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另类日本文化史
16690000000015

第15章 为什么不割喉不刺胸?(1)

——切腹文化的心绪告白

(一) 有趣的切腹问答

切腹,日语叫“ハラキリ”。切腹能成为一种文化吗?很多人都持有疑问。如果切腹能成为文化,就像砍头也能成为一种文化一样,怎么听都觉得刺耳,怎么说都觉得残酷,但是,在日本,切腹确实成了一种文化,不但成了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还在青少年当中普及。曾在电视里看到,为了向青少年介绍传统文化,向他们作切腹的讲解。一位身着柔道白色服的少年,跪坐在榻榻米上,手持木刀,模仿切腹的动作。身旁高手指导他第一刀如何刺下,第二刀如何横过来等等。看了令人愕然。

深作光贞在《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论》(三一书房,1978年)中,开篇第一章就是论述切腹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据的位置。他显然是将切腹作为文化来论述了。但是这也是外国人怎样都无法理解无法看懂的一种文化。比如日本人总是向外国人这样解释切腹:在日本,切腹有两种:一种为自己要切腹,一种为受刑法切腹。对重视名誉、忠诚、尚武的武士们来说,被逮捕是种耻辱,被他人杀死是种屈辱。干干净净地切开自己的肚子死去,这叫“切腹”。

外国人不懂。于是问道:为什么不割喉不刺胸?为什么一定要切腹呢?日本人回答:这是武士的习惯。外国人还是不懂,再问:文明化的现代日本人,不认为切腹是一种野蛮的风习吗?日本人答:倒不是野蛮,只能说是与现代文明相异质的一个世界。外国人再问:你支持切腹吗?日本人答:我不切腹。日本人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因为对日本人来说,切腹不是一个理论的、解说的世界,而是一个感知的世界,一个心领神会的世界。也就是说是个思考难以成立的世界。再比喻,切腹的时候,需要有站在身边的“介错人”介错人:在日本自杀方法“切腹”中,那位被找来作为切腹者助手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斩首的人。。但是外国人会拿日本代表性的歌舞妓《忠臣藏》例子问道:“不错,这是有名的江户元禄赤穗事件。但歌舞妓中的切腹者浅野内匠头的头并没有被砍下。这是为什么?”日本人会这样回答:“实际上是斩了,但因为是歌舞妓,所以没有斩。”外国人不服气,会追问:“但在其他的歌舞妓中,切腹者被斩首的很多。为什么单单内匠头是个特殊?”日本人答:“是为了让主君死的美好形象传递给观众。”外国人再追问:“这不是违反了切腹的规则了吗?”这回,日本人无语了。这个无语既包含了不知如何回答,更是包含了这个问题论理不清的含义。

最初的切腹者成了女神

在日本,最初的切腹者是谁?起源很古老。但是在712年完成的《古事记》里,并没有切腹的记载。《古事记》尽管写了各种各样的神,但就是没有写切腹神,这倒是可以问个为什么的。可惜,没有日本人问,学者们也忽视了。

倒是在715年前后成立的《播磨国风土记》中留有切腹的记载,但切腹者不是男性而是女性,是一位居住在花浪山的女人。这位女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与丈夫分离了,记载中说她自己为了追寻丈夫来到这里,顿生愤怒与怨恨,便持刀劈腹,再身投湖沼。这块湖沼日后就被称为“腹劈沼”。这个沼塘的鲫鱼至今没有五脏,这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恐怕这就是传说故事的力量了。

这里,为什么要追寻丈夫?追寻丈夫为什么又顿生愤怒与怨恨?《风土记·賀毛郡》语焉不详。读者唯一能明白的是这位女人死的程序是先切腹再投湖沼。

然而,为什么不直接投水而死呢?为什么在投水之前先要切腹呢?这个问题实际上与近现代日本人切腹一样,为什么介错人不直接斩首呢?为什么要在斩首之前先切腹呢?

