君主可为“宗”。但事实并非如此。汉朝刘邦庙号高祖(又称太祖),刘秀庙号世祖,一朝已有二祖。当然,这个还好解释,因为汉朝被王莽建立的“新”中断,刘邦乃西汉始祖,刘秀乃东汉始祖。但至曹魏时,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曹操(武帝)为太祖,曹丕(文帝)为世祖,曹睿(明帝)为烈祖,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因此唐朝刘知几批评说:“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清朝顾炎武也有“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之议。称“宗”的情形更滥。实际上,到了唐代,除开国之君称“祖”以外,其他后世之君皆称“宗”,不管他是否有功于社稷,有德于百姓。实际上,很多无道残暴的皇帝是不配称“宗”的。

虽然唐朝之后,皇帝的庙号一般是一祖而多宗,但破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治世皇帝功劳卓著者时常被尊称为“祖”,或既宗且祖。如北宋称赵祯为仁宗,而又称仁祖;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既称开国之君朱元璋为太祖,又称第三任皇帝朱棣为成祖(又称太宗);清代既称努尔哈赤为太祖,称福临(顺治帝)为世祖,称玄烨(康熙帝)为圣祖,等等。

绝大多数古代皇帝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一些拥有多个庙号,也有一些没有庙号。刘邦就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朱棣有成祖、太宗两个庙号;朱由检甚至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个亡国之君有此三个庙号,乃是由于都中人士曾先谥为怀宗,有怀念之意;南明福王朱由崧尊之为思宗,有思念之义;后赵之龙疏议思字不美,再改毅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废除庙号制度,所以周天子都没有庙号。秦朝也没有庙号制度。汉景帝没有庙号,历史没有做明确的交待。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任君主爱新觉罗·溥仪去世后没人给他追加庙号。不过,最为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明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庙号“烈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1. 高祖和太祖

这两个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宋朝之前的开国皇帝一般死后称高祖,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宋朝之后的开国皇帝死后称太祖,如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刘邦既是汉高祖,也是汉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义,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有时候太祖高于高祖的辈分,高祖是真正的开国皇帝,太祖则是为他奠定基础的父辈。魏高祖曹丕追封其父曹操为魏太祖;隋高祖杨坚追封其父杨忠为隋太祖。有时,这一顺序又被颠倒过来,如晋朝开国皇帝晋世祖司马炎追封其父司马昭为晋太祖,其祖父司马懿为晋高祖。在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 892—942)为了称帝,建立政权,不惜认契丹的耶律德光为父,割让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死后的庙号居然也是高祖,这就有辱高祖的名号了。而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895—948)割据一隅,建立弹丸小国,死后追封为后汉高祖。

历史上建立小朝廷称帝的、死后被封为“高祖”或“太祖”的还有:陈汉高祖陈友谅( 1320—1363)、西太祖张献忠( 1606—1647)、吴周太祖吴三桂( 1612—1678)等。陈友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较早地举起了反元义旗,并且始终如一,为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于1360年称帝,建立大汉政权。1363年在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中死于流矢。张献忠是与李自成齐名,且并肩作战过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于1644年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末,清军南下,攻入四川,张献忠引兵抵抗,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吴三桂本是明朝的将领,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于1678年3月在衡阳称帝,建立大周政权。同年8月病逝。

2. 圣祖和烈祖

能称得上“圣”的人一般是成就最高的,让后人顶礼膜拜的。中国历史上有五位人物庙号为“圣祖”,其中三位没有做过皇帝,几乎是神话中的人物。唐玄宗李隆基追崇道教创始人李耳(即老子,前571?—前471)为圣祖,追认他为李姓的始祖。五代十国之前蜀后主王衍( 899—926)追崇古代神话人物王子晋为圣祖。王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生性好道。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40),王子晋游于伊水和洛水,遇到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修道成仙。宋真宗赵恒在1012年10月梦见赵氏祖先赵玄朗授予他天书,便追尊他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赵玄朗即赵公明,民间认定他是财神,手下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另两位圣祖分别是唐朝末年建立大长和国的郑买嗣(又名郑昶,861?—909)和大名鼎鼎的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165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