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5630900000049

第49章 针灸、推拿及其他疗法(8)

3.运用方法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见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留罐法即拔罐后,留置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2)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拔罐时可选口径较大的玻璃火罐,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剂,将罐吸上后,医者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作往返推动,至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将罐起下。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

(3)闪罐法。闪罐法即将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尤适用于不宜留罐者,如小儿。

(4)留针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简称针罐,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即在针刺得气后留针时,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留置5~10分钟,然后起罐出针。留针拔罐法多用于痹证等。

(5)刺血拔罐法。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效果。一般刺血后留罐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扭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4.起罐方法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损伤皮肤。

5.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或有所移动,及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罐容易脱落,均不适用。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

(3)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三)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用拔罐法。

二、刮痧

痧,指痧气,或称痧胀。刮痧是指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刮痧板等物品,蘸上刮痧油,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按一定顺序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顺畅。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在我国深受群众欢迎。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清代,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从痧的病源、表现、流行、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为又一部刮痧专著。此两书,使刮痧成为一门专科技术。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10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刮痧疗法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如在刮痧工具上,用精制的水牛角刮板取代了过去的铜钱、瓷片等,并将刮痧与中医理论进一步相结合,扩大了其适应范围,不仅治疗发热、体表疼痛等病证,还对一些内脏疾患通过内病外治的原理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刮痧原理

刮痧刺激的部位多为经络结聚之处,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从而起到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之功效。刮痧也可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防御功能。

(二)常用方法

1.常用刮痧油特制刮痧油,或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清水等。取其润滑作用,以减轻疼痛和避免局部皮肤的破损。刮痧油用量的多少与刮痧部位的大小和多少有关。

2.用物及设备治疗盘(内备:刮痧板或汤匙、治疗碗、刮痧油5~50mL、75%酒精棉球、淡盐水适量、卫生纸、量筒)、屏风等。

3.操作程序

(1)准备。①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②用物准备:按需准备用物,携至床旁,放于方便取用处。③环境准备: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④核对病人,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方法,取得病人的合作。

(2)刮痧。①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治疗部位,并用75%酒精棉球消毒局部。②将适量刮痧油,倒入治疗碗中。③用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汤匙等,蘸上刮痧油或麻油等介质,在需要刮痧的部位,边蘸边单向反复地刮。④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每条长约9cm。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肘窝或腘窝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部位刮痧。⑤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瘀斑为止。⑥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⑦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去病人皮肤上的油渍。⑧整理床铺,清理用物。

4.注意事项

(1)刮痧的禁忌。①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性者。有皮肤病或传染病者。②孕妇腹、腰、骶部;有感染、溃疡、瘢痕等局部皮肤处;有肿瘤的部位。③心脏病人、水肿病人、小儿及年老体弱者。④有出血倾向者。

(2)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内向外,顺肌肉纹理朝一个方向缓缓刮动,不能来回乱刮。

(3)刮痧次数。一般是刮完后3~5天,待痧退后可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4)手法要均匀一致,防止刮破皮肤。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5)刮痧后因毛孔开张,病人应注意避风。还可喝一杯温热水,以助发汗,促进新陈代谢。

(6)冬天很少应用刮痧。

(三)适应范围

在夏秋之交,人常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因接触疫气与浊秽之邪,阻塞于体内,出现腹痛、闷乱等病症。这些使人致病的疫气、浊秽之邪及风寒暑湿之气,统称为痧气,简称痧。由于痧气壅胀胃肠,蕴阻经络,故又称“痧胀”。痧气侵袭人体,引起不同部位的病变反应。若痧毒入侵皮肤,则皮肤隐现红点,称为“红痧”;若痧毒侵入人体深部组织,则病症明显加重,可见发冷、发热,头或胸、腹部胀痛,也可伴有喉痛,上吐下泻,指甲青黑,手足麻木,严重者神昏谵语。

刮痧适用于因痧引起的中暑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食欲不振、头痛。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等,也可使用刮痧,如颈肩痛、背腰痛等。还用于防病保健、亚健康状态、疲劳、失眠及轻度脏腑功能失调。对于严重的脏腑功能失调、骨关节明显变形等病症刮痧起辅助治疗作用。