从文本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风土记》的切腹传说,至少包含了两个有意味的形式。

一个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切腹,表明日本人看中肚腹。日本的文明体质属于农耕文化。打出“丰饶大地”形象的是女性,日本的太阳神也是女性。女性的肚腹比男性有更多的价值体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女腹能孕育生命、诞生生命,照日本人的说法就是“玉所”所在之地。传说中的女性将自己最有价值的肚腹切开,并给人看,是报复丈夫的最有力的手段(这里的一个设想前提是,这位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妻子)。这赋予了切腹所具有的最初美学意义:“悲壮与震撼”。这种悲壮而震撼的寻死方式可能为后来的日本人提供了某种暗示——完成美学意义上的切腹。

另一个是切腹以后成神。这位切腹的女性最后成了“淡海神”,也就是说不管身份,不管善恶,也不管你以前做过什么,只要是切腹就成神。有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日本人则讲剖腹开肚,立地成神。这也给后来的武士们一个启示:切腹是表面的死,实质的生。死与再生的循环进入了切腹的构造中。

一个是肚腹代表神圣,一个是切腹成神。这两点将日本的切腹文化给支撑住了。

有人对在日本流行很广的《太平记》一书做过统计:在2640名自杀而死的武士中,以切腹方式自尽的就有2159人。《太平记》一书还生动地描述了1333年六波罗武士们得知佐佐木时信降敌的消息后,北条仲时就说“痛痛快快地切腹吧”,结果432人绝望地在一向堂集体切腹。

“血浸其身,恰如黄河之流;尸骸塞庭,不异屠所之肉。”《太平记》中是如此描写当时的凄惨情景的。书中还罗列了切腹者的姓名,其中包括在船上山后被醍醐军击败而逃亡海上的隐岐前司佐佐木清高。六波罗军集体切腹所在的一向堂,现在是莲华寺,据传是圣德太子开创的,也称“法隆寺”。当时的住持同阿上人,在里庭为432名六波罗兵将逐一修墓,现在这些大小不一长满青苔的石塔,还默默地矗立在原地,向前来参拜的人们述说着六波罗落花的故事。同阿上人还为死者作了一本名册《陆波罗南北过去帐》,记载了189人的名字(有些人没有留下姓名)。

(三) 西方人的胸日本人的腹

《旧约圣经》里是如何将人类最初的女性创造出来的?这个问题读者或许并不陌生。

毫无疑问,神最初创造的是亚当。但神又认为:只有一个人是孤独的。为了一个孤独者,再造一个助手给他。于是神就让亚当睡觉,而且要深睡,在他睡觉的时候,取下他的一根肋骨。神就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人,这根肋骨权当胸部的骨头。用胸部的骨头制造另一半,而不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果希伯来人对诞生女性的思考是从腹部感觉的话,神就不会取胸骨而是取腹部的一块肉创造夏娃。犹太、基督教文化圈的人,联想起浪漫的事情总是与胸相连。对恋人的思念,文字上的表现就是对心的思念。西方人在胸口画十字而不在腹部画十字。据统计,《圣经》里采用“心”的文字是800多次,而腹部只用了一次。表明在西方人的眼里,心才是人格和人性的宿营地。

从人体的生理构造来看,腹就是从胸的横膈膜到腰部。有肚脐的这边是腹,没有肚脐的那边是背。所谓腹就是指处于中央部,且没有任何东西的空间。这在陆地上是平原,在海里是海原。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的天气叫晴天,“晴”的日语发音为“ハレ”,与“腹”的发音“ハラ”为同根。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凸突,叫做孕育,日语叫“ハラム”(孕む)。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盘宿婴孩,叫胎,日语叫“ハラ”。冬天光秃秃的树木,其实正孕育着春天的生命,日语叫“ハル”(張る)。这样来看,所谓“腹”就是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孕育着什么。

令人费解之处在于,日本人为什么要切腹而不是割腕或刎颈自杀呢?原来,日本人是一个特别重视腹部的民族。腹部集思虑、情感、勇气和意志于一处。所以日本人是借着腹部与他人沟通,表情和语言上的沟通一直不太受到重视,这种难以言喻的功夫,日本人称之为“腹艺”。因此,在日语中与腹部有关的词语也特别丰富,如“腹を割って話す”(推心置腹)、“腹が見えすく”(看穿心计)、“あの人の腹がどうもわからない”(他的心思很难摸透)等。这里,与心有关的都称之为腹。

在日本你要称赞一个男子身材好,最好说他小腹微凸,颇具威严。大腹便便,这个在当今减肥的时代绝对是个贬义词,但在日本,这个词就是对男人人格的一种首肯。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表现自己的忠信、勇敢和意志,剖开腹部也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了。南部藩出身的新渡户稻造新渡户稻造:1862~1933年,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系1984年到2004年间流通使用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的币面人物。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就是这样写道:“打开腹部的灵魂之窗,是红是黑,请君自公断。”

1739年成立的冈山藩士汤浅常山的《常山纪谈》中,有一段德川家康与家臣成濑正成的有趣的对话。

丰臣秀吉在大阪集合军马的时候,有一个人骑在带有红鞍的黑马上,秀吉问:这是谁?

