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与阴、左与右、日与月、火与水,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二元对立的图案。虽然后来的日本人在美意识上还是脱离了对称性,那是受了禅宗的影响。
大化元年(645),日本在官职上开始定格左大臣和右大臣。大宝律令以后,太政大臣之后是左大臣,再之后是右大臣。也就是说,那个左大臣是第二号人物,右大臣是第三号人物。虽然在官职上都属从二位。显然,左比右伟大。如日本历史上飞鸟、奈良时期的政治家石上麻吕,先在704年(庆云元年)从大纳言升任右大臣。708年(和铜元年)又升任左大臣。虽然那时实际上的政治主导权在藤原不比等手中,但他只能接任石上麻吕升任后空缺的右大臣位置。
兵卫府也是这样:左兵卫府在前、右兵卫府在后、左近卫府在前、右近卫府在后。兵库也这样,先左兵库、后右兵库。
再看京都这座城市,左京在东、右京在西,这是不可思议。一般的话,地图都是东为右,西是左。从风水上说,京都是个好地方,北有山、南有水、东有河、西有道。如典型的三山二川:东山,北山,西山;鸭川,桂川。夏暑冬冷,具有内陆盆地的特色。照叶树林带和落叶树林带交错重叠。京都还是东日本和西日本的结节点。
而京都左京右京的来源,又与宫中的位置关系相连,这是有趣的地方。如当时的平安京,大内里在北中央,从这里出发朝向正南有都大路。以大内里为直线,左半分的街道为左京,右半分的街道为右京。当时的平安京右京就不繁荣,这个结果是与原本的左京比右京优先为前提的。
日本古都建造模仿中国。藤原京(694~710年),平城京(710~784年),长岗京(784~794年),平安京(794~1868年),这些古都都是正面是南、左为东、右为西。从原型上说,是来自中国的阴阳五行说。依据五行说,东之方角,即左为阳气发生之地。东为木德,指王者之德,好仁,表现春的生命。所以还是左边好。日本古代尚左,显然与太阳崇拜有关,日出东方,就是左。所以天照大神从左眼出。
2. 左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左,在日语中读“ひだり”。而太阳升起,日语也读“日出り(ひだり)”。
而如果左为东的话,那“东”的日语读音为“ひがし”。从词源上看显然是“日+向か+し(ひむかし→ひんがし→ひがし)”这样变化而来的。逻辑上的表示就应该是:
左——日出——东。
那么右呢?右,在日语中的发音为“みぎ”。是从“握”的日语发音“にぎり”这个词发展而来的。大凡需要握的东西都使用右手(左撇子是个例外)。右与握连在一起,这在逻辑上也是通的。
中国的《周礼》第六篇《考工记·匠人》条中有记载都城方位文字,如中央宫室的左,即东,是祭祀祖先灵的祖庙(宗庙)。中央宫室的右,即西,有祭祀神灵的社稷。前方,即南面有朝廷,后方,即北面有市场。
这样来看,建都1200多年的平安京,恐怕就是按照中国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的思路来设计方位的。以宫城平安宫南中央的朱雀门到朱雀大路为中心,其东侧为左京,西侧为右京。天皇坐于中央的高御座,皇后坐在右对面的御账台。平安朝以后的御所紫辰殿南阶之下的东面种植樱花,西面种植橘树。东左西右。天皇举目,首先观赏到的是靠近左边的樱;皇后举目,首先观赏到的是靠近右边的橘。
澡堂(公众浴室)的入口,左为男汤,右为女汤、这是从德川以来的习惯。在一个大男人主义的社会,左总是向男人优先开放。在日本,行人在左侧行走,自动扶梯行人也是往左侧站立。这是源自江户时代武士们必靠左侧行走。其理由在于他们的佩刀。要想快速拔出插在左腰处的武士刀,就得保证右手活动的空间。由此一来武士们即便擦肩而过也不会互撞了。
再看日本的相扑。有个“番付”,也就是等级表的意思。东与西分开,当中写有“蒙御免”三个字。左侧为东,所以也叫东横纲;右侧为西,所以也叫西横纲。也就是说,东横纲是左,西横钢是右。这是相扑的“番付”。东横纲要比西横纲上位,东横纲降级的话,就是西横纲,这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曾经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作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但是日本脑科学研究者角田忠信通过对日本人脑结构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日本人的大脑分工不同于欧美人。他在畅销书《日本人的脑——脑的运转与东西文化》(大修馆书店,1981年)中认为,欧美人的脑结构是左右分工明确:左脑为理性之神,右脑为感性之王。而日本人的脑结构则是将理性与感性的认知都混杂于左脑来处理。无论是元音发音,还是笑声、哭声,风声,虫声等情感音,都首先进入左脑,如隔壁人家在弹钢琴,琴声首先传入西方人的右脑,通过感受不认为这琴声是对我家的干扰。但如果是日本人的场合会如何?隔壁人家的琴声,首先传入日本人的左脑,马上理性地反映出这琴声就是噪声。噪音就是对我家的干扰。必须制止这种噪声。所以,钢琴杀人事件只有在日本才能发生。所以,在日本借房子的时候,首先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里有人弹钢琴吗?
