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垂钓
16686000000010

第10章 台 钓(4)

台钓调饵一般是采用体积比来控制加水量。多数商品钓饵的加水量(饵、水体积比)均为1:1。因此,调饵时量杯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初学者尤其如此。

需要注意的是,加水最好能一次加足。如果不能一次加足,再加水或干粉饵料来调整则非常麻烦,而且难以保证饵料的均匀性。加水量主要是参照钓饵说明书的要求来添加,但最好是根据自己的调饵试验结果来确定水的添加量。

3.搓揉程度

搓揉程度对饵团的雾化效果及黏度有较大的影响。调饵时,恰当地搓揉可充分体现钓饵配方的设计效果,如配方的正常雾化效果、合适的黏度和适口性。如果搓揉过度,饵团的雾化效果差,黏度增大,适口性差。注意,调饵只是搅拌、轻拍捏拢成大团,而不能像包饺子和面,用力搓揉。

4.了解所用饵料的特性

要想调好钓饵,首先应该对自己所用的钓饵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要做调饵试验,来熟悉、了解所用钓饵的特性。将干粉钓饵调成饵团,要经过吸水、成熟、衰退三个过程。

前面提到干粉钓饵加水并搅拌后要放置数分钟,“放置数分钟”就是钓饵的吸水过程。因为干粉钓饵中的某些成分吸水量大,干粉钓饵的吸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钓饵轻拍捏拢成团后,虽然已可使用,但一般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继续放置,直到掰开饵团可见到拉丝粉形成的“丝”为止。拉丝粉形成“丝”的过程即为饵团的成熟过程。饵团在成熟期为最佳的使用时期,此时饵团充分体现了钓饵的设计理念。如果调好的饵团放置时间过长,饵团的性能会发生衰退,饵团性能发生衰退后是达不到其应有的水中状态(成型效果)的,例如,有些品牌的钓饵会出现饵团变稀的现象,行话称之为“返水”。这是因为饵团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所致,在空气湿度大时尤易发生。有时空气过于干燥,有些品牌的饵团长时间放置后,饵团的表层会出现变硬的干裂层。如果出现干裂层,干、硬的饵团的雾化效果、适口性均大大降低,将影响垂钓效果。

因此,对自己所用的钓饵有充分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了解了所用钓饵的特性,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要形成自己的调饵操作程序,即将调饵的搓揉程度固定下来,这样可将调饵时的变量减少到只有加水量一个,便于掌握。将调饵的搓揉程度固定下来,就可开展调饵试验。通过调饵试验,可了解不同的饵、水比所调出饵团的差别。注意,不同水温下,同一加水量饵团的状态也会有所差别。

5.调饵量的控制

调饵量的控制主要是从节约钓饵成本、保证钓饵状态两方面来考虑。一般来说,第一次调饵不宜太多,因为对鱼情尚不了解,如果用饵不对路而换饵的话,未用完的饵就浪费了。调饵量的控制还需考虑预计垂钓对象的种类和大小,如果鱼大,饵可适当多调一些,反之可略少一些。

上饵要领

台钓钓饵一般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饵团入水后呈蓬松的絮状,但钓饵的附钩性较差,一般在2—5分钟内会自行从钓钩上脱落。因此,台钓需要不断地上饵换饵。上饵的快慢直接影响抛竿的总次数,对垂钓的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台钓的上饵方式分搓饵和拉饵两种。

1.搓饵

搓饵是台钓最基本的上饵方式。搓饵可大致分为休闲搓饵和竞技搓饵两种方法。

(1)休闲搓饵法

休闲搓饵法是先搓小饵球,再将小饵球搓到钓钩上,主要用于休闲垂钓。一般的操作步骤是抛竿后,右手握竿,眼观浮漂,同时左手搓小饵球,小饵球搓好放在饵盘上备用。休闲搓饵法简单,不学自会。但休闲搓饵法的上饵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休闲垂钓。

注意,备用的小饵球不要做得太多,小饵球在饵料盘上放置时间过长,表层会干裂(空气干燥时)或因返水过快变稀(空气潮湿时)而影响饵团在水中的状态。

(2)竞技搓饵法

如果要追求上饵的速度,必须采用竞技搓饵法。竞技搓饵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先从大饵团上切下两粒挂钩饵团大小的饵,用手指搓揉整理成长饵条,夹在食指与中指间备用。再用大拇指缝中上挑,将长饵条切断为两粒小饵团。其中一粒会粘在大拇指的指甲上(备用),另一粒仍夹在食指与中指间。将下钩放到食指与中指缝中的小饵团上,顺势向下带动子线,使钓钩刺入小饵团中,再搓揉整理成水滴状即可。然后,将粘在大拇指的指甲上的那一粒饵团移动到食指与中指间,用同样的方法上上钩的饵。在握竿观漂等待时可再切一块饵备用,但要一直夹在食指与中指间,而不是放在饵盘上。

