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新兴的洪水猛兽
早在清代末年,公司便已在中国大地上盛行。但任何先进之举,一经进入我国,其质地就变了。很多人名为创办公司,实际上却是营私舞弊,骗取钱财。所以时至今日,一些资本家听到“公司”这个名词,便畏如洪水猛兽。今日所谓的公司,除去几家素有声誉,根深蒂固的大公司外,其余都是些挂羊头卖狗肉,合数之人资本,巧借名目,聚敛钱财的骗人公司。此中弊端甚多,现一一揭露如下。
1、招股
既然名为公司,便非招股不可,或为有限,或是无限,都有一定的规则。然而此辈作弊的手段亦十分高明。他们在入手时,先定下诱人的章程,如何分红,如何分利,都较其他公司要高得多。再赁定高大豪华的房屋,室内必择红木或檀木的古典式家具,配之以西洋式的摆设,既考究又高级,以招徕股客。而究其实际,全都是从器具店租来的。然后,雇用一班能说会道的招股员,朝夕住在其中,供给他们吃穿用,让他们到社会上去招摇撞骗,谎称发起人已经认购了多少股份,其实,除去应付门面的费用外,公司里连一个小钱都没有。如果招股员们能够在外面招来一些股份,此辈就可以用这些钱来任意挥霍。今日开会,明日又设宴,凡在地方上有些名望及钱财的官绅,他们必会借公司的名义,频频向他们发出请柬,邀请其出席。面对如此盛情,地方官绅亦不好意思屡屡推却,只得勉强参加几次。于是,公司的名气也就日益昭彰。然后,再对富商们招股,富商们也不得不入股。到了这个时候,招股之计就算大功告成了。
2、注册
按照规定,各公司所使用的商标,必须在农商部注册之后,方才具有信用。由于每年到部中注册的公司多达数百家,一时也无从察觉真伪,所以,舞弊的公司发起人便抓住这一漏洞,私印匪书,并公然悬挂在墙壁上,还在章程上明目张胆地写道:本公司已向农商部注册,给有第××号证书。而那些资本家们,绝对想不到这证书会是伪造,定会认为公司既有如此魄力,必然有所依赖。于是,他们入股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了。
3、押柜费
既然名为公司,成立以后必要招揽人员,成立会计科、庶务科等,种种名目,随意设置。每科内还要再分几级,若在某一级任司事,必须缴纳现银若干元,名为押柜费。先行登报,骗取邮资,佯称招考,对合格者,则寄去雇员章程。自上至下,招收的雇员多至数十人,合计收取押柜费达数万元之多。很多失业人员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只好努力缴纳这笔押柜费,或东拼西借,或剜肉补疮,好不容易才将押柜费交足,然后高高兴兴地到公司去上班。他们满心以为这回总算有了生活的保障,但万万料不到,几个月后,公司的发起人便已携款潜逃,不知去向。因此而上当受骗者,不知有多少人。
4、分机关
其总公司必设于通商大埠,另外及在内地再设立若干个分公司。很多内地人不明真相,认为分公司的场面既已如此阔大,总公司的资本必定十分雄厚。而且,在这类公司的营业章程中,必大肆吹嘘自己公司的资本有几千几百万元,还要将各分公司的营业地点,一一罗列在章程之中。这样一来,使得那些与他们搞交易的人,或存款,或贷款,全无半点顾虑。然而一旦事情败露,受他们牵连的人就注定要倒霉了。
5、高抬股价
如果此类公司在最初招股时,整股为五百元,零股为五十元。那么不满一月,该公司又会无端抬高股价,并暗中买通地方上的奸商,由他们出面,愿出六百元买一整股,或出六十元买一零股。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将股价增加一些。如此连续加价,必会使一些资本家认为该公司的营业定非常发达,有朝一日,必有厚利可图,于是,便争相购买公司股票,使此类公司乘机大赚一笔。
6、冒牌
凡是关于实业的公司,如果一味的空虚,必不能取信于人。于是,此类公司就转向其他工厂,定织定制一些物件,然后再换成本公司的牌号在外面发行,而售价则比其他厂商低廉少许。这种做法,会令用户认为,此公司出品精良,价廉物美,这对于其他生意的往来,会有许多好处。
7、翻戏
如今,公司翻戏的弊端已经是屡见不鲜。什么是公司翻戏呢?例如与钱庄往来,开始时是存款,随后便是用款。某家兼做抵押生意的公司,若将一所房屋向钱庄抵押了银钱一万元,那么该公司便会伪造成一张三万元的抵押收据,然后再转手抵押与其他地方,则可以得银两万元。这就叫做翻戏。还有一些经营保险业的公司,其保费十分低廉,但付的利息却很丰厚。为此类公司经理业务的人,所得佣金也会非常丰厚,但若日后该公司一败涂地,为其工作者所受的灾殃定会比以前所得的利益更多出许多倍。
8、总协理及董事
公司这种组织,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汇集少数的资财,成就宏大的事业。其立法之初,本是至善至美的富国强民之道。无奈小股东们限于章程、资格的约束,除交纳脱银,领取股票之外,对公司的内幕情况,进行的程度如何等,皆一无所知。他们的蒙昧情形,与局外人一般无异。
公司中的一切事务,都由董事会及总协理来处置。如果总协理说:“股本已经拆完。”董事们必会说:“我们已经审查过,确是实情。”哪怕众股东提出千万言的质问,此辈也只当做是黄狗放屁而已;如果总协理又说:“必须再招些新股。”那么,众董事也会随声附和道:“不错,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确实应该再招些新股了。”尽管众股东对此事不满,极力抗辩,他们也只当做是猫儿叫春罢了。
担任总协理职务的人,在创办公司,招人入股时,通常都要登台演说,讲起来滔滔不绝,娓娓动听。众股东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幸一睹总协理的真面目。一旦时过境迁,总协理就会狗仗人势,翻脸不认人了。在公司内,总协理入股最多,所以他既可享受巨额的薪水,又可以得到额外的红利,一人大权在握,全家鸡犬升天。然而说穿了,不过是集众人的资财,供他一家人挥霍,还有什么汽车费、花酒费、麻雀、扑克等费,亦无一不由公司供给。再说董事会的各位董事,虽然名为股东的代表,公司的监督,但实际上都是一些大股东,与总协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请读者试思:自清末光绪、宣统朝以来,中国所兴办的公司,其数目何止百家,而成效卓著的有几家?不唯利是图的股东又有几人?虽不能够全部一笔抹杀,但是,全国的公司中,舞弊的多,无弊的少,这却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至于公司中的重要职员,若审其履历,又有哪一个不是总协理的亲戚?什么舅老爷、姑老爷、表老爷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此辈以各股东的血汗之钱,供其私人的亲友挥霍,仅此一端,便可知其弊病之巨,更不必说其他事情了。
中国的大多数公司既是如此,又从何指望事业的进步?真是可悲、可叹!