同样是琴声,为什么西方人与日本人的反映不一?就在于日本人的脑平衡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所有日本人的大半行动判断都是通过左脑来决定的。这会带来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在体质上容易发生歇斯底里症,身心容易接受新兴宗教,即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这里,我们感兴趣的是,既然大半行动判断都是通过左脑来决定,那么日本人尚左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3. 左边好还是右边好?
中国有左顾右盼的成语。日本倒没有学中国的。它来了个颠倒:右顾左盼。如汉字素养非常高的森鸥外的文章里就有“右顾左盼”的用法,还有民俗学家折口信夫也有这样的用例。
日本有“左团扇”(ひだりうちわ)的说法。意味悠然度日有福之人,显然是个不坏的用词。
有“左孕”(ひだりばらみ)的说法。表明生男孩的俗信,也是个不坏的用词。
有“左封”(ひだりふうじ)的说法。表书信封口在左上方,在日本属遗言等凶事用。“左”的尊贵受到了质疑。
有“右は京道,左は伊势道”的说法。表右是通往京都的东海道,左是通往伊势的参拜道,意味在歧路何去何从。显然这里的左右之意都不坏。
有“左前”的词语。大襟向左扣的意思。在日本,为了与活人相区别,死人的大襟都是向左扣的,这当然是不好的缘起。故该词语也带有负面之意:如表示衰落,衰败等。在用例上有“左前的会社”,就表示衰落的公司。
日本在葬礼上还有“左柄杓”的说法。一般的情况下人们用柄杓从左舀水。但葬礼的时候是用柄杓的外口,也就是从右边舀水。应该说方向完全不一样,无所谓嫌弃不嫌弃了。但日本人还是在意,故有嫌弃“左柄杓”的说法。可能是凡属葬礼上用过的东西都有嫌弃的心理吧。
在饮食上,有“左膳”这个词。在东北地区,从左边开始食膳的话,表示好运会丢失的意思。显然属负面之词。
还有“左迁”这个词,表示失足后的贬官、流放等的意思。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菅原道真,官至右大臣,但在901年遭谗言左迁太宰府,两年后郁闷身亡。日本人怕其怨灵作祟,只得在全国各地修建天满宫,作为“学问之神”被祭祀。
此外日本还有“左党”的词语,但与政治无关,只表示一群酒徒或酒友之意。
右也不是全不好,如有“右腕”(みぎうで)的说法,表示最可信赖之人,好帮手之意。意思积极向上。
日本中世纪的军记故事中有这样一对词,“弓手·馬手”,意思分别是“左方·右方”。如《保元物语》中有“左右开攻策马靠近”的描述。正如字面所示,左为“持弓之手(的方向)”,右为“持马缰之手(的方向)”。你看哪个重要呢?左手持弓杀敌当然重要,但右手持缰把握方向是不是更重要。
日语有“右左”(みぎひだり)一词,但这与好坏优劣没有关系,全是出于日本语发音需要。日本人如果面对五音文字,且分两个意思的情况下,一般取二音三音的读法。如“右左”(みぎひだり)。再如“西东”(にしひがし),而不念“东西”( ひがしにし)。总之无关乎好坏,以发音优先为考量。
到底是左好还是右好?这也头疼了日本人,所以他们也干脆来上这么句话:右と言えば左。
当你言右实际上是说左、当你说左实际上是言右。
人都是反向说话的。
4. 孔子老子如何说?
