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一步要推进的金融体制改革,关键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而且要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特别是要放宽市场准入,让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使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得以培育。
——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答记者问
金融体制改革是历届政府都绕不过去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中国的金融体制存在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体制会存在问题?因为中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市场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市场化。这就是李克强总理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和主要脉络。中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市场化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利率、汇率的管制,外汇兑换的管制,市场机构的管制等等,无处不是“政府的手”。李克强总理正是从这些方面入手,改革金融体制。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金融产业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引擎和助推作用。
李克强总理的逻辑:市场化
为什么我国金融体制需要改革?因为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问题,甚至是举不胜举的问题。
问题一:地方债务,悬在银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2010年审计署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融资平台所承担的债务中有95%属于银行贷款,目前巨额债务不但对地方财政形成沉重压力,对于中国银行业也构成巨大风险。债务巨大、还债能力不明朗、还债时间集中,一旦出现大规模坏账情况,中国经济将会受到巨大冲击。
问题二:巨额外汇储备,国内货币超发的推手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3万亿美元。在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最终都是由央行掌管,每收进来1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就要发行6元多人民币。巨额外汇储备是我国货币超发的推手之一,也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问题三:银行天量利润,吸走了实体经济的血液。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总和约为6192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一半。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行”业绩仍然遥遥领先,中国工商银行上半年以1383.47亿元的净利润拔得头筹,中国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净利润为1197.11亿元。这还是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呢。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因为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与西方国家自发形成的金融体制不同,我国的金融体制完全是政府一手打造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习苏联建立了完整的计划经济体系,投资、生产、销售和消费都由政府决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商业银行并入人民银行不再独立存在。人民银行则长期在财政部管辖下做一个简单的“出纳”,1978年才和财政部分开办公。现在的所有金融机构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政府。“四大行”是20世纪80年代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的;多数民营银行是一些强势的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银行是在原来的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的,背后是当地的政府;券商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地方政府或人民银行按照“配额”建立的。与机构的“政府化”相对应的就是价格的“政府化”。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指标就是利率和汇率,前者是资金的价格,后者是人民币和外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在中国,这两者长期以来都由政府决定。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设定上下限,对外汇设立挂牌价格。
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曾用一个专业名词来形容这种状态——金融压制:金融发展的落后,使很多发展中国家不相信市场可以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因此采用行政配给的方法,而行政配给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更加落后,而落后的经济又使得政府再次加强行政控制。从此,经济和金融陷入相互压制的恶性循环。冲破这一循环的方法就是“金融深化”,即对金融活动去监管化,让市场决定金融资源的配置,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发展,发展的经济又再次促进金融的市场化。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最好办法。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前所未有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将把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推向全新的格局和境界。
这就是李克强总理的逻辑基础。
利率市场化,攻破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什么是利率?利率是社会资金的价格。
一个社会里,总有一部分人不会把自己当年赚的钱都花掉,有一部分余钱会放在手头;也总有一部分人或是由于消费或是由于生产,想找钱。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之间就存在资金融入融出的交易需求。资金当然不能免费地融入融出,第一种人放弃消费把钱融出给第二种人,总该得到一点报酬吧;第二种人想要从第一种人手里融入资金肯定要给出一些补偿吧。这种报酬和补偿就是利率。
那么,利率应该怎么定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由供求双方决定。当留有余钱想往外借出的人多了,渴望得到资金的人少了,那么利率就应该下降;当留有余钱想往外借钱的人少了,渴望得到资金的人多了,那么利率就应该上涨。这就是市场经济。
然而,现在的中国可不是这样。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利率是受到管制的。通常人民银行会公布一个存贷款利率上下限。例如,人民银行公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也就是说银行给居民的存款利率不能低于3.25%,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利率不能高于6.31%。这就是利率管制。虽然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利率也会考虑到市场因素,但是总不及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变化敏锐。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人民银行制定的存贷款利率总是低于市场形成的利率。比如,这两年,纯粹的市场化利率——民间借贷的利率甚至能达到20%。可以说,利率是中国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
这样非市场化的利率有什么问题呢?没有反映市场供求的利率会造成供求的失调。过低的存款利率使居民没有积极性去存款。谁都想把钱以更高的利率融出去,正规的存款不能给高利率那就找不正规的“存钱”渠道吧。所以现在非法的民间融资才会如此火暴。同样,过低的贷款利率使得谁都想借钱。为什么现在无论是地方政府、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很强的贷款冲动呢?因为价格便宜啊,不借是傻瓜。最终的结果是供求不平衡,过多的资金需求追逐过少的资金供给。于是谁与银行关系好,谁与上级官员的关系好,谁就能得到贷款,而不是谁给出的利率高谁能得到贷款。于是,行贿、受贿、黑市等等横行无忌。
2013年7月24日的《证券时报》曾将这一潜规则背后的机理剖析得淋漓尽致:
政府设置了贷款利率上限,银行就会以低利率把资金贷给工商企业,而工商企业就可以得到低成本资金了?不会。真实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人为能够改变的是名义利率,改变不了的是实际利率。如果贷款利率上限低于市场均衡价,那么你就得给银行高管回扣好处才能贷到款。你放心,不可能资金的市场价格是1分,而因为政府设定了贷款利率上限,银行就会9厘9贷给你。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贷款,但是从民间贷并不难。君不见,手机经常收到民间机构贷款的信息:当天放款,甚至不要抵押。这是贷款难吗?所以中小企业贷款难其实是个伪问题。难是因为出价不够高,是贷低成本的银行资金难。那么民间融资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很大一部分还是银行资金。资金流到了能从银行低成本融到资金的人那里,然后这些人再拿这些钱做民间融资。这正是发生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事情。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至此,中国利率市场化开始走上正式的轨道。
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理顺内外关系
什么是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和另一种货币的比值。具体到中国语境下,汇率就是人民币和外国货币进行交易的比价。举个例子,你现在想到美国去旅游,需要一些美元吧?于是你到某家银行里拿1000元人民币换了163.4美元,这1000∶163.4就是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