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时任总统苏加诺主张新兴国家集体反抗侵略。9月13日,他在雅加达的一次集会上说,在印度同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尼西亚坚决支持巴基斯坦,因为印度尼西亚深信,正义在巴基斯坦方面。我国着名外交家杨公素说:“他甚至对支持巴军抵抗印军极有兴趣,乃派其空军司令秘密来华,商谈印尼如何支援巴基斯坦的问题。……周恩来告诉他,目前第三国不宜插手,而且印尼空军没有理由更无法参加战争,现在所能做的只有给以物资等援助。”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82-283页。
9月17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向印度发表了一个最后通牒式的照会。这个照会传递给世界各国的信息很明确,其中第三部分的内容尤为重要,说:
印度政府在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的支持下,一贯对它的周围邻国推行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它的侵略逻辑是,凡是它已经占领了的地方,都是它的;它想要占领而尚未占领的地方,也是它的。1962年印度政府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是由此而起的,现在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也是由此而起的。……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中国政府复照印度政府提出严正要求:文到之日三天内拆除中锡边界印军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军一切入侵活动并保证不再骚扰》,《人民日报》,1965年9月17日第1版。
中国政府要求,在文到之日三天内,印度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且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中国的声明引起世人注意。兰姆对此评论说:“中国没有让巴基斯坦失望;但他们以一种奇怪的、真正高深莫测的方式来进行干预。他们避免任何诸如直接卷入印巴冲突的危险,或许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样做的话将导致美国做出非常猛烈的反应。代替之的是,他们用中印之间争论多年的一小块边界问题,制造一个小的事件作为向印度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的理由。”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267看起来似乎确实是,中国的干涉能够使阿尤布·汗总统在一种不同的形势下同意停火,这种形势有可能让巴基斯坦公众成为强势的一方,而不管真实的情形到底如何Ibid, p268。
9月18日,美国驻联合国常任大使亚瑟?J?戈德伯格说:“我们把安理会看作解决该危机合适而最有效的代理处。我们认为,必须行动,必须坚定、果断而迅速地行动。”Stebbins, Richard Poate,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1965,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6, p114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不但把巴基斯坦与印度等量齐观,尽管巴基斯坦是它的军事同盟,而且不想介入这次危机,只打算让联合国去调解。
19日午夜,阿尤布·汗和阿里?布托从白沙瓦机场秘密飞往北京,亲自向中国政府求援。阿尔塔夫·高哈说:“确定无疑的是,如果巴基斯坦想得到中国的全力支持,就得准备打持久战;战争期间,像拉合尔这样的大城市可能会沦陷。阿尤布·汗和布托对此均毫无思想准备。外交部的整体战略被设计成迫使印度人坐下来谈判的快速方案。阿尤布从未预见到印度人经受得起两三次严重打击的可能性,布托从未设想过打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特别是,陆军和空军一致反对再延续这场冲突。”[巴]阿尔塔夫·高哈着,《阿尤布·汗——巴基斯坦的首位军人统治者》,邓俊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第259页。巴基斯坦预想中的这场有限战争因而也就像一只刚放出就失控的气球,结果把自己也给炸伤了。阿尤布在使出浑身解数之后,终于回天乏力,被迫在命运面前低头。除了被迫与印度停火议和之外,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印巴两国宣布,1965年9月23日双方正式停火。兰姆说:“印度和巴基斯坦有许多理由同意在这个时候停火。印度的基本目的是维持它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既有的优势地位,它对国际监督下的解决办法不再特别感兴趣,而且拒绝同意印控克什米尔的地位继续成为印巴协商中的一个议题。对它来说,克什米尔问题已经结束了,印控克什米尔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经是如此了,有了现在的停火,它将依然如此。”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p265-266阿尤布·汗这场军事冒险的结果,就如巴基斯坦前任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所说,双方都没有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巴]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着,《在火线上:穆沙拉夫回忆录》,张春祥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45页。这表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争端中的颓势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