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他本来没有相同之处,外表不相像,性格也是南辕北辙,一旦爱上了,年深日久,你会惊讶你的眼睛有点像他的眼睛,他的微笑也有点像你的微笑。你们走路的步伐也有点相似,说话的语气也愈来愈相像。他的脖子上有一颗痣,一天,你发现自己脖子上也多了一颗痣,原来我们会变成我们所爱的人。
你本来喜欢脚踏实地的人,而他一向比较轻佻,但你们相爱了,他竟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老实人,这个改变,连他自己也不曾察觉。他本来喜欢活泼的女孩子,却爱上了拘谨的你,这些日子,你竟愈来愈活泼,你差点认不出自己。我们会逐渐变成对方理想中的人,这种改变,绝对不是刻意的。两个人愈爱得长久,气质也愈来愈相近,你曾经以为他不是你梦寐以求的那种类型,然而,有一天,你惊讶地发现,他已经变成你喜欢的那种类型,你不必再到处寻觅,他就是你要找的人。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
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
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现实生活中,朋友有时会雪中送炭,为你带来温暖感动,但有时也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碰撞和摩擦。“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马沙与吉伯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便是时刻保持对朋友的感恩之心,忘记与朋友间偶尔的不快,宽容朋友偶尔的冲动与错误。当然,真诚是这一切--包括感恩、宽容、忘记的基础,真心相交才会使友谊充满生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对于真心朋友,不必刻意去追求。
知心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要使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先要做别人的朋友,用坦诚的情怀示于人,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别人,用束人之心约束自己,用恕己之心恕人。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取悦于人,不是为了要人说声感谢,不是追求功利,我们不能要求付出与回报同等,但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人一定要真诚。真正的朋友不在巧言令色,贵在心灵相通。
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想想看,人生弹指一挥间,能够深交的知己又有几个?友情的弥足珍贵,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呵护和珍惜。宽容朋友、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天长地久的友谊。
学会宽容,学会感恩,收获友谊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中也会少了许多烦恼,少了许多不愉快,心境也会变得开阔。如果能以宽容对待朋友,以感恩对待生活,生活将会给你更多的欢乐。
为他人留点面子,自己更有面子
人人都爱面子,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面对弱势群体或者失败者,我们往往由于自己的优越,或有意或无意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抹杀了别人的感情,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却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殊不知,今天你在这件事情上丢了别人的面子,来日别人一定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为难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渴望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当你懂得维护别人的面子时,你就会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其实,正因为你给了别人面子,所以别人也以同样的礼物来回报你!
曾在一个年迈富人家做钟点工的丽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与其他钟点工有所不同,我每天除了打扫卫生,还要花半个钟头“陪读”。一次,在整理房间时,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颠倒了,主人气愤不已,侮辱我是笨蛋……舌头如刀。
我忍受了近十分钟的咒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非常同情他,他已经没有任何利器了,只能用咒骂来解他心头之恨。等到他让我读一段故事时,我想起了一个台湾朋友讲的一则来自南洋的见闻--生活在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当树木长得过大,而且用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呼喊,直到树木自己倒下为止……
喊叫可以扼杀了树的精灵,刀棍、石头会砸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语言则会伤透我们的心。年迈富有但性格孤僻的老人听完这个故事后,不说话了,沉默了良久。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加糖的时候,他首先和善地抬起头来说:“不,你已经为我加过糖了。”
丽萨并没有直接批评富人,而采用了委婉的方式让富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样做既可以不伤及富人的面子,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试想一下,如果丽萨非常直爽地告诉富人自己的过错,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富人也许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丽萨轻则被批评一顿,重则就有被辞退的危险。
人人都有自己的面子,人人都要面子。倘若你敬我一尺,我就会敬你一丈。倘若你丢了我的面子,自然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有两个年轻人住在单位的集体公寓。两人也许都在恋爱阶段,经常很晚才回宿舍。其中一个后半夜回来时,总是一边敲门一边斥责值班老人。一次,老人刚准备开门,门外的年轻人嫌老人动作慢,大声骂道:“我当你睡死了,叫了半天没动静。”老人家听见了,收起钥匙转身回屋睡觉去了。年轻人只好在外面转到天亮。另一个年轻人就有礼貌多了,每每经过门口,一定向老人打个招呼问声好,无论早晚,总是轻轻地叩门,“大爷大爷”甜甜地叫。值班老人好像知道他回来似的,很快就笑盈盈地走出来把门打开。因为工作关系,这个年轻人有段时间每天都要很晚才回来,他首先想到老人家,就和他商量,“我天天打搅您,实在不好意思。如果能给我配把钥匙,晚上就不会打搅您老的好梦了,不知您是否同意?”值班老人一听乐了,谢谢两字说不停,很快就给这个年轻人配好了新钥匙。
这个故事中,两个年轻人都是很晚才回来,可是他们的做法却不同,得来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值班老人也是有感情也要面子,当你不尊敬值班老人时,他自然可以想着法子不让你好受,所以那个轻狂的年轻人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代价。当老人收起钥匙回屋睡觉时,他只好在外面转到天亮。而另一个年轻人就懂得人情世故,他给足了老人面子,而且能够体谅老人的难处,自然就赢得了老人的欢心。
人人都爱面子,因为这关系到自己的尊严和地位。面对弱势群体或者失败者,我们往往由于自己的优越,或有意或无意地剥掉了别人的面子,抹杀了别人的感情,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却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殊不知,今天你在这件事情上丢了别人的面子,来日别人一定在另外一件事情上为难你。这就是你没有给别人留面子,别人自然不会给你面子了。所以,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一点,就一定要记得适时地给他人留一点面子!
