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5630900000048

第48章 针灸、推拿及其他疗法(7)

2.俯卧位

(1)颈肩部推拿。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或头前。

①拿揉颈项部。用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从枕骨下拿住颈项部肌肉,拿揉1~2分钟。

②拿揉肩部。用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肩部肌肉,由内向外拿揉2分钟。

③按压肩井、天宗穴:用双手拇指按压肩井、天宗穴各1分钟。

④击肩部:双手小鱼际交替击打肩部1~2分钟,力量不宜过大。

(2)背腰部推拿。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

①推背腰部:用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掌根直推脊柱两侧3~5遍。

②按揉背腰部:双手掌根同时按揉脊柱两侧3~5遍,亦可叠掌按揉。

③按揉肾俞穴:双手拇指指腹放于肾俞穴上,余四指扶住腰部,拇指按揉肾俞穴1~2分钟。

④拍击背腰部:双手呈虚掌,交替拍打背腰部2~3遍。

(3)下肢后侧部推拿。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其一侧。

①直推下肢后侧部:以双手掌直推臀部及下肢后侧3~5次,也可叠掌推。

②拿揉下肢后侧部:用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臀部和下肢后侧部肌肉,从上到下拿揉3~5次。

③按揉环跳、委中、昆仑穴:拇指按揉环跳、委中、昆仑穴各30秒,环跳可用肘揉。

④搓推、叩击脚心:用单手鱼际在足心来回搓推2分钟,以足心有温热感为度。然后,用空拳叩击足底3~5遍。

⑤拔伸趾关节:一手握住踝关节,一手拇指、食指分别捏住各足趾,向外拔伸,多能听到“咔啦”声。

⑥叩击下肢部后侧部:双手呈空拳,有节奏地叩击臀部及下肢后侧部2分钟。

(三)常用自我按摩手法

运用自己的双手,对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推拿操作,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减轻某些疾病症状为目的的一种推拿方式,称自我保健推拿。自我保健推拿,常结合功法、导引锻炼,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养生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尊生类缉》云:“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千金要方·养性》亦云:“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节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往,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亦在斯也矣。”

古人创立了许多自我保健推拿方法,如《千金方》中的“老子按摩法”、民间流传的“五禽戏”等。目前,保健养生学家们在继承了传统的自我保健推拿的基础上,有结合现代养生之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我保健推拿方法。

1.固肾益精法固肾益精法能加强和补益肾脏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肾系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腰部酸痛等可以选用。

(1)按揉腰眼。站立位。两手握拳,用两拇指的掌指关节,紧按腰眼,作旋转用力按揉,顺、逆方向各揉30次,以酸胀为宜。

(2)按揉肾俞。站立位。两手握拳,用两食指的掌指关节,紧按肾俞穴,作旋转用力按揉,顺、逆方向各揉30次,以酸胀为宜。

(3)擦肾俞。坐位,身体微前倾。两手掌根紧贴腰部,双手同时用力,做快速的往返摩擦,以透热为度。

(4)摩丹田。仰卧位。左或右手掌置于腹部,以丹田为轴心,顺、逆方向各摩30次,然后随呼吸向内向下按压丹田穴1分钟。

(5)搓擦涌泉。盘膝而坐,双手掌搓热后,从三阴交过踝关节至跗趾跟外一线,往返摩擦至透热。然后左右手分别搓擦涌泉穴至发热止。

(6)活动腰部。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腰部的俯仰活动各30次。再做腰部的旋转运动,顺、逆时针方向各30次。

2.宁心安神法宁心安神法对心系各种病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失眠、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头痛等症状均可选用。

(1)抹额。坐位。用两手食指屈成弓状,第二指节的桡侧面,紧贴印堂,由眉间向前额两侧抹30次。

(2)抹颞。坐位。用两手拇指螺纹面,紧按两侧鬓发处,由前向后往返用力抹30次,酸胀为宜。

(3)按揉风池。坐位。两手抱头,两拇指分别置于脑后风池穴,稍用力作向内向上按揉,各3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4)振耳。坐位。两手掌心紧按两耳,然后作快速有节律地鼓动,约30次。

(5)揉百会。坐位。闭目静息,用单手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头顶百会穴1分钟,以出现酸胀感为度。

(6)搓手浴面。坐位。将两手搓热,然后掌心紧贴前额,用力向下擦至下颌,连续10次。

(7)按揉内关。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拇指按压在左手内关穴上,余四指在腕背辅助,拇指稍用力按揉内关穴1分钟。再换手操作右侧。

(8)按揉神门。坐位或仰卧位。用右手握住左手腕背,中指置于左侧神门穴处,以中指端稍用力按揉神门穴1分钟。然后换手操作右侧。

(9)头顶热敷。失眠者可以选用。

3.宽胸理气法宽胸理气法对肺系各种病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对胸痛岔气、胸闷、气机不畅、咳嗽、气喘等症均可选择应用。

(1)推擦膻中。坐位或仰卧位。双手掌相叠,置于膻中穴上,上下往返推擦2分钟,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

(2)按揉胸部。坐位或仰卧位。用一手中指螺纹面,沿锁骨下、肋骨间隙,由内向外、由上而下,适当用力按揉,酸胀为宜。

(3)揉中府。坐位。两手臂交叉抱于胸前,以两手中指端置于两侧中府穴上,稍用力顺、逆时针方向各30次。

(4)拿胸肌。坐位。二手拇指紧贴胸前,食、中两指紧贴腋下相对用力捉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慢慢由里向外松之,约10次。

(5)理三焦。两手四指交叉,横置于膻中穴上,两掌根按置于两乳内侧,自上而下稍用力平推至腹部天枢穴。操作30次。

(6)拍胸。坐位或仰卧位。以一手虚掌,五指张开,用掌拍击胸部(在拍击时切勿屏气),约10次。

4.健脾益胃法健脾益胃法对脾胃系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对于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大便秘结、腹痛、腹泻等症均可选用。

