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治理:发展趋势与洞察
16687700000002

第2章 特集(1)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中,61%的上市公司认为信息披露等相关内容尚有提升空间。还有13%的参与调查的公司明确表示因对部分信息披露要求理解不准确,从而存在对于信息披露违规的担心。

公司内部治理机构相关问题

在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中,47%的公司认为本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仍有53%的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各种问题。

24%的被调查公司认为本公司存在一股独大,股权高度集中,控股股东占统治地位现象。统计数据表明,事实上有高达83%的参与调查的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股份份额大于第二大股东与第三大股东的合计份额。9%的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认为中小股东权利缺失,少数股东对公司事务有较少发言权,公众股东的发言权被忽略;30%的公司认为本公司监事会作用被弱化,监事的职业背景结构有待改善,也有少数被调查公司明确表示不认为公司监事会具有足够的权力要求公司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管、审计人员回答所关注的问题。

公司治理发展方向

如上所示,公司治理中存在各种需要改善和提高的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公司治理?在参加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有84%的上市公司认为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是公司未来应该采取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方法,64%的上市公司认为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公司未来应该采取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方法。

虽然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但上市公司在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方面仍然缺乏力度。在参与调查的公司中,仅有16%的公司建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于公司自身的局限性,67%的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都认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需要外部机构的辅助推进和建议。

公司治理思考

上述分析是基于问卷调查、披露信息分析结果进行的,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提醒中国上市公司在实践中切实加强公司治理水平,有效规避风险及切实保护股东利益。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中国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不容乐观,公司治理仍然是所有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公司治理,中国上市公司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也给我们如下启示:

细化治理要求,加强监管力度

由于中国公司治理起步较晚,目前政府监管机构颁布的公司治理准则是通用准则,适用于所有在中国A股上市的公司。而事实上,上市公司的情况存在千差万别,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细化的分类治理准则是对监管机构提出的一个挑战。

公司治理的全面推行和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标准的框架和具体指引,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例如法定审计的要求等,这就需要多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这些配套措施的出台,将与法定要求、技术框架与实施指引一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以最大程度地推动中国公司治理的建设工作。

附录

·公司治理各家言

-世界银行前行长JamesD.Wolfensohn指出:“对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将像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重要。”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强调:“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离不开有效的公司治理,实践表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不仅在提 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系统工程中处于中心环节,同时也构成了整个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微观基础。”

-国资委主席李荣融指出:“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才是当务之急,才是加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秘籍。”

·公司治理法律法规

-1999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OECD公司治理准则”,并于2004年进行修订。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2003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并于2006年进行修订。

-20 0 6年1月,中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2006年6月,国资委颁布并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颁布并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6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并实施《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7年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采取有效手段,自主推进公司治理体系的建设多数公司开展公司治理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一些理念先进的公司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公司治理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到了公司治理对公司稳健发展的益处,由被动的遵循变为主动的提升,并扩大到管理基础的提升。

要想在公司内部成功实施公司治理,切实提升公司价值,增加股东权益,就应当建立自上而下的公司治理文化。首先,公司投资者、董事会及其他高级管理层应该加强公司治理意识。通过进一步学习来了解公司治理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内容,以更好地在公司内部实施公司治理;其次,应将公司治理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公司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个流程中,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公司治理在公司的各个内部环节中系统有效地运行;再次,应在公司内部建立并大力推行公司治理文化,使公司治理意识渗透到公司运转的各方各面,从而有效推进公司治理的提升。

浅谈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伴随着现代公司规模的发展及壮大,公司治理日渐得到了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的高度重视与推崇,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业绩及综合竞争力,甚至关系到公司的生死存亡。

本文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CSA的理论入手,探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CSA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试着说明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公司如何合理地应用CSA,对CSA应用的目的及一般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借助某世界500强制造业公司CSA项目经验说明CSA项目的项目背景、项目工作方法及项目成果。最后,总结说明CSA在现代企业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并展望CSA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基础知识介绍

公司治理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所谓的内部控制,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定义是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达到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计的过程。它提供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共分为五个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

所谓的CSA是指公司依据一定的标准(如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等)对自身内部控制的效力进行检查和评估的过程,其目标是为公司实现主要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CSA的关系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CSA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而CSA是保证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有效可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CSA的目标一致。

公司治理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的制衡关系,其宗旨就是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力,明确各方责任,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最终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内部控制是公司董事会及经理阶层为确保公司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CSA则是为了确保公司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并改正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因此,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CSA就其目标而言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它们三者都是公司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而设定并需要执行的。

(2)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及CSA的前提及基础。

虽然,控制环境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如何,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公司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为公司形成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内控评价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CSA是完善及健全公司内控体系、建立内控评价体系的手段和方法之一,通过CSA的执行可以及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3) CSA是保证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有效运转的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产生的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是在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契约;内部控制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上下级间的代理行为,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权利的分离和制衡,且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运行的保障。同时,根据CSA的定义及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公司进行CSA工作可以成为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一种方式,保证公司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有效运转。

公司应用CSA的目的及一般模式

CSA应用的目的

鉴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CSA之间的密切联系,CSA已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重视并加以利用,因为:

(1) 外部监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如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的配套指引等的要求),公司为了合规性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CSA的工作。

(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成效必须依赖内控的检查系统来体现并说明,CSA作为检查工具被广泛加以应用。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其规模和组织架构体系亦会越来越复杂,并趋于国际化,通过CSA能及时发现其庞杂的管理体系下存在的管理漏洞并可以通过跟踪处理的模式进行改善,提升管理水平。

(3) CSA可以依赖信息系统作为其工作平台,甚至可以通过使用内嵌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自动提取并分析必要的数据。依赖信息系统进行自评,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自评自动化,在节约了公司资源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力。

CSA应用的一般模式

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按照如下步骤开展CSA工作,并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典型的工具应用在公司日常的管理过程中:

(1) 创建CSA应用的基础及环境。

CSA是公司对其自身内控体系的评价过程,是以公司的内控体系为基础的,所以,CSA的进行非常倚赖公司内控体系的建设成果及其运行状态。另外,CSA工作的开展涉及公司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公司管理层面及业务流程层面的每个环节,公司必须将CSA工作融入其自身的公司文化及管理运营当中,从根本上形成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促进有效的内控建设与检查双体系。因此,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是CSA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与先决条件。

(2) 搭建CSA工作框架体系。

由于不同的公司对CSA工作要求及目的均不同,搭建合适的CSA职能框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CSA工作目标的迥异直接对CSA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公司必须搭建合适的CSA框架体系配合其CSA工作。如:若某公司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监管机构合规性的要求,公司则无需花费大量的资源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只需执行基本的CSA工作就能满足为其提供足够的佐证资料供监管机构检查这一目标,避免相应的违规风险。若公司需要通过CSA工作发现公司目前的管理薄弱环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后续解决方案,以此为基础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公司则需系统化地建立并完善公司CSA职能框架体系来配合这一目标,需要从组织架构、职能定位、工作汇报关系、企业文化等各方面来考虑并总结得出适合公司CSA工作的框架体系。

另外,CSA工作须依赖一定的工作程序及流程制度规范其在公司内有序地进行,在搭建这一框架体系的同时,公司需要配合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流程。一般情况下,CSA工作都会附着于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员工均需对其权责范围内的日常工作进行自我评价,最后由独立的第三方(公司内审人员或外部审计人员)完成对其评价结果的检查和复核,从而保证CSA工作的效果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