竞技搓饵法看上去是麻烦了点,但竞技搓饵法的上饵速度是休闲搓饵法无法比拟的。其实,竞技搓饵法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一旦养成了竞技搓饵法的习惯,一切也就顺理成章,搓饵的动作反而会减少到最少,毕竟竞技搓饵法是台钓高手多年的经验总结。新手最好一开始就练习竞技搓饵法,因为一旦养成了休闲搓饵法的习惯,再改竞技搓饵法将是难上加难。

2.拉饵

拉饵具有上饵轻松、速度超快、干净卫生、饵团的雾化效果更佳等优点。拉饵是台钓新兴的高级技术,方便、好用、效果好,不论是竞技比赛,还是休闲垂钓,钓鱼人都乐于采用。

所谓拉饵,就是将双钩从饵团中拉出,利用钓饵中的小麦蛋白形成的纤维素丝,在双钩从饵团中的拉出过程中将钓饵自动附着在钓钩上,从而完成上饵的过程。拉饵有多种操作方法,如侧向拉饵、滚压式拉饵、刮墙皮式拉饵、刮拉法拉饵,但各种拉饵法的基本要领是一致的,即拉饵时双钩必须处于分开状态。只有双钩分开,拉出的双饵团才不会缠在一起,双子线也不会粘在一起,才能真正拉出双饵,达到良好的垂钓效果。要分开双钩,其关键是双钩放到拉饵盘的磁铁上后,要有一个横拖子线的分钩动作。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拉饵手法:

(1)侧向拉饵

侧向拉饵是拉饵的基本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先将饵团整理成球状,再将饵球的1/3处压在双钩上,沿侧向45度角向上拉动子线,即可完成上饵过程。注意,手不要死死握住饵球,手在饵球的一侧扶住即可,以免在拉饵操作时钓钩钩着手。

(2)刮墙皮式拉饵

刮墙皮式拉饵是当饵团做得不太好、不好拉时所采取的补救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先将饵团的一面拍扁,再将拍扁的饵团立放在拉饵盘的吸铁石上,并压住钓钩,然后轻轻向上一拉即可。刮墙皮式拉饵与侧向拉饵的区别在于侧向拉饵所用的饵团是球状,拉饵时擦刮的是饵团的弧面,而刮墙皮式拉饵的拉饵面是墙壁似的平面。

把握漂讯

垂钓时,钓鱼人不能直接看到鱼是否咬钩。钓鱼人必须通过观察浮漂的变化,即浮漂表达的鱼吃食咬钩讯号来发现和把握扬竿时机。钓鱼人常说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熟悉、了解漂讯,是垂钓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钓到鱼、钓更多鱼的前提。

为什么浮漂能表达鱼吃食咬钩的讯号?浮漂在鱼吃食咬钩时又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呢?要想找到答案,先必须了解抛竿后浮漂入水的运动规律。

1.浮漂运动的基本规律

台钓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一个抛竿过程,因而钩、坠、漂在水中不是直接的垂直下降过程。台钓抛竿后,钩、坠、漂入水,坠、漂、竿三者间在水面呈直线状态。铅坠入水后即开始下沉,由于受到浮漂的浮力牵制,铅坠的下沉是以浮漂漂脚为圆心支点、呈90度弧线的轨迹下沉。正是由于铅坠的这种下沉,浮漂会表现出一系列的运动变化。浮漂的系列的运动变化,各浮漂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于一支具体的浮漂来讲,在一定条件下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浮漂入水后的这种系列的运动变化是浮漂的自身属性,是浮漂运动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七个过程。

(1)横卧水面

钩、坠、漂初入水,钩、坠在此阶段所产生的重力较小,尚不能拉动浮漂站立,因而浮漂此时仍然是横卧水面。

(2)翻身站立

在钩、坠弧线运动的中后期,钩、坠产生的重力不断加大,从而拉动浮漂从横卧到斜卧水面,直到翻身站立。

(3)短暂停顿

钩、坠完成90度弧线运动,浮漂翻身站立,此时各方向的力会出现一个暂时的平衡,从而浮漂在翻身站立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

(4)缓慢下沉

浮漂翻身站立后,经过短暂的停顿,铅坠所产生的重力带动浮漂开始垂直下降,直到钓钩接触水底。

(5)触底回升

浮漂缓慢下沉,当钓钩触底时(即下沉到位),浮漂会略有回升。例如钓目设的(调整)是2目,浮漂缓慢下沉到2目后,会回升到2目半甚至3目,即可能会有半目或1目的回升(不同的浮漂,回升的目数不同)。注意,这个回升过程是极其短暂的、细微的,不注意观察是觉察不到的。“钓钩触底,浮漂会略有回升”,是空钩找底的依据。

