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属于准死呢?因为出家者他们专念的是修行开悟,不生产任何东西,也不结婚,遵守戒律而终其一生。为什么不生产任何东西呢?因为所谓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在制造罪孽,与清净就无缘了。为什么不结婚呢?因为结婚生子欲望也就无从抑止,就与寡欲无缘了。正是因为出家修行者能做到世间之人所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世间之人要感谢他们的专念,送物品、食物、金钱给他们。佛教用语就叫布施。也就是承蒙得到你的恩惠的思考方法。因为是他们承担了更为苦难的事情。如释迦时代对出家者有着严格的规矩。出家者的财产只有三件东西:牙签、茶碗和衣服。牙签是为了刷牙,茶碗是为了托钵,衣服有三件,一件是穿,一件是替换。一件是铺在地上睡觉用。这三件衣服,在那个时代叫“粪扫尿衣”。表明其颜色像黄色的粪便一样。现在和尚们的黄色袈裟承袭了这款颜色,为什么用黄色?是为了裹尸用,因为不管多少次的洗刷,都不会褪色。
在日本,第一位出家的天皇是平安时代的圣武天皇,但当时并没有称他为“法皇”。有记载的第一位被称为“法皇”出家的天皇是宇多天皇。出家—死—转生,这是连接了原始的蒙昧?还是日本这个极东岛国人的特殊思考法的表现?
(五) 为什么最后的瞬间要饮水?
人在快要死的时候,往口里送点水,叫“末期之水”,这来自日本人的共食信仰。日本人确认共同体的一个方法就是有食共饮。而人死后,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了。所以将自己喝过的水,给弥留之际的病人再喝上一口,具有最后告别的意思。实际上在这个时点,奄奄一息的病人已经不能喝水了,只是形式上用介草的叶子沾点水,在苍白干涩的嘴唇上点一下而已。这个设想是与送别会是一样的,只不过在送别的宴会上是用酒来代替水。
让快死去的人含上末期的水,这个风习的根底还在于魂灵不灭这个宗教意识。死后将去另一个世界。但即便去了另一个世界,魂灵也不会消失,还存在与活人心心相通的可能性。所以作为同一共同体的一员,在肉体消亡的最后瞬间,与我们共同举行饮水的仪式。
国家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做法也不同。不一定都是水,有的是用盐、有的是烧香、有的是用香粉涂于掌中等。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对将要死去的人表示的一种心情。在日本,则是从共食习俗出发,举行的是末期之水的仪式。这个仪式现在还在继续,以表示对死者出旅的送别,并确认连带的魂灵,共食信仰等。
重危病人的呼吸间隔拉长,心电图荧屏显示脉拍在走弱,沉默的空气弥漫着抢救室。
决定性的最后瞬间,终于来了。
日本的医生会怎么说?
肯定先说:“ご臨終です。”
然后再说:“午前一時三分でございました。”
宣告完死亡的时间,医生低下头。以求得家属的理解,因为医生最怕病人死在他手里。
这时的语言是最小化的。语言以外的空间和时间由空气来支配。这个场合的空气是什么?是宗教的严肃性?不是,或许是聚集在病床前的亲朋好友们各种不同的思虑。
在确认了死亡之后的第一个仪式是什么?就要将死者头朝北安置。这个习俗由来于佛教。据说其开祖释迦牟尼在圆寂之时,采用的睡姿就是头朝北面。
(六) 日本人为什么接受了火葬?
