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攀岩
16686200000007

第7章 攀岩运动基本战术(1)

攀岩运动的线路观察

首攀能力的战术

首攀能力的重点在于注意力的集中,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将体力和技巧充分发挥。由于仅有一次攀爬机会,因此其战术与攀登能力注重对不同线路事先计划。在集中注意力方面,首攀能力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思考。在攀爬简易路线时,不太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此时可从宏观角度,思考后续动作或审视整条线路的体力分配。但在较难线路时就必须从微观角度,全神贯注以突破体能与技巧的瓶颈。

1.宏观思考

首先在开始攀登前,可做如下自我评量:线路长短;中途是否有休息点;可否将线路分段;采用何种节奏攀登这些路段;何时扣快挂较合适;线路是否有难点或易失误的地方等。其次,首攀能力增强的另一个重点是疲劳的分散技巧。为了在肌肉僵化时仍能借休息时把乳酸排除并恢复体力,必须掌握力竭的时间。为此,应从宏观角度审视后续路段,以变换支点握法延缓疲劳的发生,如交替使用不同手指或以拇指分担四指的负荷等。

2.微观思考

从微观角度进行思考。此时无论是肌力动员,还是技巧施展都处于临界点,攀登者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突破眼前难关。在这一关键时刻,必须忽略绳索或坠落恐惧等带来的不利因素,并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及危险处理能力,这就是指危急时刻的反应敏捷度。参加比赛是微观思考的最佳训练方式。由于比赛时,即使无法完攀,一步的差距也可能使排名全盘扭转。因此运动员即使力竭,也会为争取佳绩去多攀一个支点,从而发挥最大潜能,排除其他消极因素。

3.首攀能力

由于首攀能力主要取决于反应力和判断力,因此只有多攀登新线路才能进步。必须经常变更攀岩地点和岩质,避免使用特定的攀登姿势与技巧。另外,速度攀登或随机支点攀登训练亦可提高运动员的反应力与判断力。

攀登能力的战术

攀登能力战术是指在合理范围内将运动员能力完全发挥,从而达到某一特定目标的策略,它不同于心理层面的潜能激发。由于极限攀登可经由不断练习、修正和避免先前的缺失,寻找出最适当的攀登技巧、节奏及支点,因此极限攀登级数要高于首攀能力。极限攀登能力的战术训练主要包括攀登线路的选择、单一动作的缺失排除、数个动作的结合及排除连续动作的缺失等。

1.攀登的线路选择

在提高攀登难度级数时,许多运动员常常会尝试远远超出自身能力的攀登线路,这种过于急躁的做法不但耗时,而且将会扼杀进步的空间。由于攀登能力是建立在排除动作缺失的基础上,进而将体能与技巧发挥到极致,因此建议选择首攀最高难度级数加一级的攀登线路进行攀登练习。

2.排除单一动作缺失训练

在选定攀登线路后,就要按顺序解决不同的难点。每个攀登动作的完成程度,都取决于运动员对该动作的理解程度及体能状况。在初次攀登时,仅能观察到岩点的方向和位置,并按过去的经验进行攀爬,这样由于对线路所知有限,不可避免地会耗费多余的力量,但在调整好姿势及寻找到休息支点后,便会较为省力。另外,在保护绳索的辅助下,还可排除体能变数,减少心理恐惧感,使攀登技巧充分发挥。

3.数个动作的结合

数个动作的结合是指把熟练掌握的单个动作技巧连贯起来完成。

(1)分散疲劳

线路攀登的困难,往往是由于特定肌肉力竭所致。如果能让疲劳由不同肌群来分摊,就能使肌力做到最有效的发挥,而极限攀登的特性便在于可事先构思最省力的攀登姿势。就支点来说,最简单的握法并不一定最省力,因为当一连串动作结合时,固定握法将使单一肌群迅速力竭。例如,假设某一线路特点是连续使用第一指节前缘扣住支点,此时就可在攀登前半段采用开放性握法,为线路后半段预留所需肌力。

分散疲劳的技巧主要有:

交换使用不同手指握点;

大拇指用力,以减轻其余四指负荷;

以手掌外缘握住凸点,使手指暂时休息;

以动态姿势攀登简单路段,预留静态支撑动作所需的肌力;

将重心移至脚上,使手臂暂时放松。

总之,需要全盘考虑并合理分配整条线路的力量使用,并在难点前的路段预留体力。

(2)决定挂快挂及擦镁粉的时机

就挂快挂而言,应该选择脚点较佳的支点,即使是上半身已超过固定点也无妨。因为在过低位置将绳扣入快挂,不仅在抽绳时较耗时(尤其当保护者给绳较慢时),如不幸松手,坠落距离将更大。擦镁粉时,应选择最平衡、最轻松的姿势,使肌肉获得真正的放松。

(3)消除先锋攀登的恐惧感

上方保护攀登与先锋攀登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坠落的恐惧感。为了不使恐惧感成为攀登能力的限制因素,可在每一固定点事先练习挂快挂动作。

4.排除连续动作缺失

在排除单一缺失后,便是连贯一系列的动作。然而,从起步攀登处开始连贯动作并非是最有效的攀登方式。假设难度平均分散在整条线路上,则体力必然会随攀登高度而递减。在这种体力递减的情况下,攀登技巧就很难发挥,因此必须加强较高支点的攀登技巧训练。应当从“为何无法完攀线路”的角度,而不是由“能攀到多高才坠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在练习时应遵循:

(1)从高处逐步向低处将动作连贯,而非每次均从起步开始;

(2)对特殊难点应加强练习。

5.意念攀登(表象训练)

由于攀岩动作具连续性,因此意念攀登(表象训练)的目的是在大脑中复习、整合以前的练习,借以提高动作的流畅性。首先,可将不同动作转化成一连串的关键词以方便记忆,如侧身上、动态等。其次,在冥想时如果对某一动作产生迟疑,就需要再回到岩壁上练习,并将其化解。最后,可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以自省的方式对快动作或慢动作反复观察并记住自己的攀登姿势。

攀岩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

运动训练(包括战术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竞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夺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胜”的过程。而要制胜,就必须遵循制胜规律。这是战术训练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形成正确战术观、正确制定战术方案、正确实施战术训练、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的前提性条件。

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

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前后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组成。其具体内容体现在:技术运用的目的性;战术行为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转换的平衡性;战术变化的灵活性;战术配合的协同性;战术行为的隐藏性等。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具体方法通常有:系统了解专项竞赛基本规律与战术特征、比赛中战术变化的规律及正确的应变措施、专项战术的发展趋势;积累专项战术理论及经验知识;大量而熟练地掌握基本战术等。

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应当把培养运动员在各种复杂而艰苦的条件下合理运用战术的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在战术训练中贯彻“练为战”思想的具体要求。

战术运用的基本要求为: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任何战术的运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战术行动合理、针对性强,做到特定战术解决特定问题。第二,高度的时效性。战术运用目的是制胜,因此,应以能否达到制胜的目的为准,力戒华而不实。第三,高度的灵活性。能根据场上千变万化的局势,灵活机动地坚持运用有效战术,力争主动、避免被动,使战局向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