下面为您介绍几则公司舞弊的丑闻。
1、大书商弄巧成拙
有一位大书商,见到某书馆以教科书来牟利,心中十分嫉妒,于是大肆扬言:“某书馆内,掺杂有外国人的股份。中国的教育大权,岂能有外国人来操持?我们应该把这个权夺过来,自己办理公司,印行图书。”其实,某书馆的一切事务大权,完全是由中国人在内操持,该大书商自己也明白。他之所以这样无中生有,借题发挥,完全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某种目的。
几天以后,各家报纸的版面上,都刊登出了这位大书商创办某某图书公司的宣言,以及招股的章程。该大书商并且声称:某某图书公司的股份,先尽书业同行首先认购,如果书业同行认购后,还有不足,再招其他行业的人入股。并说凡书业同行入股者,将来承买公司出品时,还有特别的利益。当时,经营图书业的商人们因某书馆的章程只优待主顾,并不优待同业,所以都有许多怨言。听到大书商的计划之后,书业同行无不欣然色喜,纷纷奔走相告,争相购买该公司的股份。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等公司成立后,其章程上并无优待同业的条款。该大书商事情未办,已先食其言。有人便悻悻地说:“哼!我早知道会有这一天。”
当时,有一位大绅士德高望重,颇有威信。该大书商便以振兴我中华教育为名,鼓动大绅士入伙,想让他做傀儡,而利益归于自己。这样,大书商既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又能够在暗中掌握实权。
大书商创办图书公司的计划,称得上是既工且密,但他万万没料到,此事竟会弄巧成拙。原来,大书商一心想把自己废弃的机器、铅字、铜模等高价卖给公司,谁知经董事会讨论后,大家一致反对。该大书商一出师,即告失利,气愤之下,他断然与公司脱离了关系。
某某图书公司虽然成立,但由于办事之人全都是些外行,所以不到两年,该公司聚集的百万银元的股本便已用光花净。那些持有该公司五元、十元股票的小股东,除大呼“上当”外,别无丝毫办法可想。
2、教书匠跃为富翁
有位教书先生,颇有心计,然而其半生靠教书所得的收入,却十分微薄。他的妻子在一家布厂当摇纱工人,每月也只能赚得四五元钱。两口子虽节衣缩食,尽力省俭,但终因收入有限,所以并没有存下多少钱。
一日,这位教书先生忽然雄心大发,决定不再干那既费力又挣不到钱的教书匠,改行从事实业。由于他受其妻子的影响,对布厂的事情懂得一些,所以打算创办一家织布工厂。从他定下计划的这天起,这位教书先生便四处奔走,到他以前教过的学生家中去游说,劝他们购买自己布厂的股票。众学生碍于师生的情面,不好推阻,只得勉强掏出钱来入股。就这样,你购五十,他购一百,使教书先生不几天就凑集了三千元资金。于是,他又开始租了房,购机器,时间不长,布厂居然开办起来了。
在购买布厂股票的众学生中,有一人不仅购买了很多股票,还特意向他从前的老师推荐了一位熟悉布厂业务的人来帮忙。教书匠任命这个人当布厂的总主任,一切染工、修机、织纱的工人,都委托他来代招。但各项金钱的出入,则全由教书匠一手包办,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沾边。
布厂开办一年后,这位前教书先生对于其中的各项事务,全都学会了。于是,他便向各股东报告说,因为自己用人不当,导致本厂股本亏蚀大半,必须添招新股,方才可以继续生产。同时,他还检举了那位主任的种种舞弊行为。由于股东们原本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对布厂的业务既不懂,更不想过问,至于区区几张股票,他们也并不看重。于是,众股东便将他们手中的股票全都赠送给那位前教书匠,从此再不参与工厂之事。
前教书匠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将那位主任辞退了,然后委任自己的老婆为女工监督,儿子为账务主任,儿媳为称纱主任,大权全部握在他一人的手中,把个有限公司,变为了自家的私产。此后又逐步发展,渐渐成为同行中的强者。如今的教书先生,已经一扫往日的穷酸之气,高屋大院,颐指气使,成了一个大富翁。
3、为发财丢尽国格
民国初年,华夏大地满目疮痍,内地各处贼盗横行,人身安全毫无保障。很多乡村中的富绅,纷纷打点细软财物,携带家眷,迁居到城镇之中,以寻求安宁。有一个小城镇,位于水陆要冲之地,很多富户全都迁来这里,使昔日宁静的小镇,变得热闹非常。
在这个城镇里,住着一个富有的商人。他特别善于交际,没有多少时间,就和那些新近入迁的富户你来我往,打得火热,但谁也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