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垂钓
16686000000015

第15章 台 钓(9)

(2)因地制宜

垂钓用饵要因地制宜,是因为在不同的水体中,即使是同一种鱼,其食性的喜好是有差别的,钓友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鱼”就是这个道理。鱼的食性虽然是种的属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状况的不同,不同水体中的饵料生物是不同的。鱼为了生存需要不断摄取食物,而且只能摄食其生活水体中存在的食物,因而导致同一种鱼在不同水体的食性差异。在养殖水体中,由于水体中天然饵料不能满足鱼类的摄食需求,需要大量投喂人工饲料,不同的养殖水体投喂的饲料种类不同,因而造成食性差异。

吸引鱼吞吃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喜吃某种具体的食物,而是因为该食物中所含的某种能激起鱼类摄食欲望的化学物质。只要食物中含有能激起鱼类摄食欲望的化学物质,口感较好(一般以柔软为佳),即使不是该种鱼类天然食性中的组成部分,也会引起该种鱼类的吞食。因此,鱼类的食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垂钓用饵时,不能过于拘于鱼的天然食性,必须考虑具体某一水体鱼的实际饵料来源,并以此为依据,针对性地用饵。

(3)注重钓前调查

高手来到钓场,一般并不急于开钓,而是多喜欢围着钓场转转,与钓场老板聊聊,看看钓友的成绩、用饵的情况,时间充裕的话也会与钓友聊上一小会。其实这就是在做钓前调查。钓前调查虽然会占用一点垂钓的时间,但钓前调查是值得的。通过钓前简单的调查,可对该钓场中鱼的种类、钓场环境、投喂状况、垂钓成绩与饵料种类的关系等有所了解,心中有数就可投其所好,用饵也就容易对路了,针对性加强,垂钓的效果也就有了保障。

(4)灵活调整、及时换饵

通过钓前调查,可大致了解钓场鱼的口味。如果判断不正确,上鱼情况不佳,应及时更换钓饵的种类。一般来说,钓点有鱼星而不太咬钩,就可考虑更换钓饵的种类。钓点无鱼星,漂也没有动作,可能是钓饵与鱼的口味相差过远,应立即换饵。如果换饵后上鱼还是不佳,则可能是钓位选择不当,宜换个钓点再钓。高手钓鱼往往会带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钓饵,有的腥、有的香,有的是基础料的本味。各种不同类型的钓饵备得足,就可根据分析判断和实际上鱼情况灵活选用。

台钓的商品钓饵采取的是成品路线,将基础料与诱食剂合二为一,除了做诱食剂的香精外,说明书上还注明添加了某些高效的诱食剂,但没有详细说明诱食剂的类型。台钓商品钓饵的味型以香为主,常见的香型有奶香、草莓香、椰香等。由于添加了香精,台钓商品钓饵闻起来香喷喷的。由于对商品饵的诱鱼成分缺乏了解,无法科学地进行各种商品饵的搭配,因而台钓商品饵宜按照厂家的指导去运用,这无疑压制了用饵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能将基础料与诱食剂分开,根据钓场的实际鱼情来灵活调配,则可增强用饵的针对性,可使用饵更加科学,垂钓也可多一份DIY的乐趣。

综合应变

垂钓现场的鱼情千变万化,碰到上鱼不佳时要冷静,仔细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1.漂无动作

开钓已有一会儿,不但没上鱼,漂连点反应都没有,这是垂钓者最不愿碰到的事情,但又不罕见。遇到漂无动作,需要认真分析,找出其原因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1)低密度的大型水体

在大型水体中野钓,水体中鱼的密度不高,生口鱼或钓位选择不对常常是漂无动作的主要原因。如果钓了半小时漂仍无动作,就可考虑换个地方了。但是,换位也可能出错,一是新地方也未必有鱼,二是老地方钓的时间长了,终于把鱼诱了过来,你一走就可能发了窝。

