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者文摘精粹版5:再苦也要乐一乐
1620600000021

第21章 梦想的天空 (1)

每天抽出一小时

拖延是向昨天看齐的艺术。

——马奎斯

一位名为富兰克林·费尔德的人曾精辟地说过这么一句:“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

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紧凑的年代里,人们似乎每天都没有充余的时间去做完想做的事,所以许多念头就此打消了。但世界上仍有许多人用坚定的意志,坚持每天至少挤出1小时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事实上,往往是越忙碌的人,越能挤出这1小时来。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1小时来研究蜂鸟(一种世界上最小的鸟),用专门的设备给蜂鸟拍照。权威人士把他写的关于蜂鸟的书称做自然历史丛书中的杰出作品。

休格·布莱克进入美国议会前,并未受到高等教育。他从百忙中每天挤出1小时到国会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包括政治、历史、哲学、诗歌等方面的书。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是在议会工作最忙的日子里也从未间断过。后来他成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这时他已是最高法院中知识最渊博的人士之一。他的博学多才使美国人受益非浅。

不得不承认,要挤出这1小时并不容易。需要有决心和恒心。关键还在于如何设法得到这1小时,并且有效地利用它。

奥斯卡·契斯盖尔的朋友威尔福莱特·康前半生奋斗了40年,成了全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尽管事务十分忙碌,他仍渴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曾对奥斯卡说:“过去我很想画画,但从未学过油画,我曾不敢相信自己花了的力气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我最后还是决定了,无论作多么大的牺牲,每天一定要抽出1小时来画画。”威尔福莱特·康牺牲的只能是睡眠了。为了保证这1小时不受干扰,唯一的办法是每天清晨5点前就起床,一直画到吃早饭。他说“其实那并不算苦。一旦我决定每天在这一小时里学画,每天清晨这个时候,渴望和追求就会把我唤醒,怎么也不想再睡了。”

他把顶楼改为画室,几年来从不放过每天早晨的这1小时。后来时间给他的报酬是惊人的。他的油画大量地在画展上出现了,他还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其中有几百幅画以高价被买走了。他把用这1小时作画所得的全部收入变为奖学金,专供给那些搞艺术的优秀学生。他说:“捐赠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只是我的一半收获。从画画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愉快,这是另一半收获。”

每个人的脑子都有能力去创造和想象,为自己寻找到机会。一位名叫尼古拉·格里斯多费罗斯的希腊籍电梯维修工对现代科学很感兴趣,他每天下班后到晚饭前,总要花1小时攻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随着知识的积累增多,一个念头跃入他的脑海。1948年他提出了建立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计划。这种加速器比当时其他类型的加速器造价便宜而且更强有力。他把计划递交给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作试验,又再经改进,这台加速器为美国节省了7000万美元。格里斯多费罗斯得到了1万美元的奖励,还被聘请到加州大学放射实验室工作。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时常强迫自己挤出1小时来集邮,借以摆脱周围的一切。已故的吉妮太太曾告诉奥斯卡,总统那时经常去她管的那幢房子,把自己关在里面,摆弄着各色邮票。总统来的时候脸色阴沉,心情忧郁,疲惫不堪。等到他走出屋子离去时,精神状态完全变了,变好了,似乎整个世界变得明亮了。对这位总统来说,这点时间的独自清静换来了他新的精神面貌。

要得到这样的收益,无论多大年纪的人都可以马上做起。奥斯卡认识一位老人,他从87岁起每天抽出1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他说:“我很快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每天听1小时的音乐。我要培养起欣赏音乐的能力,随着年岁增高,等到我不得不靠静坐度日时,就用得上它了。”

一天安排出1小时来静心,排除疲劳,即使看来没有做出多大的事情来,但奥斯卡深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有收益的。至少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理清头绪,为自己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一家很大的化妆品公司的负责人,见儿子在大学获得了神学优等生的荣誉,十分高兴。可每次儿子回家,父亲就发现与儿子不再有“共同语言”了,这使他日益焦虑不安起来。虽然当父亲的对神学也很感兴趣,但毕竟从没认真系统地学过这门课,为此他在每天午饭后开始挤出1小时,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攻读宗教方面的书。

他说:“起先同事们认为我古怪,在干傻事。但不久后,他们对我的学习计划改变了看法。由于对宗教学的研究,使我涉及了人类学、社会学和其他一些科学领域。近几年来,我常被邀请到各地去演讲。我想我的演讲与文章对宗教信仰内部间的相互了解做出了一些贡献。”接着他补充道:“最主要的是,我儿子一定会为父亲的自学成才而自豪的。”

亨利·索罗说:“我从没找到过这么一个伙伴,他能像这1小时那样长期地陪伴着我。”

25年前的理想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培根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中学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罗迪随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学生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也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盲人学生,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理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毕竟25年了,25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理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理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理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理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15岁时想当总统的理想保持25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10岁男孩的梦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一个10岁的男孩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使小镇有了一座像样的图书馆,他也由此走上了成功之路。

1979年末,韦恩·哈德迈在海军服役20年后退伍了。他和妻子都是犹他州人。于是,他们决定在盐湖城南160英里的小镇爱尔辛诺安家。这座位于落基山西侧的小镇,人口680人,以新鲜的空气、友善的邻里关系和培育良种马匹著称。

