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南怀瑾讲佛学
1615300000019

第19章 听南怀瑾讲佛典 (1)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维摩诘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该经也称《佛说维摩诘所说经》,“佛说”二字,是后世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实际原经的翻译并没有。

《维摩诘经》宣传的是大乘般若的思想,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因此传统称之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有人说,如果《般若经》反映的是应该如何从出世间回到人间,因而弘扬了昙无竭那样的出家菩萨的精神,那么《维摩诘经》即是反映佛教教徒应该如何把处世间当成是出世间,由此创造出了维摩诘式的在家菩萨的形象,开创了所谓“居士佛教”的先河。

“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据《维摩诘经》上讲,维摩诘是古印度吠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奴俾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为人所熟知的唐代诗人王维就很受其影响,取字摩诘。

《维摩诘经》通过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等人的谈论佛法,宣说大乘佛教的空、中道实相和不二法门,提倡普度众生的“菩萨行”。经文具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情节,维摩诘居士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对话富有机辩,内容涉及戒、定、慧等佛法的一切方面,说理恢张,伸缩性很大。维摩诘称自己有病,佛想派舍利弗等十大弟子和弥勒等四位菩萨前往慰问,但他们都因为曾受到维摩诘居士的含有呵斥之意的教示,表示难以胜任前往问病的工作,最后佛派文殊菩萨前往慰问。文殊对维摩诘的评价是:“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文殊师利问疾品》)当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随从文殊菩萨前往维摩诘居士住处听二人对谈佛法时,维摩诘运用可以随时游历任何佛国、顷刻搬动大千世界至任何场所的神通,借座于东方须弥灯王佛,请饭于香积佛国,接纳无量菩萨、声闻、天人于一室而宽敞有余,从容宣说“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依近来学者的研究,《维摩诘经》在中国先后汉译成了七种版本,而现在存在的只有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的三种译本。玄奘是直译法,虽然翻译得很好,但是据说因为依原文的体裁和段落所译,各种之间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的译本不大合中国人的口味,同时又非常艰涩难解。支谦的文字虽然很好,但是因为他是过于中国化的月支人,所以他翻译的经典带有浓厚的老庄术语在其中,也不能明确表达经文的意义。只有鸠摩罗什翻译的是意译法,他门下的弟子又多,一起执笔完成的,其中弟子僧肇的文字尤其优美,所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维摩诘经》是最为流行的。南怀瑾先生指出,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这本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

自《维摩诘经》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以《肇论》闻名天下的僧肇是鸠摩罗什最出众的弟子,他在出家之前曾以为人抄书为生,期间读了不少经史典籍,虽爱好《老子》、《庄子》,但仍认为未至“尽善”,后偶尔读到旧译《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高僧传》)后来他有幸参与了鸠摩罗什重新翻译《维摩诘经》的工作。在《维摩诘经序》中他说鸠摩罗什“手执梵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矣”,是说鸠摩罗什所译经文可信,言简意赅,蕴有玄远的哲理。对于此经的内容,他介绍说:“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象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渺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认为此经所述的大乘解脱法门非一般人乃至二乘(小乘)修行者可以理解的,也非人间文字语言可以完全表述的,然而又功能无限,日用万千。

《维摩诘经》虽然受到天台宗、三论宗的重视,但比较而言,似乎它对禅宗的影响最大。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从辑录慧能言行的《六祖坛经》、其弟子神会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语录,到禅宗历代著名禅师的语录,都可以发现大量引用《维摩诘经》的事例。特别是此经中的“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直心是菩萨净土” “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直心是道场” “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等语句以及所说空、诸法实相和不二法门等思想,经常被禅师说法或参禅者引用。

南怀瑾先生指出,尽管《维摩诘经》文字流畅优美,但经中种种包容相对意义的语句理解起来还是有较大难度的,用“相即不二”方法表述的语句的“度”是不容易把握准确的。如果片面地理解,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修行及传授弟子,就会有问题。例如维摩诘居士批评舍利弗在林下坐禅,说:“不必为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弟子品》)如果不是从中认识大乘佛教要求不应执着于外在的修行方式而忘掉净心、普度众生的基本宗旨,而是从中得出可完全放弃坐禅,并进而取消各种修行的做法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

