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MckinseyQuarterly建设世界级的中国企业
16687000000009

第9章 洞见(4)

调查发现在优先要务清单中,许多企业最不看重的项目多属领导层承诺这一类。只有15%的受访者表示其管理团队确实监测性别均衡,并采取行动改善,只有10%的受访者表示其公司真正把性别均衡化指标纳入高管的绩效评估。

性别均衡化方案与任何其他重大企业变革方案一样,需要公司整体切实体认到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一套严谨规划与执行的推广活动方能实现。此推广活动的具体特性可能因国情或公司不同而有差异。但方案要成功,就必须在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环节建置相应的举措。我们的研究也表明,CEO对促成企业文化真正转型至关重要,CEO必须对最终要达成的目标给予具体可见的支持[6]。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亚洲也有明显迹象显示存在类似的关联性。在女性高管比例最高的几个地区,CEO及经营团队对性别多样化进度的直接监督,在最常执行的举措排名中名列前茅。而在女性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这类举措的出现频率就低得多。

因此,CEO是否能让组织上下清楚看到其决心,就是决定变革是否会发生的关键。把性别多样化计划整个丢给人力资源部门的做法,是很难产生效果的。因此,CEO应该采取下列举措。

清楚呈现性别均衡化的商业理由。CEO需要建立一个由事实论据支持的令人信服的商业理由,以解释为什么需要增加高管职务中的女性比例。部分CEO心中其实很清楚,但还需要大声说出来。

以身作则。目前已经可以看到进度的企业表示,一直到经营团队对女性给予具体支持,例如指派女性担任高管职务或确保女性进入高管候选对象时,公司的改革才能真正启动。

设定目标并追踪进度。CEO设定目标不只点出性别多样性计划的重要性,而且让更多人负起变革的个人责任,而非单单交给人力资源部门落实而已。目标设定也鼓励企业监控女性在人才补给线的比例,发现人才补给线的漏洞和阻碍,以及背后原因。

对女性职场征途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企业从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留住更多人才,同时也提升了企业业绩。

(本报告全文请见:http://www.mckinseychina.com/zh/2012/07/02/woman-matter-an-asian-perspective-zh/ )

苏慕佳(Claudia Süssmuth-Dyckerhoff)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全球资深董事;

王锦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全球董事;

陈思沄是麦肯锡上海分公司项目经理。

作者们在此感谢Georges Desvaux、Sandrine Devillard-Hoellinger,以及Roland Villinger提供的指导、支持及投入。此外,作者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对整个项目团队所有成员致谢。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2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中国寿险业如何重获增长机遇?

白德范倪以理石磊

2012年中国人寿保险业发展势头明显放缓。尽管市场疲软可以部分归结为某些周期性的因素,但我们观察到一些更具警示性的问题。

中国寿险业跻身全球最大市场

2000年到2010年之间,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毛规模保费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此快速增长的结果是中国寿险业已跻身全球最大市场。然而,中国人寿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2010年,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毛保费/GDP渗透率为2.5%,香港为10%,印度为4.4%,马来西亚为3.2%。未来中国人寿保险业将受益于GDP的增长和人寿保险渗透率的提高。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寿保险市场有望增长到4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为全球第二大人寿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此增长有以下几个根本推动因素。

1.崛起的中产阶级和快速城市化

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0~5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大众富裕群体正在迅速崛起。预计到2025年大众富裕消费群将成为寿险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相当于60%的中国城市家庭数量,贡献70%的城市寿险保费收入。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比例预计将从2010年的47%增至2020年的59%,意味着2.08亿人口移居城市。我们认为,许多移民会考虑购买他们人生的首份保险产品,从而为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客户群体。

2.人口老龄化

未来5年中,中国45岁以及45岁以上人口年增长率预计为3%,而年轻人口会持续下降。老龄化使得人们对健康和养老产品的需求增加(见附文“另一个增长机遇”)。同时,中国政府也将通过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来加强国家的退休安全网络 (这在国务院和保监会“十二五”规划中已阐明,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的讲话中也谈到)。

另一个增长机遇

中国的医疗改革对人寿保险业是另一大增长机遇。近年来公共卫生的覆盖广度已扩大到中国人口的95%,但其覆盖深度的发展相对缓慢。这给社保补充型商业健康保险留下空间,尤其是要求额外保障和增值服务的大众富裕客户和富裕客户。

中国政府改革医疗支付体系,如调整医院激励措施、控制治疗成本、建造社区健康中心网络,这些措施应该会提高付款人(保险公司)的赔付管理能力和对服务提供商(医院)的议价能力,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地方政府开始将公共医疗保险管理的部分责任移交给商业保险公司。如中国人保公司目前正在管理北京平谷地区国家医保体系中的部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优惠的税收政策

