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百弊放言
1616700000030

第30章 文化艺术卫生界的黑暗弊事 (1)

一、书业弊事假清高

在三百六十行中,书业所居的地位很是清高。书可以教人知识,明白道理,对社会的进步十分有益。而书商卖书也可以从中获利,真可以说是集财神孔圣于一堂,合铜臭书香为一气了。书业中无论是编辑、出版,还是贩卖,其中都有很多弊端。现分述如下:

编辑之弊

中国的一些书商,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却偏能迎合社会大众的心理,作伪的功夫亦十分高强。例如医学书籍,属于专门的学问,其字句出入,都关系到人的性命。但奸商们对这些却全然不管。他们因见到徐氏医书十三种很畅销,竟然找了一些与徐氏毫不相关的他人著作、混杂入徐氏书中,编为徐氏十六种。此外,如陈修园所编纂的医书,也已由十六种变为二十种、二十四种,最近又有四十种和六十种的版本出现。一个早已逝去的古人,怎么会写出那么多的新作?这全都是奸商为图私利而随便增编的。关系到人命大事的医书,奸商们尚敢如此胆大妄为,更不要说那些文学诗歌类书籍了。某人曾受某书局委任,编撰一部《评烧饼歌》,待书出版后,著作者竟是清人金圣叹。书商之欺世骗钱,由此可见一斑。

出版之弊

出版之弊端,可分为两种,一为翻印,二为仿造。中国的书商,大多数眼光短浅,不论是古本还是新著,也不管你的论述多么精辟,内容多么精彩,只要尚未为世人所知,哪怕你不收分文酬金,白白送给他去印行,他也不肯答应。因为他怕卖不出去,亏了本钱。然而若等到别人印行出来,并在各地畅销以后,他却不免眼红心热,赶紧学样。如果是没有版权的古本,他就大胆翻印,并常常把字大行疏的善本,变成字细行密的劣本。这是因为他们并无其他本领,只能以货劣价贱为竞争的惟一手段。善本书的售价若为每部一元,他们这种劣本书便只售四角。

近日如《三国演义》等书,每部甚至仅售三角。但有一样,读者若连续读几部他们印行的这种小字劣本书,一双好好的眼睛就会变成近视眼。这就是翻印古本之弊。但如果流行的是新著,那就只有仿造了。例如在某段时间内,侦探小说流行,结果街上所见的小说无一部不是侦探;等到言情小说流行时,街上的小说又无一部不是言情;近日社会小说流行,街上所见又无一部不是社会。搞得品种单调,令人大倒胃口。这就是仿造之弊。而在一些偏远的省份,如广东等地的书商,则根本不管你的书是古本还是新著,有版权还是没有,只要销路一畅,立即公然翻印。出版家明知其弊,但因相距遥远,鞭长莫及,也只好无可奈何随他去了。

贩卖之弊

贩卖之弊,属于贩古书者居多。按照市场规律,凡求过于供的物品,价值就高;而供过于求的物品,价值就低。中国因为屡经战乱,流传下来的古书很少,不仅宋、元、明等朝代的版本珍若拱壁,就连清代初年的刻本,也已是价值连城。古书的售价一高,各种弊端也就随之而生了。例如:有几个书商,得知某人家中藏书极多,现愿出售的消息后,便会先去一两个人,登门索阅。他们翻翻这本,再看看那本,乘主人不注意时,就暗中将多册书中间的一二册偷藏在身上,然后告辞而去。过了十天半月后,再由另外一人前去,找到那部已被窃走中间一二册的书,假作翻阅,又佯装诧异地说:“此书为宋刻善本,确是好书,怎么会缺残了呢?”这书一残缺不全,就不值钱了。书主人见本是完整的书变得残缺,虽不知是怎么回事,但也不得不降价出售。于是奸贩便得偿所愿了。还有些书贩,在贱价收下残缺之书后,竟改编目录,抽换首页,冒充全本,再高价卖给那些并不懂行的收藏家。每年不知会有多少人受他们的欺骗。

二、不说真话的报业

报纸是新闻的重要媒体。报社内外,有许多舞弊的卑劣行为。报界的弊端,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各报社普遍具有的通弊;其二为报社内各职员的通弊。现分别揭露如下:

1、报社通弊

报纸,以消息灵通,记载翔实见长,其立场应该是公正的。但近日的办报者,除各大城市的几家著名报纸,尚能以公正的面目出现,受到全国人民的信任外,其余各报,不是被党派所利用,便是滥施敲诈手段。这是因为报社的正途收入,为广告、订报、零售三种,但现在只有几家大报在正途收入上略有盈余或可以收支相抵,其余各报,则大都入不敷出。若没有某党派的津贴,或是某要人的资助,纵然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若想维持久远,实属难上加难。无奈之下,便不得不使出索诈的手段了。

报社索诈的方法有数种,最主要的一种是以新闻来索诈。例如某某人发生了一件事,被报纸所揭载,如果不能为之更正,对某某人的名誉就很有影响。某某人为势所迫,不得不请求报社为他更正。但因为事出有因,报社不会轻易为他更正。于是该人只好向报社负责人行贿,以换取更正。这是新闻登出以后的索诈法。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事情发生之际,主事人惟恐被报纸登出后,会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预先向报社当事人员说明,愿意为报社捐款若干,请报社务必不要将此事情登出。有时也会是报社中人先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对当事人说明,此消息一旦登出,对你将有所妨碍,若能向报社认捐若干,就可以代你将此事压下。当事人往往乐于从命。这是新闻未登出以前的索诈方法。