(6)进入平衡

浮漂下沉到位略有回升后,会二次下沉至所设钓目,一旦再次下沉至所设钓目,浮漂就进入平衡状态,保持相对稳定。此时线组的重力与浮漂的浮力达到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浮漂的目数就不再发生变化,稳定在所设的钓目目数。

(7)打破平衡——咬钩或钓饵自行脱钩

浮漂进入平衡状态后,就保持相对稳定。例如钓目设为2目,浮漂进入平衡状态后,浮漂的示漂就保持2目不变。只有当浮漂的平衡系统被打破,浮漂的示标才会出现变化。若鱼咬钩,就会打破平衡,浮漂表现为有力地下顿;如果鱼撞线,则表现为浮漂左右晃动;若钓饵自行从钩上脱落,则浮漂就会上浮到所设钓目的位置。

浮漂运动中,横卧水面、翻身站立、停顿、缓慢下沉、回升、进入平衡等过程中,浮漂是由动到静的过程,称之为“动—静阶段”;打破平衡,浮漂则是由静到动的过程,称之为“静—动阶段”。

2.漂讯特点

所谓漂讯,就是浮漂所表达的鱼吃食咬钩信号。抛竿后,浮漂在水中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浮漂运动的规律是浮漂的自身属性,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浮漂的运动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出现了外力干扰,浮漂的运动规律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浮漂入水后,只要不是严格按照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来运动,即浮漂的任何异常表现均表明浮漂的运动受到了外力的干扰。在钓点,这种外力干扰往往是鱼吃食咬钩所引起的,所以垂钓时浮漂的任何异常表现都可能是浮漂表达的鱼吃食咬钩信号。也就是说,浮漂只要出现异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漂讯,表明可能是鱼在吃食咬钩。

漂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类的鱼,其漂讯有所不同。同一种类的鱼,因当时其摄食欲望的强弱,漂讯也有所差异。在浮漂运动的不同阶段,漂讯的表现形式更是大不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浮漂的异动是漂讯的核心。下面结合浮漂入水后的自身运动规律,以钓2目(即垂钓时钓目调整为2目)为例介绍一下台钓的漂讯特点。

(1)“静—动阶段”漂讯

“静—动阶段”漂讯是浮漂入水下沉进入稳定后所出现的漂讯,是台钓的基础漂讯;也是初学者比较易把握的漂讯;是当钓点的鱼的密度不大、以钓底为主时常见的漂讯。“静—动阶段”漂讯特点是浮漂由静止状态突然发生向上或向下的运动。

有力下顿:有力下顿是“静—动阶段”台钓最典型的漂讯。浮漂稳定后,浮漂突然出现有力的下顿,应立即扬竿。因为台钓采取的是悬坠调漂法,浮漂的灵敏度高。鱼在吃食时,将钓饵吸入口中的瞬间就可带动浮漂做向下运动,从而浮漂表现为有力下顿。

注意,有力下顿是台钓漂讯的核心。但垂钓时有时浮漂会先徐徐上升1目左右,而后才是短促的有力下顿。应在发现浮漂缓慢上升时,做好扬竿准备,当浮漂短促有力下沉的瞬间立即扬竿。

送漂:台钓中也会出现“送漂”的漂讯,往往是鱼第二次咬钩甚至是第三次咬钩时所出现的信号。例如当浮漂稳定在钓2目时,并不出现或没有察觉到正常的“下顿”信号,而是仅发现浮漂徐徐上升1—2目,直到上升停顿。这大部分是鱼咬钩的信号,不管其上升几目,只要确认上升已停顿就应立即扬竿。注意,抓送漂漂讯不宜在浮漂的上升途中扬竿,而要在上升出现停顿时才果断扬竿。

(2)“动—静阶段”漂讯

“动—静阶段”漂讯是指抛竿后浮漂尚未进入平衡状态、浮漂尚处在下沉过程中所出现的漂讯。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是台钓观漂的高级技术。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可在浮漂的下沉过程中(即浮漂尚未下沉到位)就钓到鱼,从而大大提高垂钓效率。因此,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是竞技选手的必备基本功。浮漂尚未下沉到位,在“动—静阶段”就出现漂讯,往往是因为钓点的鱼密度大,摄食欲望强,鱼敢于离底吃食,从而在钓饵尚未下沉到位就出现了漂讯。在休闲垂钓或野钓中,如果想专钓抢食凶的中上层鱼,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是不可缺少的观漂技术。总之,“动—静阶段”的漂讯都是鱼离底吃食的结果。

要想准确、及时地把握“动—静阶段”的漂讯,必须十分熟悉自己所用的浮漂的基本运动规律。因为“动—静阶段”漂讯是建立在浮漂自身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以浮漂的运动不符合其自身规律为漂讯的。若不十分清楚自己所用浮漂的运动规律,是无法发现、把握“动—静阶段”漂讯的。下面结合浮漂入水后浮漂运动规律,以钓2目(即垂钓时钓目调整为2目)为例介绍一下“动—静阶段”的漂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