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跟总理学经济:读懂中国经济未来走向
15770200000015

第15章 金融体制改革(2)

汇率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般是根据对本币和外币的供给需求来决定的。比如说,现在有1000亿的美元想换成人民币,有10000亿的人民币想换成美元,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是10∶1。这就是市场化的决定方式。但是在中国,现在可不是这种决定方式。虽然我国不是汇率操纵国家,但是政府对汇率的干预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人民银行设定一个汇率,然后人民币和外币按照这个价格进行兑换。如果对人民币的需求过于旺盛,那么人民银行就释放人民币;如果对外国货币的需求过于旺盛,那么人民银行就释放外汇储备中的外国货币。总之,始终要保持在人民银行设定的那个比率上。

与汇率管制相配套的就是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简单地说,货币自由兑换是指不经过审批,一种货币就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货币。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下的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下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国人想到外国买点东西,出国旅游,兑换一些外国货币使用,或者一个外国人想到中国买点东西,旅游一下,兑换一些人民币,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个中国人想到外国投资建厂或买股票,兑换外国货币,或者一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投资建厂或买股票,兑换人民币,这是必须经过审批的。

与利率管制一样,汇率管制也会带来多重问题。前文说的问题就是一例。因为我国汇率是由官方干预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的货物比市场价格就要低很多。举个例子,某件衣服是人民币1000元,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实际汇率是5∶1,那么这件衣服在美国的市场价格应该是200美元;但现在官方规定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6∶1,那么这件衣服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就是160美元。因为中国的货物显得便宜,因此美国大量进口中国的货物,中国的企业换来大量的美元。按照规定,企业的美元必须出售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把美元出售给人民银行,最终相当于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来换回美元,中国的基础货币因此大量增加。和讯网曾报道:

中国央行(PBOC)副行长易纲2011年5月3日在清华大学发表讲话时称,外汇储备累积是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易纲表示,中国央行在过去几年里一直能够通过发行央票以及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水平的方式冲销外汇累积产生的大约80%的流动性。

他另外表示,中国央行使用新发行的人民币购买大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汇,这造成货币供应量上升,并加剧了通胀压力。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按照国务院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内人民币资本项目可以自由兑换,这是中国迈向汇率自由化的坚实一步。

放宽市场准入,让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什么行业是目前中国最挣钱的行业?IT?石油?房地产?都不是,正确的答案是银行。

现在很多大的企业都想办银行,2013年8月21日,苏宁传出正在申请设立“苏宁银行”,还只是申请,离批准还有一大截呢,苏宁的股价就上涨了7.86%。为什么实体企业要设立银行呢?为什么实体企业设立银行股价就能走高呢?答案只有一个,中国的银行业利润太高了。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营业成本增加2085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2011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人,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2013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占全球银行业的30%。按中国工商银行这样巨无霸型的银行2013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匡算,其净利润率达到46%!其他商业银行的净利润率都基本在40%以上!做实业的要达到平均40%的净利润率,基本是在做梦。

另外一方面是金融服务还远远不够,据相关资料,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和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仍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4。在金融服务最薄弱的县域以下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高度垄断。伴随着农信社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农信社亦出现服务改善迹象。

为什么银行业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率而又有部分地区金融服务不足呢?因为市场的垄断。按照垄断的一般定义来看,中国的银行是不存在垄断的。以“五大行”为首,近10家股份制银行,数百家城市银行和村镇银行,使这个行业充满了竞争者。如果这些竞争者充分竞争,银行的利润应该被压缩到很低的水平。然而,事实却可能相反,一方面国家制定存贷利差,就如同国家出面建立了一个银行卡塔尔,把数百家银行联合起来弄了一个价格联盟;另外一方面银行受到严格的管制,拿到银行牌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实际上不仅是银行业,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任何一个企业或机构想拿到金融企业牌照,无论是银行牌照、券商牌照,还是保险牌照、信托牌照,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以信托牌照为例,从1999年中国银监会对信托业实行分业管理以来,直到2007年的分类管理,一直就没有新批信托公司,而是从原有的信托公司中进行专项治理,换发新的金融牌照。

打破中国金融行业利润高、服务差的现状,只能靠开放金融市场,一方面放开利率管制,另一方面允许各界社会资金进入金融业,开办金融企业,才能削薄金融行业的利润,从而逼迫企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经济学家许小年先生曾评论道:

利率市场化也是一项改革的措施,金融行业的改革首先要改革准入、金融准入,金融市场的准入现在是受到政府影响非常严重……另外一条,你把市场开放以后展开竞争,但是这个竞争又是不平等竞争。四大,如果把交行算上,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他们的这些优势使其他一般股份制银行很难跟它竞争。市场准入要放开,要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目前,这一想法正在转化为行动。2013年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半个月之后,国务院再次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金融业的导向。民营企业也积极响应,据报道称,包括苏宁云商在内,江苏已有6家大型民营企业向省政府递交材料,申办民营银行。

金融改革的下篇:地方政府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

2013年11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就是下篇,需要整体构思、通盘考虑、上下贯通,把政府改革的整篇文章做好。”如果说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市场准入放宽是中央政府金融体制改革的上篇,那么减少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就是地方政府金融体制改革的下篇。

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的地方政府一直有干预金融机构的冲动,比如建立金融机构,强迫金融机构增加向地方的贷款和融资,等等。2009年,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在《中国金融》上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一问题:“我国的地方政府对金融,特别是银行信贷投放普遍存在行政干预。当然,干预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对金融的行政干预非常厉害、非常直白,有的干预稍微少一些、含蓄一些。”可见地方政府干预之深。

现在,中央政府推进金融市场化,很多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又可以名正言顺地干预金融机构了。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一方面,这违背了中央政府的改革意图,实际上是在与中央政府唱对台戏。在上面提到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央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放给社会,地方不能变相保留。为了使地方政府更有力有效、就近就便进行经济社会管理,中央要把相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放给省一级的,省里要接好管好;放给市县的,省一级要及时下放,不截留,不梗阻,市县一级也要接好管好。”总理已经明确告诫地方政府不要截留中央政府下放给市场、下放给社会的权力。如果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势必受到中央政府的惩罚。

另一方面,干预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不一定有好处。在金融机构赢利的时候,地方政府都觉得金融机构是香饽饽,都希望能通过建立地方金融机构从金融市场上分一杯羹,但这些政府可能忽视了金融机构的巨大风险。冰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政府被金融机构拖垮的例子。冰岛2000年左右放开金融市场,国内的金融机构给出了比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更高的利率到世界各地吸收资金。欧洲各个国家的资金争相涌入冰岛。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存款人同时向冰岛的金融机构要钱,冰岛整个金融体系瞬间崩溃。不仅如此,冰岛金融系统造成的坏账是整个国家GDP的9倍,冰岛政府陷入破产危机。

无论是从官员自身的升迁角度,还是从地方长远发展的角度,地方政府都应该紧跟中央的步伐,做好金融改革的下篇,放弃干预金融机构的陈旧思维,走上新的道路。如果地方政府真想在金融体制改革中获益,那么维持金融秩序、推动地方金融生态的发展或许是更好的出路。货币希望获得高回报,所以会向利润高的地方跑;货币也想获得低风险,所以会向安全的地方跑。眼下,中国普遍存在地方债务不清、地方预算不透明、企业信誉差等问题,哪个地方政府能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生态环境,哪个地方政府才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