家康答道:德川家的成濑小吉。

秀吉再问:俸禄多少?

家康答:二千石。

秀吉:呵。如果奉公于我的话,给五万石。

之后,家康招来成濑说明事由。

并问:想奉公于秀吉吗?

成濑马上大叫:这不是很无情的事吗?

家康不动声色地说:不,不是这样。奉公于秀吉的话,会对你有好处,他说了。

于是,成濑流下了眼泪,说:不孝的我,拿着你的俸禄,但却有人要我抛弃君主,我还不知道,真愚蠢,我赶紧自害以亮明心意。

书中没有写自害的方法,但是在江户时代,武士的自害就是切腹。这个小插曲就表明:为了向君主表明自己的真心,切腹给主君看。这是个什么观念呢?君主并没有下令要处罚要切腹,而是自身为了证明自己的清洁要求切腹。

这就是日本人理解的腹。这样看来,日本人的腹就是西方人的心,西方人的心就是日本人的腹。

(四) 切腹何以变得可能?

切腹死其实是一种很痛苦的死,因为它不能马上致死,那日本人为什么偏偏选中切腹来了断自己呢?也就是说切腹是何以形成的?

从本质上说,切腹不能算作单纯的自杀。能够活下去的话还是要活下去,但是又想用自己的手结束自己。在死去的同时,是不是有对某种生的期盼,才选择了切腹死?在日本人眼里,所谓农耕信仰就是生死同时祭祀的一种信仰,那么切腹是否也与农耕信仰有关?

从日本的切腹历史来看,切腹者对自己的君主在意思上难以疏通,自己的真心不被认可的情况下切腹,就有一种即便是肉体已经死了,但是其真心通过切腹的行为表示出来,并想得到后人的评价就是当时切腹者的内心期盼。

在形势恶化的战场上,或在即将沦落的城堡上切腹行为,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战场上是失败了,但是从精神意志来说一点也不想投降。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虽然已经不能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英勇壮举了,但在投降前用切腹的方式,表示其英勇壮举,并以此得到后人的夸示,表明虽然肉体死了,但精神不死。

在切腹中有一种跟随君主殉死的切腹,它可分为三种形式:死于君主前的切腹,叫“先腹”;同时与君主死的切腹叫“供腹”;死于君主后的切腹叫“追腹”。这种切腹也是一种强调自己与君主关系的切腹。在日本的武士时代,生活的全部都是来自于君主的恩赐。如果自己跟随君主切腹的话,自己的后代就能继续存活下去,继续领取俸禄。这样的切腹者不能说没有,这也叫“商腹”。这是切腹者对现世的一个恳望,即用自己的死,换取后代的生。用后代的生,在观念上延续自己的生。而因为职务上的责任或世间人情等原因的切腹,则是有一种想恢复失去的名誉和面子等愿望,这里的名誉和面子,实际上就是生的延长线。

在日本还有一种相当例外的切腹,叫“詰腹”(ツメバラ)。所谓“詰腹”就是本人没有一点想死去的意愿,也没有一点想死去的准备,但是周围的人硬是要他切腹。或者,硬性将短刀塞在他的手中,让他插进自己的腹部,强制他担当责任。这也就是说这种切腹是强迫性的,且高压性的。这种死,不带来任何为了自己的生的含义。而且随着自己的死去,家族和后代也因为家主是被强制切腹的而失去任何的体面和信用。

不管怎么说,所谓的切腹就是切腹者还有充分继续生存的体力因而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发生了必须死的事情而切腹死去。所以与生老病死相比较,切腹而死留给这个世界的依恋是巨大的,因为自己的切腹给留下的生者带来了价值,这个价值也可理解为一种“遗志”,这种“遗志”属于精神性的,是要让活下来的人来实现的,从这样的逻辑推论来看,切腹者就是“不死鸟”这个精神性的东西。切腹者用自己的手,将腹部切开,也就是用自己的手将自己的精神、意志、真心、感情、勇气等释放出来,而且不让他人的手沾上血、沾上污秽来解决问题的同时,自己释放出的精神、意志、真心、感情、勇气等,在自己死后有活着的人将其整理,并作为一种导向和激励,让活着的人沿着自己的“遗志”前进。自己成了神不说,活着的人也为此借光不少。

就这样,切腹这个个人行为,在其他民族和地区不可能发生,在日本不仅变得可能,而且还成了一种制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