政府有望推出针对企业或个人养老金或年金产品的优惠税收政策,从而补充公共养老金并提高退休收入保障。即将试点推出的上海退休收入税收递延政策提出了新的监管思路。类似的变化会刺激在储蓄和退休市场中的需求,就如我们在很多欧洲市场和美国401(K)退休收入制度中看到的那样。

银行一直是欧洲和亚洲成熟市场中销售养老金和年金产品的重要渠道。如果中国政府在未来增加长期储蓄产品渗透率的话,银行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的支持是保险公司建立与银行更紧密关系的突破性机会。

4.资本市场的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包括对不同资产类别投资限制的放宽和长期投资工具的增加,中国保险公司都将从中获益。日渐完善的资产管理以及前景看好的中国股票市场,必将促使中国保险公司进行更优的资产分配,继而设计更长期的产品,提升投资回报。

增长面临重重挑战

然而,我们也观察到,2011年约7%的毛规模保费增长 (根据2010、2011年的新会计标准)达到历史最低点,也是毛规模保费增长低于GDP增长的唯一一年。我们发现,一些根本性市场变化和结构性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它们对当前模式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挑战。

1.粗放的业务模式

聚焦大众市场的粗放式销售模式,以及同质化的简单产品不能满足主流客户群的未来需求。大众富裕以及富裕人群的财务管理能力日渐成熟,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渠道,要求更多的增值服务和更多元化的保险产品。

2.销售渠道的结构性问题

21世纪初期,个人代理曾是人寿保险行业最主要的分销模式,继而银行保险逐渐成为主要渠道。然而两者都面临结构性挑战,提升它们的生产率和有效性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3.快速消耗的资本

因为圈地扩张的理念和不成熟的资本管理,许多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需要大量的权益资金注入以保持快速增长。由于行业关注点是保费的增长和短期利润,快速增长同时也损害了股东价值。从2003到2010年之间,股权回报率减去资本成本平均为-2.7%。偏低的股权回报率使得保险公司获取资本变得更加艰难和昂贵。

4.缺乏“拳头产品”

中国寿险公司通常拥有1000到2000个有效产品,但能够形成销售规模的产品一般不超过5个。事实上,中国寿险公司缺乏独家的“拳头产品”。而且比起成熟市场,低利润分红型产品的市场比例非常高。这类产品占据了中国毛规模保费的80%,而德国是30%,韩国是15%。分红产品的新业务利润率仅为传统产品的约一半。

重获增长机遇

鉴于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挑战,我们建议保险公司可以关注以下领域来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1.个人代理模式的复兴

当前个人代理模式的有效性在大城市正迅速减弱,而在消费者成熟度不高以及平均工资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还将持续。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在不同城市实施差异化的运营模式。例如,通过更严格的业绩管理、高水准的培训和招聘将城市代理人队伍职业化,并提供理财规划和客户细分等新技能和工具作为支持。

2.银保渠道的复兴

在银保业务中,保险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与银行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而非试图重新分割客户存款这块蛋糕。保险公司必须考虑采用全新策略与银行合作,抓住客户在风险管理和长期储蓄方面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将客户需求从储蓄转移到储蓄替代产品上。帮助银行发展与其客户的长期关系,加深其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才能扩大总利润池的规模。建立排他性伙伴关系,如只限于与一家银行开展银保业务,同时要求某种程度的商业整合。中国保险公司还没有采用这类策略,但在国际上已有类似成功案例。

3.差异化产品设计

保险公司必须设法满足消费者变化多样的需求,中国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保障性需求,可以围绕着退休保障、职业母亲保障、老人的健康和意外保险进行产品细分创新。

为实施这样的战略,保险公司应当采用客户推动型产品开发周期。客户需求应该是整个周期的首要重点,即包括营销和包装、分销和产品设计等各阶段。在营销和包装阶段,保险公司必须辨别细分客户群的不同需求,以多元化产品满足所有需求。在分销阶段,保险公司应增强渠道能力以便能够销售复杂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必须采用从渠道和客户处获得的第一手客户洞见,并将客户需求融入产品设计。

4.有效迎合大众富裕客户

这一群体的客户通常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不错的职业。麦肯锡调研表明,中小企业业主、白领人士和经理、公务员和专业人士是其主要成员。他们在理财方面也比较成熟,比如多数人使用三种以上投资渠道。同时他们也乐于接受理财建议,对增值服务比较敏感,且更信任著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