(2)中密度精养池类水体

在精养池类水体中,鱼是肯定有的,而且大都是生口鱼。如果漂无动作,往往是钓位选择不当、用饵不对路、找底不准等因素所致。开钓10—20分钟后,如果漂无动作,首先要排除是否找底不准。饵团不着底,在钓点的鱼密度不大时是极为不利的。找过了底,又碰上池底是软底,饵团没入池底的淤泥中,鱼也难以发现,影响鱼吃食。如果重新找底后漂仍无动作,开钓的时间也在30分钟以上,就应考虑换饵,改用长竿,或者直接换位了。

(3)高密度小型水体

水体中的鱼密度高,不同钓位的差别尚不至于达到漂无动作的程度。水体中鱼的密度高,一般5竿之内就可开竿上鱼,要是连拋10竿后漂都无动作,就要开始找原因了。例如,线组是否用得过大、漂系的灵敏度是否达标、找底是否准确等。如果漂已相当灵敏了,找底也没问题,漂还是没有动作,那就多为用饵不对路了。

2.漂有动作,空竿率高

漂有动作,扬竿却不中鱼,空竿率高。这种情况是常见现象,虽然让人着急,但容易激起钓鱼人的斗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往往与漂的灵敏度与鱼情配合不当、漂讯的理解不充分、扬竿时机把握不当、所上饵团过大等因素相关。

如果选用了过灵的浮漂类型,或将漂调得过灵,鱼还未将饵吸入口中就出现了漂讯,从而形成虚假信号,以致扬竿就出现空竿。可试着减点铅皮,将漂调得钝点,或者稍稍推迟扬竿。

如果鱼已有所上浮,但因不能熟练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当有“超时停顿”、“加速下沉”等漂讯时未能及时扬竿,等到出现明显下顿时扬竿却是空竿。因为这时的“下顿”已是鱼在吐饵,而不是吞钩造成的了。这种情形在钓点的鱼较多、鱼摄食欲望强时常常出现,只有尽快掌握“动—静阶段”的漂讯特点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不妨抛几竿空竿,仔细观察一下浮漂自身的运动规律,对自己的浮漂的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挂饵垂钓。一旦发现与浮漂自身的运动规律不符,就可立即扬竿。实在不能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只有放弃高手们最爱的钓离底截杀,可将饵抛到略偏离钓点的位置钓底,这样就可抓典型漂讯了。

如果钓点的小鱼多,所上的饵团又过大,小鱼一口吞不下整个饵团,因而扬竿不能中鱼。因此,可将饵团上小些,或适当推迟扬竿。

3.钓点有鱼,但上鱼困难

钓点有鱼,窝点或窝点附近鱼星点点,甚至炸了窝,但就是鱼不咬钩,或者说上鱼率不高。这主要是用饵不对、找底不对造成的。

如果诱食剂的浓度用得过大,诱食剂变成了抑制剂,鱼被诱到了窝点附近(诱食剂的浓度适宜),就是不进窝吃食(诱食剂的浓度过高)。有时,窝饵比钓饵更适合鱼的口味,鱼只吃窝饵,不咬钩了。

如果用饵对路,但找过了底,所用饵是大比重,池底又恰逢软底,饵团没入池底的淤泥中,鱼吃食困难,从而影响上鱼率。

此外,如果不能熟练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对于典型的“动—静阶段”漂讯无动于衷,那就是技术不到家的问题了。

4.钓层应变

钓鱼要在有鱼的地方钓,要追着鱼群钓,不仅要追着鱼群在水体中的水平分布钓,还要追着鱼群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钓。

在垂钓中,如果钓点的鱼多,摄食积极,常常可遇到这样的情形:钓底时开始漂讯正常,上鱼也较好,但钓着钓着就有漂沉不下去的感觉。漂讯不再是下沉到位后的有力下顿,而多出现“动—静阶段”的“超时停顿”、“加速下沉”等漂讯,甚至漂还未翻身站立就出现了异常漂讯,这表明鱼已等不及在水底吃食,而是离底上浮、追着钓饵吃了。这时不宜再继续钓底,而必须抓“动—静阶段”的漂讯了。这也就是高手常说的钓“离底截杀”、“钓行程”、“钓控层”,是典型的钓快鱼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