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瑜伽与健康
16690300000007

第7章 瑜伽哲学简介(1)

瑜伽是印度传统六大哲学流派之一。究竟什么是瑜伽哲学?

在印度哲学史传统上,凡承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婆罗门教哲学都称为正统派哲学,凡否认吠陀圣典权威性的哲学流派被称为异端派。前者共有六派,即:弥曼差、吠檀多、数论、瑜伽、胜论、正理论,所以又被称为“六派哲学”,兴起于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实际上六派哲学的形成是一个较长历史过程的。六派哲学同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其宗教派系和思想渊源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系:弥曼差和吠檀多;数论与瑜伽;胜论与正理论。三系是以其教义理论的性质来加以划分的,如果从其理论的起源来看的话,又可以将六派分为两大系统,即分为吠檀多系和弥曼差系。从吠檀多系来讲,这一系是以奥义书作为其思想理论的来源,吠檀多派为本系的主干,数论与瑜伽则属于末枝。吠檀多派不但以奥义书作为思想理论的来源,数论与瑜伽最初也是起源于奥义书的。弥曼差系则是由梵书发展而来,以祭式学为主;弥曼差派是本系的主干,胜论与正理论则是本系的末枝。

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健身方法之一,瑜伽本身不是宗教。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不平静的世界里用她来寻求内心的安宁。

第一节 瑜伽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

无常(Anica)、无明(Avidya)和苦(Duhkha)这三个观念构成了印度哲学思想的基础,并且渗透到了相应的修行中。各种印度哲学的共同目标是:把自我与宇宙的永恒联合,把自身有限的肉体生命投入到永恒的真实体,超越束缚,超越时间,超越痛苦,进而达到类似中国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无常

如果仔细观察客观世界,就会发现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从时间上看,一天中有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和深夜的变化,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国家更是历经改朝换代、风云变幻,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格局。

在时间的作用下,外界环境中始终在不断变化之中。花开花谢,潮起潮落,大海可以变为高山,高山也可能会沉入海底。时间会改变一切。

而人的一生,是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一个胚胎。母亲十月怀胎,婴儿诞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过程,秦始皇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没有人的肉体可以永远年轻。

实际上,每时每刻,呼吸的吸进呼出,食物的吸收和排泄,人体的组织、细胞都在新陈代谢之中。120天后,人体的血细胞将会全部更新。人的爱好、兴趣、计划等,都会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念头,更是不停地变化着。

在时间的作用下,穷人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功成名就。而达官富豪,也可能沦为阶下囚。地位,财富,声望,不是一成不变的。

“变化”是大自然的驱动力,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远保持不变。千年文物,终会毁灭。世间万物“不停地变化”,就是“无常”。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无常和变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的容貌、财富、爱人,可能会向不好的方面发展,我们不愿、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另一方面,我们的坏运气,平庸和挫折,包括疾病、贫穷等,有机会时来运转,有走出低谷、再次成功的机会。

“无常”对生命的启示是:生命是短暂的,一切都不是定数,富贵穷通是会变化的。我们要居安思危,珍惜拥有,把握当下。同时,我们要满怀信心和希望,积极努力,拥抱美好的未来。

二、无明

生死问题是一切宗教的问题,更是人生的大问题。我们因何而生?为何会死?在生之前,在死之后,我们是以其他形式存在呢,还是根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是只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才会追问的,一般人类都贪生怕死,在人们内心的深处,都或多或少地关心这个生死问题。

为何我们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瑜伽哲学认为这是因为生命与轮回的动力,即来自众生的意念与欲望所展现的行为,这些行动和欲望所造成的一切影响,不论是肉眼可见或不可见,就叫做业(karma)。众生的欲望大多是盲目的、自私的。

以盲目的、贪婪的欲望指导行动,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造成了许多痛苦,这种盲目的、无止境的、身不由己的欲望,就是无明(avidya),就是愚昧,与光明和智慧相对立。无明就是原始生命的盲目冲动,也是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

瑜伽哲学相信,每个生命的灵魂——自我(Atman),来自梵(Brahman),梵是宇宙的本体。因此所谓“解脱”(moksa),就是打破无明,明白宇宙的本体,自我能回到生命的本体,达到梵我合一。

三、苦

由于无明的驱动,我们的意识始终处于无法止息和永不满足的状态,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痛苦。

人的欲望像个无底洞,满足一个后,很快就会产生下一个。金钱、地位、名誉、面子等,我们似乎从来不满足现有的东西,总想要最好的,“青草总是栏杆那边的比较绿”。我们总会和别人比较,对别人的成就、美貌、幸运眼红,而且身不由己,这就是苦(Duhkha)。

此外还有来自疾病的苦,以及自然灾害、战争等个人不可控制的灾难。

所以,瑜伽的修行,第一条是制戒,就是要学会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对原始冲动有所节制,遵守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的行为规范,以此控制苦的根源。

第二节 万物的品质

品质(Gunas)。瑜伽哲学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三种内在的品性或特质,它们是:

(1)Sattva——萨埵(纯质,善良型),指光明、生机、真实、善良、美好、贤能等品性。

(2)Tamas——塔玛(翳质,愚昧型),指黑暗、沉重、僵化、迟钝、无知等品性。

(3)Rajas——瑞嘉(激质,激进型),指激动、兴奋、活跃、有吸引力等品性。

所有的现象都是这三种能量品性的显现,不仅是有形状的物质,而且还包括肉眼看不见的能量。瑜伽哲学认为,思想和情绪也是有能量的。这三种品质相互交错,互相影响,构成了原始的DNA,世界犹如这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编织而成的巨大的网。

它们的特质是:

(1)纯质/Sattva:通往平静和本质之路。Sattva的品性是和谐,可爱,平静,专心,明亮,表现为白色或淡黄色。它净化了身体和意念。Sattva理念产生了瑜伽的健康饮食观念,倡导多应用悦性食物,使人们通过平衡身心和饮食获得健康。

(2)翳质/Tamas:通往黑暗和惰性之路。Tamas的品性是黑暗的,非常的迟钝,充满幻想和无知。它被懒惰、嗜睡和漠不关心所束缚。从生理上讲,翳质品性会造成毒素和垃圾堆积,从而引起负面情绪和思维。

(3)激质/Rajas:通往行动和兴奋之路。Rajas的品性是丰富多彩的、感动的、兴奋的和激进的。Rajas品性在以事业利益为目标的驱动下产生了束缚。

Rajas的品性介于Tamas和Sattva之间,它是改变、创新的根源。瑜伽行者要智慧地使用Rajas的能量,要能够控制它。Rajas能带来行动的力量和激情,但是也容易因失去自制而兴奋过头。比如在瑜伽的实践中,我们要充满活力和激情来练习瑜伽,逐渐通往祥和平静的状态(Sattva),但如果过分练习或兴奋过度,就会导致尽力疲惫、迟钝甚至伤害(Ta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