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这是佛法中的秘密,《维摩诘经》本身也给了你答案。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我们生长在一个叫娑婆世界的秽土,烦恼似绳索系缚着我们,在生死海中,令不出离,身心不清净。我们总是为欲望所缠绕,为凡事所缠绕,欲罢不能。渐渐迷失了与生俱来的人性,做着各种违背初衷的抉择,抱怨多了,无奈多了,叹息多了,勉强多了,烦恼多了,那颗心也不再宁静了。为此,维摩诘居士带着他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前来度化众生。

有一次,维摩诘来看望佛祖,尊者就问他,你以什么来看待佛祖?他说,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所谓的色,就是形形色色,如佛的色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差别的相貌都是不同的,可是从心幻师所幻出来的能幻的心尚不可得,哪里还可以见到所幻的色?如即是诸法的平等空性,泯色入如就是色如之间的差别。不观色性,色性是非空非有的自性,而维摩诘说法空,身空,色空,世间的一切皆为空,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去相,不此岸不彼岸。这正是维摩诘认为的生命观。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懂得释怀的智慧,潜心修道便也能远离了缠蔽,身心即得了清净。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挣扎了,洒脱的人生便不是书经里的教言。修行未必就要顿顿吃素,剃度未必就要整天念颂阿弥陀佛。很多的人以为,只要剃了光头,只要每天念经,礼佛事,不去想东想西,就算克制了自己的欲望,这样就能成佛,就是超脱。其实,未必。远离嚣尘,心不静,整天还是不忘男女之事,整天还是贪恋生,贪恋浮华,贪恋名誉,那么即使是受了具足戒到涅槃,也无法参透佛性,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家了不去经历在家的一些事情,以为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强行克制了欲望就以为自己得到了超脱了,已经看破红尘了,其实不对,那只是表象。在内心只是逃避不去和这样那样的欲望的东西产生关系,实际上呢,欲望还在内心某个角落不断滋生。而表面上的克制只会挤兑欲念,一旦爆发会更强烈于不压制的。

维摩诘居士过去身是金栗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他化身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即是为了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他常常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以利益众生为己任,致力于弘扬不思议解脱法门,在我们这个众生处妄想境的恶世中广行大乘菩萨道。作为一个居家大士,不论客观的环境如何垢染污秽,世间的妄想如何千变万化,他总是能任运自在,不起分别,不为客尘所染,不为烦恼所碍,正所谓“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

我们这个世界正是所谓大妄想境,人人都在每时每刻大妄想,那么维摩诘居士宣传的不二法门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从一切法的本身究竟真理来讲,不可思议是很有意思的。南怀瑾先生指出,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识来讨论研究。你只能用一个信的方法来修持。或者是信净土念佛法门,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随便解释,所以说是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如果是不能思议,那么这一部经就是因思议所生,岂不自我矛盾?譬如不二法门的本质毕竟是空、真如、实际、实相等等,无论怎么表达,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都必须通过智慧亲证才得以体会,就是自己如实证悟了,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境界即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能思,不可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大凡心里头想的,口里头说的话都是分别心,有分别即是二,而非一了,譬如有美就有丑,有好就有坏,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希望就有失望等等。举凡这个世间,凡是能够感知的一切无不是相对而存在,这即是佛法上说的两边,该经《入不二法门品》中,文殊菩萨认为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的“不二法门”。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彻底的。在问到维摩诘居士什么是不二法门时,大士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当然——不起分别,起分别就非不二法门了。

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着因缘所生成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真空”和“妙有”两个方面的,这是所谓的“实相”,如《法华经》言,但此实相除了诸佛和大菩萨外,我们凡夫俗子很难通达了知。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洞察诸法空相,无生无灭,和诸法因缘假有,都是因有般若之力,所以能够“住妄想境不分别”。诸佛菩萨能够证得诸法性空,但并不像小乘住于空,而是游诸妄想境的幻化世界,度幻化众生,住了知万法都是如镜中花和水中月,却不舍弃一切法,净虽然住妄想境作度生之事,然绝不像凡夫对幻化的世界有所迷恋贪,迷失于妄想境,譬如该经《佛国品》里所说:“不着世界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这种行空不证,涉有不着的善巧方便,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智,就是诸佛菩萨的不起分别,佛法说的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