三、熏蒸

熏蒸是将一定配方的药物加水煎煮后(或用清水),加热使其成为雾化蒸气,直接熏蒸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中药熏蒸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西晋张苗首创,用于治疗伤寒无汗证。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药熏蒸疗法有了较大发展,在局部熏蒸治疗器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自动调温的全身熏蒸治疗仪。

(一)熏蒸原理

在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下,可使熏蒸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及淋巴液的循环得以改善,提高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熏蒸还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同时缓解皮肤、肌肉、肌腱及韧带的紧张或强直,产生镇痛的作用,促使关节及肢体活动灵活,功能早期恢复。熏蒸还能促进皮肤和患处对药物的吸收,产生所用药物的作用。

用清水熏蒸可使皮肤毛孔开张,排除代谢产物、毒素等,清洁皮肤。

(二)常用方法

1.熏蒸液的选择

(1)中药熏蒸液。根据病情按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中药处方,将中药装入纱布药袋中煎两次,然后将药汁混合后取1000~2000mL,加热至有蒸汽上冲。

常用中药处方: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桃仁9g,红花6g。

功用:养血活血。用于血虚血瘀之证,如黄褐斑、荨麻疹、月经不调、痛经、软组织损

伤、四肢骨折愈合期。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6g,当归6g,甘草6g,皂角刺6g,穿山甲6g。

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25g,陈皮9g。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疡肿毒初起,如化脓性炎症、脓疱疮、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疖肿、深部脓肿。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6g,秦艽6g,茯苓6g,桂心6g,防风

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用于痹证日久,正气不足者,如腰膝冷痛、关节屈伸

不利、麻木不仁,腰肌劳损、慢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

消风散《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6g,防风6g,牛蒡子6g,蝉蜕6g,苍术6g,苦参6g,石膏6g,知母6g,当归6g,胡麻仁6g,生地6g,木通3g,甘草3g。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用于皮肤瘙痒,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等。

(2)其他熏蒸液。常用清水。

2.用物及设备熏蒸治疗仪或已消毒的熏蒸盆(碗),治疗盘内备:量杯、70℃热水适量、熏蒸液(按医嘱配制,液量为1000~2000mL,温度以有蒸汽上冲为度),屏风等。

3.操作程序

(1)准备。①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②用物准备:按需准备用物,携至床旁,放于方便取用处。③环境准备: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④核对病人,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方法,取得病人的合作。⑤作会阴部熏蒸的病人,在熏蒸前排空大、小便。

(2)熏蒸。①将1000~2000mL 药水,倒入治疗仪的熏蒸药缸内。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治疗部位。③打开熏蒸治疗仪的开关,待蒸发器出现雾化蒸汽。④将患处置于蒸汽中,熏蒸10~20分钟。⑤用干而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局部皮肤。⑥清理用物。

(3)注意事项。①妇女月经期及孕妇忌用会阴部熏蒸。②熏蒸蒸气不可过热,以避免烫伤,尤其是对感觉迟钝的老人。③熏蒸时患者如有不适,如出现脉搏加快、头晕、心悸等不适时,应立即停止熏蒸。

(三)适应范围

药物熏蒸取其“邪在表者,渍形以为汗”。熏蒸因其所用药物的不同,有开泄腠理、通调气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疏风止痒等功效。

本法常用于四肢部、面部、会阴部。可治疗风湿痹痛、软组织损伤、皮疹、皮肤瘙痒、面部皮肤色斑、痈肿初起、痔疮、肛裂、或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清水熏蒸可清洁皮肤,常用于面部。

四、坐浴

坐浴是将一定配方的药物,加水煎煮后,将外阴浸浴入药液中,通过药物和热力的直接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坐浴原理

坐浴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杀虫止痒的作用。可清洁外阴,洗去外阴周围皮肤脱落细胞、灰尘、汗渍和各种有害微生物(如化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还能使局部温度增高,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促进局部病变组织的修复。

(二)常用方法

1.坐浴液的选择

(1)中药坐浴液。根据病情按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中药处方,将中药装入纱布药袋中煎两次,然后将药汁混合后取1000~2000mL,冷至35~41℃备用。

常用中药处方: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山栀子仁9g,大黄9g,木通9g,甘草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用于下焦湿热之证,如尿道炎、膀胱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疮痈、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痔疮。

(2)其他坐浴液。常用坐浴液有高锰酸钾(1∶1000)、洁尔阴、肤阴泰、皮肤康、洗必泰等(具体需要依据具体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