要做已在手上的事
人的创意再多,想法再丰富,如果不去做,也只是天马行空的空想;满天的繁星再美丽,也不能握在手中。只有眼前的美、当下的事,我们才能抓得住,活在当下,专注此刻,这才是最真实也最实用的生活法则。
苏格兰散文及历史学家汤玛士·喀莱尔曾写道:“我们该做的不是看着远在天边的东西,而是做已经在手上的事。”把焦点放在面前的事,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瞬间,它能把每一个寻常的经验,如散步、哄孩子入睡、拥抱伴侣,甚至单纯的开车,转变成一个个真实的刹那。当你全神贯注,你的感官高度地灵敏,你的意识无比细腻清晰,这时你就能充分捕捉和感知周围的一切,让自己受影响,让自己感动,并深深地品味此刻的种种美妙。
当你百分之百地经历当下的一瞬间,你生命中的那一瞬间才丰富、才完满、才充满感知和意味,也才富含力量,也才能特别而神奇。小孩子最美妙的一点,就是他们会完全沉浸于现在的片刻里。不论是观察甲虫、画画、筑沙堡或从事任何活动,他们都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他们的感觉也最丰富,他们的快乐也最多。
专注于一刻,就是要你在粉刷家中的阳台时,刷子的每一笔,都该能令你感到愉快,帮助你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你该享受拂面的清风,听院中小鸟歌唱,以及周围的一切。
专注于一刻,就是当你做这件事时,别计划着另一件事;而当你计划着这件事时,也别做着别的事。不管你想或做什么,就好好地把焦点放在你想或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和人们谈话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地谈话;当你工作的时候,就把心思放在手边的工作上。
一个朋友领悟了活在当下的意义,于是他试着让自己的精神专注于正在做的事。让脑子一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并不容易,但是他渐渐地能够做到了。面对一桌子待完成的任务和作业,他不再慌乱无主,他专心地一次只处理一件公文,第一件处理完再处理第二件,而这是他进公司三年来第一次在下班前他的“待办”篮子空了。他和同事谈话的时候也十分专心,结果让他非常意外的是,一位同事对他说:“谢谢你听我说,你真的帮了我很多的忙。”此时,那朋友真是感到快乐无比。一天天的变化,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活在当下、专注于一刻促使着他的生命正变得精彩和非凡。
印度诗人卡利达撒在一首诗中写道:
向黎明问好!
看看这一天!
这就是生活,完完全全的生活。
在生活的课程里,
让你的存在充满着真切的,
成功的喜悦,
生命的荣耀,
和美丽的色彩。
因为昨天终究是场梦,
而明天只不过是个想象,
但是华丽的今天让每个昨天都是一场快乐的美梦,
而每个明天都是希望的想象。所以,向黎明问好吧!因为每个黎明都将带来美妙的一天。
经常读一读这首诗,便可以提醒你时时刻刻活在当下--彩虹虽美,然而化在长空,而活在真实的刹那,让你每一天都尽可能过得好,这样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完美了。
太阳出来大地明,多读书籍智慧长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如果为挑剔辩驳去读书那是无聊的。然而我们更需要辩证地去读书,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动用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物,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学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弛情,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