(1)揉中脘。仰卧位。一手大鱼际紧贴中脘穴,用力要柔和,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约25分钟。

(2)摩脘腹。仰卧位。用左手或右手掌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顺、逆时针方向各摩脘腹部2~5分钟。

(3)按揉天枢。仰卧位。用双手食、中指同时按揉天枢穴,顺、逆时针方向各1分钟。

(4)擦少腹。仰卧位。以两手小鱼际紧贴肚旁(天枢穴上下),作上下往返擦动,发热为止。环形揉动,如此操作2分钟。

(5)擦胁。坐位。以两手大鱼际紧贴两侧胁部,作前后往返擦动,快速有劲,擦热为止。

(6)按揉足三里。坐位。用双手拇指或食、中指置于足三里穴上,稍用力按揉,以酸胀为度。

5.解除疲劳法由于工作时间过长或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使得某些肌肉疲劳,乳酸堆积,产生肌肉酸痛。消除疲劳法可增强心脏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液的回流,较快地排除体内积聚的有害物质,促进各组织器官的良性调节,进一步使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张力和弹性迅速恢复,从而消除疲劳,改善机体功能,使机体处于良好状态。

(1)揉按风池。坐位。两手掌分置于后枕部两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风池穴上,稍用力作向内向上按揉,各按揉30次。酸胀为宜。

(2)按压肩井。坐位或站立位。以一手搭在对侧肩上,用中指螺纹面,持续用力按揉肩井穴,同时活动肩关节,左右各2分钟。酸胀为宜。

(3)叩击头部。坐位。双手十指分开微屈,腕关节放松,用双手指端连续不断地叩击头部30次,用力不要太大。

(4)捶打腰背。坐位或站立位。双手握拳,反手至背后,用拳眼捶击腰背部,往返30次。

(5)拿揉小腿。坐位。两下肢屈曲,用双手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拿腓肠肌2分钟。并用拇指与中指相对用力拿揉委中、承山穴各半分钟。

(6)揉捏跟腱。坐位。将左下肢屈曲置于右大腿上,用右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揉捏小腿跟腱1分钟。右侧操作方法相同。

(7)伸展胸腰。站立位。双手十指交叉,翻掌向上撑至头顶;然后深吸气,同时身体随之后仰至最大限度;呼气,同时双手分开外展,缓缓放下。重复操作10次。

6.振奋精神法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及睡眠不足等均可导致精神疲惫,表现为头痛、头昏脑涨、注意力不能集中、全身酸软等。振奋精神法可使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全身感到轻松愉快。

(1)按揉风池。坐位。两手掌分别置于后枕部两侧,拇指分别按于两侧风池穴上,用力按揉1分钟。酸胀为宜。

(2)揉太阳。坐位。用两手中指指端置于太阳穴处,稍用力做顺、逆时针方向的按揉各1分钟。然后再用力向上向后推挤太阳穴,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3)分推前额。坐位。拇指按于太阳穴上,两食指屈曲,以食指桡侧缘置于前额正中,由内向外沿眉弓上方分推至眉梢处止,操作30次。

(4)疏理头皮。坐位。双手十指微屈置于头前额,用十指指腹稍用力向上疏理头皮,经头顶至后枕部,操作10遍。

(5)拍击头顶。人正坐,牙齿咬紧,双眼前视,用单掌掌根在头顶百会穴处有节律的拍击,约10次。

(6)活动腰部。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做腰部的俯仰活动各30次。再做腰部的旋转运动,顺、逆时针方向各30次。

(7)拍打肢体。站立位。按顺序以虚掌左右交替拍击肩、上肢到手;双掌拍击腰臀部;

双掌根拍击下肢,均20次。

拔罐、刮痧、熏蒸、坐浴、灌肠、中药外敷

一、拔罐

拔罐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它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最初主要为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风湿病等内科病证。现在,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治疗疾病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因此,拔罐法也是针灸方法之一。

罐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气罐等。

(一)拔罐原理

1.负压效应在罐内负压的作用下,拔罐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发生局部溶血现象。此局部的溶血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慢性刺激机体的自我调整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其次,在负压的作用下,皮肤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而产生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2.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火罐、水罐最为明显。拔罐局部的温热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淋巴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加速体内的代谢产物排除,起到了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等作用。

3.调节作用由于罐内产生的负压,使罐缘紧附于皮肤表面,而牵拉了局部的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得到调节,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二)常用方法

1.拔罐前的准备

(1)用物准备。按需准备用物,携至床旁,放于方便取用处。

(2)安排体位。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治疗部位,并按治疗需要消毒局部。

2.拔罐方法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

(1)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操作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滴酒法等。闪火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①闪火法: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中段绕一圈抽出(亦可将火往罐底一闪撤出),迅速将罐叩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最为常用。但注意勿烧热罐口,以免烫伤皮肤。②贴棉法: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花一小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以火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注意棉花不可太大、太厚,蘸酒精不可太多。此法易于掌握,适宜初学者。③投火法:将易燃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片烧完,即将罐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附。此法民间多用。④滴酒法:在罐内滴入95%酒精1~3滴,轻晃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点火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法须注意滴入酒精要适量,如过少不易燃着,过多则会灼伤皮肤。

(2)水罐法。水罐法是利用沸水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一般是先用5~8枚竹罐放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5分钟后,用镊子夹住罐口,倒出水液,乘热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上。煮罐时可根据病情需要放入适量的祛风通络的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艾叶、川椒等,即称药罐,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症。

(3)抽气罐法。是将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等从罐内抽出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