现在日本人死了,都是什么葬?99%以上都是火葬。有土葬、海葬的吗?可以说基本没有。
日本的火葬开始于何时何人?一查历史,原来是从天皇开始的。而且是从女天皇开始的。她就是生于公元645年死于公元702年的持统天皇。持统女帝是个强势的执政者,是个厉害的女掌权者。她有两个厉害:一个是权力欲厉害,一个是性欲厉害。但是她也有三个延续至今的经典做法:一个是伊势神宫每二十年迁宫一次的“式年迁宫”是从她开始的,一个是日本天皇即位必须要举行的一个重要的祭仪——大赏祭也是从她开始的,另一个就是火葬,日本的火葬也是从她死后开始的。
日本最古老的诗歌总汇《万叶集》中,就有不少咏唱初濑山和佐保山的火葬诗歌。日本的净土真宗是鼓励火葬的宗派。最初的火葬当然是野烧。就像印度锡克教一样,在眼面前看着焚烧遗体。在没有石油的年代,需要大量的柴薪。真宗的寺庙设置了“火屋”、“三味所”等火烧场所。由于火力很弱,往往是傍晚点火,到拾骨为止要到第二天的早上。江户时代的火葬样子,小林一茶在《父亲终焉日记》中有记载。
1999年,日本最新式的火葬场在神奈川县横滨市北部开张。穿过绿色的隧道,就是有火葬炉16座的火葬场。根据入棺死者的体重不同,可自动调节火力。使用都市煤气作为燃烧源。横滨合计火葬场有5处。其人口为350万。按照2002年人口动态的统计,年平均死亡率是0.78%,每天的死亡数为70人。按54座火葬炉计算,横滨市卫生局的干部说,这已经很充分了。横滨北部火葬场还打破以前的禁忌,对外开放,周六周日每次都有近3000人前来参观。有亲子三代,有年轻夫妇,有被宣告余命三个月的病患。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横滨北部火葬场也吸取教训,储存了2万立升的轻油。就是怕万一地震破坏了都市煤气管道,可迅速替代。至于为什么不多不少只储存2万升的轻油,这是按照一具遗体火化所要75立升轻油来计算,可火化266具遗体。这个数字,火葬场认为即便发生了死人的灾害,也可应对2天。但是,日本环境斋苑协会还是发出警告说,与关西相比,关东人口比的火葬炉极端缺乏。如兵库县平均每10万人的火葬炉是4.6基,大阪府是3.6基,东京是1.3基,神奈川是1.5基。当然火葬也有一个温室效应的问题。日本一年间有超过100万人死。一具具遗体的火化,排出的是怎样的温室效应?据统计是相当于720万台空调排出的20万吨气体量。
日本火葬的普及率在世界上属于领先的。战后不久的1947年就达到了53%。到了1999年上升为99.3%。而同年英国火葬普及率是70.3%,美国只有25.3%。法国是16%,意大利亚是4.09%。大多数日本人之所以能很快地接受火葬,这里面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受佛教的影响。在佛教世界,所有的死者都火葬。佛教为什么要火葬?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炎热的气候有很大关系。人死后如不立即处理,遗体就会迅速腐烂。印度人将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恒河。传说释迦死后不久,也在恒河的河原火葬,并准备将骨灰撒入恒河之际,骨灰突然闪烁起珠玉般的光辉,于是便叫佛舍利的弟子们将骨灰带回去,在各地建造寺塔。以后就以释迦火葬为例作为佛教的基本葬法。佛教传入日本后不久,日本人也接受了焚烧遗体,魂灵的净化会更向上的思想。同时日本人也相信了如果残留遗体,反而不能在极乐净土中得到安乐的说法。火葬也就逐步推广开了。
一个是日本人魂归故土的信念。对此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是这样解释的:人的迁移频繁了,离开故乡在他乡立足度日的机会多了,这也是明治以后的显著现象。但死了要埋在家乡坟墓里的愿望则根深蒂固,遗族需要把骨灰抱回来,这一下子就不得不火葬了。
一个是法律上的束缚。1948年日本制定《墓埋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埋葬或者烧骨后的埋葬,不能在墓地以外的区域进行。火葬在火葬场以外的设施不能实施。可见在日本,火葬场也好、墓地也好,都必须要有都道府县知事的认可,随意处理和埋葬是违法的。当然土地不足和卫生也是火葬普及的另一个理由,因为如果土葬的话,从肉体自然腐败到白骨化程度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尸体在土中很容易繁殖细菌。韩国原本属于土葬国家,也是因为土地不足和卫生的原因,火葬才占多数。
(七) 最后归无的往生诸相
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千年不遇的大地震和大海啸。死了20000多人。震后的大问题是遗体如何处理?由于燃料不足和停电等原因,火葬场无法启动正常程序。好不容易通上电了,燃料(石油等)的供应也有了,但由于各市镇村的火葬场处理能力的限定,不能及时大量焚烧遗体。因为尸体每天都在增加。
遗体的腐烂问题眼看就要发生了。有的自治体下达了土葬的指示。作为紧急特例,只要是卫生条件许可的场所,土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仅宫城县石卷市就有1000名遗体被土葬。而土葬的场所就是震前的棒球场和足球场。但是日本人对土葬有强烈的抵制感。这次遗族们也都表达了火葬的诉求。有的自治体迫于遗族们的心情,把埋下的遗体又挖出来火葬。有的自治体干脆撤回了事前的土葬方案。但也有一部分遗族同意土葬。在土葬之前,日本警方对每一具遗体都进行了认真的尸检,目的是查明死因并登记在册。虽然没有了火化的程序,但是增加了自卫队的军人礼仪,表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算是给遗属的一种精神安慰。
日本是个佛教徒很多的国家。前面已经说了,佛教和火葬有很深的关联。“荼毗”是佛教用语。意思就是火葬。佛陀也是荼毗,所以火葬信仰也就很意识化了。
佛陀在死(涅磐)接近的时候,有一段与弟子们的问答。
弟子问:尊高的佛陀,修行完成者的遗体如何处理才好?