到底是左好还是右好呢?或者说,左和右,哪个更尊贵?
这可难为了佛教,它索性来了个无左无右的表态——空。
空当然是没有方位,没有方位也就没有左右前后的问题了。但问题是时间和空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令人难以逃遁。因此佛教索性在“空”字上做文章,宣布佛教的精髓就在一个“空”字上。
在中国,孔子时代是尚左的,孔子说,左手为上、右手为下。表明礼,左手为先。
而老子索性给左右下凶吉定义:“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英语的“right”表右,但有正确的意思。“left”表左但也是没有价值的意思。印度尼西亚人在观念上将右手视为清洁的、左手视为不洁的。
看来还是《诗经·小雅》说得好:“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换之白话就是:该左就左,该右就右,君子无可无不可。
(五) 日本和尚为什么能娶妻喝酒?
这就涉及日本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问题。
1. 为什么要唱南无阿弥陀佛?
日本佛教文化是从中国传来的。
但从中国进入日本的佛教,是个混杂了道教和儒教的佛教,其证据就是牌位的概念在今天还有生命力。而原本佛教是没有牌位的,这是儒教和道教固有的东西。
这样来看的话,804年最澄和空海渡唐学习的是道教化的佛教,特别是空海,还学习了中期密教,还把它带到日本来,而这与释迦的佛教根本不搭界。对历史文化欠缺的日本人,还以为传到日本的大乘佛教是正统的佛教,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但与此同时,日本佛教也混入了佛教本身没有的概念,其中一个就是净土的概念。
净土信仰进入到佛教的时候,是在释迦入灭了600年之后。在中国编辑而成的《观无量寿》这本经书里,净土这个本来在佛教里并没有位置的概念,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为什么原本佛教中没有净土概念?这是因为在佛教中,除了娑婆之外,就是涅磐。娑婆表示尘世,涅磐表示来世,是悟性的境地。这里生出一个问题,如果直接去涅磐的话,路程很遥远。所以在尘世和来世之间,设立一个中间地带——净土。
当时净土思想已经传到日本来了。这其中,为了能与阿弥陀结缘,在临终的床边放置佛像,用一根红线将佛像与要死去之人的手连接起来。
其实这里的红线也是道教的概念,表示两者之间结缘的仪式。也就是说只有与阿弥陀结了缘,才能去阿弥陀净土。
当时日本的佛像是从中国宋朝进口的。非常昂贵,只能限定于王侯贵族享用的东西。即便是日本人的佛师,也不能享用。
佛像用不了,那就用佛画吧。仪式是一样的,但即便是佛画也只能是有钱人的玩意。法然(1133~1212年)为此苦恼,怎样才能让普通人也能去净土呢?他开始阅读中国的经典,发现在《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念上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往生。法然受此启发,想到了称名念佛的问题。原本的念佛,是通过念佛展现形象,也就是瞑想法。法然认为称名念佛同样也能达到这个效果。于是引入了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在枕边不需放置佛像和佛画,也无需到寺庙参拜,任何人,只要口头上念唱南无阿弥陀佛,就能与阿弥陀结缘。阿弥陀就会在净土那边等着。
从历史上来看,法然的称名念佛救助了很多日本人,日本人也为此相信了他的这一说法。学者山本七平对此评价道:“与僧俗无关,与身份、职业无关,甚至与行为也没有关系,只靠个人的信仰,人们就能得救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日本出现的时间要比欧洲早得多。”
但是法然随之而来给佛教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佛陀的名字,念得越多越好,那就念吧,天天念吧,每时每刻地念吧,看似产生了一个新的价值观。但是,念佛的人也不傻,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越念越多,每时每刻地念,不就是一种苦行僧吗?实施了这样的苦行,就能理解释迦的说教吗?显然,这是法然称名念佛的逻辑死穴,念佛人点中了这个死穴。
对此,亲鸾(1173~1262年)表现出了不同的思路。他的展开是从阿弥陀本愿出发的。
阿弥陀如来说出了他的本愿:一切生物到觉悟为止,我都在净土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