韦恩有3个孩子,最小的男孩杰申。韦恩的家人很喜欢这个地方。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缺少一样重要的东西:书籍。

在父亲的兵营里有四家图书馆,杰申算是老读者了。但在这里,离得最近的图书馆有六英里路,每次还限定一周只能借3本书。

1980年初,10岁的杰申向母亲诉苦,没有书看。林达·哈德迈是当地文化俱乐部的副主任。她知道,几年前因资金短缺,小镇上最后一家公共图书馆关闭了,但有一些书堆在仓库里。她提醒儿子,去翻翻有没有他喜欢看的书。杰申在翻阅时,高兴极了,这些旧书还保存得挺好。他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这些书足够开个小图书馆。

文化俱乐部没有人反对他,也没人重视他。由于这些书是属于小镇的,他们告诉杰申,开办图书馆必须得到镇议会的同意。杰申不懂得怎么干,只得求助于父亲:“我想开个图书馆,需要你帮助我。”韦恩当时正忙于经营保险生意,想给家里盖幢房子,但他没有拒绝儿子的要求。

一个月后,父亲陪儿子去了镇议会,杰申回忆道:“一群大人围桌坐着,我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问我们有什么事,父亲站起来说:‘我儿子想办个图书馆。’”

议员们有点吃惊,他们问杰申怎么会产生这个想法,并很有礼貌地听完杰申关于在仓库发现书籍的叙述。杰申请求使用镇议会的一间地下室作图书馆。镇长马克·罗斯表示反对,因为那儿没有暖气和电。

韦恩表示他们能解决。镇长同意让议会再讨论一下,他们以为拖过一两天杰申的热情会减退,不会再提此事了。

回家后,杰申问父亲议会是否会同意他的请求,父亲要他等着瞧。一个月后,父亲叫儿子打电话给镇长询问一下。杰申受到了鼓励。他记住了镇长的电话,每天晚饭后给镇长打电话询问:“我的请求议会是否决定了?”每次答复都是没有。杰申相信最终镇长会被他催得只好作出决定的。连打了几个星期的电话,镇长明白这孩子办图书馆的想法不是心血来潮,议会终于同意了。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首先,一切都得杰申自己干,包括运转经费和所需材料;第二,假如图书馆办成,议会也不提供给他经费;第三,图书馆必须由一个成人负责。杰申接受了前两项,拒绝第三项。他说:“既然成人不给我帮助,我也不需要他们的管理。”他还说,假如他们再不同意,他会每天晚上给每位议员打电话直到他们同意为止。议员们知道镇长对电话伤透了脑筋,只得同意了。

第二天,父子两人去看了那间地下室,地下室又暗、又湿、又脏,杰申的心凉了半截。几星期后,一位邻居自愿来安装了电灯,又有几个人帮他们做了书架,母亲、姐姐、哥哥都帮了忙,他们终于把地下室装饰成图书馆了。

在装修房子期间,杰申开始向人们募集旧书,每晚他随父亲开车到各处收集旧书。在他11岁生日那天,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开始一切很顺利,但冬天来了,没有暖气的地下室寒气逼人,杰申穿着厚大衣,干坐冷板凳,没人下来借书。他真想打退堂鼓了,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他找了一些旧地毯铺在水泥地上,父亲还给装了煤油取暖器。就这样硬是挺过了冬天和春寒。

学校放暑假之后,杰申忙得不亦乐乎。当地一家报纸的编辑注意到这个犹太州最幼小的图书管理员,他报道了这件事。一些报刊转载了这个报道,于是杰申以“最小的图书管理员”出了名。

1982年7月,全国图书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派人访问了他。他们要杰申出席国会听证会,讨论美国乡村对信息、文化设施的需要等问题。议员、记者、旁听者济济一堂,杰申平静地叙述在家乡办图书馆的经过,他还讲了自己把乡村图书馆办得跟城里一样时的兴奋心情,听众对之报以热烈的掌声。

回家后,杰申接到一个电话,问他是否愿在电视节目“今晚谈”露面。杰申当时还以为是朋友在开玩笑呢。但一星期后,他真的在加州电视上露面,谈了他的图书馆,并且说他需要更多更好的书。

于是,图书从全国各地送来了,有新的,有旧的,有单册的,也有成套的。甚至有人还寄来了100元的支票。那年冬天,杰申共收到4套大百科全书,1.4万册图书。

杰申的“冒险”还远未结束。几个月中,他连续出现在“你好美国”、“奇迹”等电视节目中。南加州大学提供了一笔奖学金,让他上大学。1983年1月,杰申受邀在犹太州立法机关的两院作演讲。又一次站在许多大人面前,杰申平静地叙述了自己的创业经过。但一星期后,在对6年级小学生讲话时,他反而感到紧张了。

1986年夏天,全国图书和信息科学委员会向他颁了奖。还在椭圆形办公室与里根总统对话。杰申受奖后向总统赠送了爱尔辛诺图书馆的荣誉借证书。

冬天,杰申与父亲去镇议会要求任命人员照管图书馆,因为杰申要离家四年去大学念书。议会准备让出另一间地下室,再花钱装修一个较大的图书室。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做了一个梦,使小镇有了一座像样的图书馆,他自己也走了成功之路。他的成功之路是独特的,因为在他深造之前,社会公众就接受他了。

一条缎带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却是力量。

——弗烈德利克·罗伯森

一条绿色的缎带蝴蝶结,使她找到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