佛陀答:弟子呵,你们将修行完成者的遗骨供养(崇拜)作一般的处理即可。
这“一般的处理”是个什么概念不清楚。但有一点,从佛陀的言行来观察,是不希望举行隆重和盛大葬礼的。
但是弟子们还是违背了佛陀的心愿。他们没有把佛陀的遗体悄悄处理。而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或许是佛陀的影响力太大。或许是佛陀入涅磐要让世间广为周知,起到布教的作用。之后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与这次葬礼不无关系。
日本的亲鸾和尚也是这样。死前,亲鸾留下遗言:我死后尸体扔到鸭川喂鱼,表明了不留遗骨不建墓地的意愿。但亲鸾死后,弟子们还是为他建造了庙堂,这就是有名的本愿寺。日后成为日本佛教史上一个重要象征。
因为是开祖,所以佛陀也好亲鸾也好,都对自己的“始末”没有对上线。
在近代日本人的意识中,死是自己完全的空无化,意味着绝对的终止符。空与无,日本人更喜欢无。无常、无心、无私、无一物、无尽藏等,日本人喜欢“无”字冠语,呈现出佛教的“无思想”。无的精神能安定日本人,无的思想不是单纯的虚无主义,也不是虚无的思想,是无尽藏的能源创造出的无、是西田几多朗的“绝对无”哲学、是基督教徒内村鉴三的“无教会主义”。日本人传统的宗教感受性可见一斑。
《般若心经》是佛教的入门书,也是日本人死后和尚念经用得最多的版本。《般若心经》强调“空”的思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有名的句子。但在262个文字的短经中,“空”字只有7字,“无”字倒有21个。对日本人来说可称之为“无”字经。这刺激了日本人的宗教感受性,很多人喜欢《般若心经》。现在还有很多日本人抄写经文,最多的就是《般若心经》。唱着“无”、“无”、“无”的经文,好像力量就出来了。
贯穿日本文化的无常观,从平安时期的《源氏物语》经由鸭长明的《方丈记》、《平家物语》到莲如的《白骨御文章》,再到歌手美空云雀的《像河水一样流去》,体现出最后归无的往生诸相,“无一物中无尽藏”。按照宫泽贤治的说法是“化为宇宙的尘埃散向八方”。
(八) 在生死之间来来往往
近年日本创生出“后期高龄者”这一概念,并推出了后期高龄者的医疗制度。
一过75岁就是后期高龄者了。自己对死的感觉更清晰了。什么叫后期?后期就是末期的意思,末期就是临终的意思。这正好和日本的固有概念“翁”相吻合。翁是尊重的思想。能乐《翁》中的翁,是长满银发相当和蔼老人的面。在日本能乐五流,元旦必定要上演《翁》剧。作为特别的节目,在新年里祈祷五谷丰登。从人生的轨迹来看,老人才是更为接近神的阶段。而能够在神的面前露脸的老人,也是个值得人们尊重的老人。这里就生出尊重的观念。在15世纪世阿弥的能乐世界里,老人是经常出现的。《高砂》、《离波》、《屋岛》、《实盛》、《忠度》、《融》、《野守》等都是老人作为主角的剧目。
日本首次进行国势调查是在1920年(大正九年)。从1921年到1931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女性是46,5,男性是44,8。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是肺结核等传染病。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的国势调查表明,女性为61,4,男性为58岁。迎来了人生60年。到2009年男性是79.59岁。女性是86.44岁。战后60年间人生进入到了80岁的阶段。这是相当快的跃进速度。“人生五十年”是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人的寿命模型。织田信长唱着“人生五十年”,跳着《敦盛》歌谣舞,出阵桶狭间的战斗。这是1560年的事情。本能寺之变这位混世魔王被杀,正好是50岁还差一岁。之后日本人的老人福利都是按照人生50年来设定的。到了今天急速的长寿化,显现出很多问题,说明对应人生80年的生存模型还没有完全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