有一些达官显宦,欲获得肥缺,却又怕遭到报社攻击,使自己的希望落空,于是便预先与报社联络,做到有备无患。还有些人已经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位置,却恐怕报社对其指责批评,使自己的座位不牢固,于是暗中与报社联络,情愿捐助若干款项,以免报社对其进行指摘。有人还将报社内的重要职员安插到自己所管辖的一些只拿钱不干事的职位上,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自己以此便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

报纸登载的新闻稿件,大都由本报记者采录而成。有不少记者,常打着报社的招牌在外面招摇撞骗。假如事情败露,被报社得知,便会撤销其记者的资格。但他们往往又假造姓名,冒充记者,继续在社会上勒索敲诈。

至于那些已被一党一派所拉拢左右的报社,其弊端与以上所述不尽相同。由于该报社的常年经费,已有某党某派的津贴,无须因经费紧张而去做那些敲诈勒索的事情。但该报所登载的新闻,所发表的言论,大多偏向于某党某派,变成为某党某派的机关报纸,或私人喉舌。如果该党、派有不正当的行为,该报纸便竭力为之隐讳;如果其他报纸登载出对该党、派不利的消息,该报纸又会极力为之辩护。至于报人的天职和良心,他们却全然不顾了。属于某党某派的报纸,对于反对党的报纸,无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发的文章也必奋力对其进行攻击,而反对党的报纸也决不会甘心示弱,必会发动还击。于是,言辞越辩越尖锐,事情越辩越杂乱,报纸每天所登载的新闻,如同是某党某派的宣战书。而读报之人看了这种无聊的新闻,只会引起厌恶。该报纸的声望,也会一日坏于一日。这便是属于某党某派之报纸的通弊。

此外,还有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报上的文字皆系中文,系外国人投资,而报社的总编、编辑、记者等职皆为中国人担任。这种报纸,是外国式的中国报,亦可称之为冒牌的国货。如果两国之间有交涉发生,那么该报的主持之人,就会甘愿认贼作父,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这样的报纸,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在新闻媒介日益为人所重视的今天,出现了一些假借报社名义以骗取钱财的无赖之徒。他们或以招股为名,在外敲诈;或以劝捐为词,进行勒索。还有人假借报社名义,大登广告,称该报办得如何优秀,内容如何吸引人,如订报半年,可获得某种贵重赠品,值洋若干元;如订报一年,更可得到某种珍奇赠品,值洋若干元,像金丝眼镜、金表等为人喜爱之物,全都成了他们的钓饵。有些订报者稍不留意,便会上他们的当,到时不仅所谓的赠品根本就得不到,其所订之报的内容也大都阵阵相同,拾人牙慧,毫无新奇可言,令人读后作呕。也有人不甘就此罢休,亲自来到该报社,索取赠品,然而所谓的金丝眼镜,却成了仅值几角钱的铜丝玻璃眼镜;所谓的金表,也成了仅值一元多钱的镀金表。这些人的这种做法,令那些素有声望的报社的名誉也因此而一落千丈,真是危害不浅。

2、报社各职员通弊

一家报社之内,各职员的名目很多。在报纸的编辑方面有编辑部,在报纸的发售方面则有营业部。编辑部内的职员,为首的是总编辑,以下还有编辑、翻译、校对、译电员等,与编辑部有密切关系的还有记者、通讯员等。营业部内的职员,为首的是营业部经理,以下则有发行人、收发员、广告员、发报人、广告兜揽员、会计员等,与营业部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卖报人及派报人等。有些地方上的小报社,有以编辑兼发行、收发兼广告、会计的情况,但各大城市的各大报社,每日发售数万份报纸,就不能不分科办事了。

编辑部

总编辑:总编辑主持全报登载的内容,作弊十分容易。所以报社的老板在聘请总编辑一职时,一定要挑选那些平日操行甚正,洁身自好,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来担此重任。由这样的人来主持编辑部,可免除编辑以下各职员的种种通弊。然而,在今天的社会上,洁身自好的人虽不能说没有,但趋炎附势,贪利忘义的人更多。这种人若当上了总编辑,其每日所作的时评及所编的重要新闻,常不免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有欠公允。更有一些品格低下的人,往往被他人行贿买通,将社会公众的言论阵地,变成为私人的喉舌,或者被某某机关委以顾问、咨议等职,月月领取干薪,怡然自得,而将主持公道,代表大众的责任丢在脑后。这些都是总编辑的通弊。

编辑:编辑负责主持报纸的一个或几个栏目,其弊病与总编辑类似。只是编辑管辖的范围较窄,故其所造成的危害不及总编辑大。

翻译:一稿不能两投,是所有报纸杂志对于稿件的通行规矩。然而,一些报社的翻译人员却常常将译成之稿,送本报刊登之时,又将同样的稿件,暗中送与别家报社,以图多得酬金。此类事已屡见不鲜。明知故犯者,却是贪图小利之辈。

校对:校对一职的责任相对较轻,原本没有什么弊端可言。但有些校对人员,在校对重要新闻时,常常暗中泄露给其他家报纸。而报纸上的新闻,以报道及时、迅速为第一要点,若一经泄露,则此报与彼报所发布的新闻相同,也就没有迟早与优劣可言了。这是校对人员的最大弊端。

译电员:报纸上最重要的新闻,大都来自于各处的专电。报社派驻各地的采访人员遇有较重要的新闻时,往往以紧急电报的形式发回本报。采访人员得到新闻固然不容易,而电报的费用也很昂贵,但译电员在译成专稿之后,常为贪图小利,将此重要消息泄露给别家报纸,使本报人员的心血与拍电报的高昂费用付之东流。办报者对译电员应严加注意,可防止此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