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5630900000020

第20章 中医药养生方法(6)

2.哭的作用

哭通常被认为是情感脆弱、意志不坚强的表现。其实哭同样对人体健康有益处。哭通常伴随着眼泪,眼泪分为保护性眼泪、反射性眼泪、情绪性眼泪。情绪性眼泪是心理反应最常见的眼泪。

哭泣可以将因悲伤而产生的皮质激素和催乳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同时,将聚积的能量宣泄出体外,达到平衡的目的,称之为排毒(排毒不仅仅是通过粪便才能进行,凡是能够将体内垃圾带出体外的途径都可以利用,如出汗、呕吐、喷嚏、射精、矢气、流涕、咳痰、行经、脚气等等)。遇到悲伤的事,能哭泣流泪的人与独自生闷气、把悲伤埋在心里的人相比,得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的几率低得多。所以,在悲伤的时候,不妨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哭泣之后,对健康反而有好处。

(四)不良情绪的危害

所谓不良情绪包含有两种情形:一是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为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不良情绪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有害的。关键在负面情绪的暴发力度和持续时间。

1.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人的情绪虽然主要受皮层下中枢支配,但是当这一部分活动过强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等将受到抑制,使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过度强烈的恐惧、悲伤、喜乐、大怒均能对人的智力、心理及生理造成极大的紊乱及损伤,因之心智失常或抱病甚至卒死者十分多见。

2.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另一种不利的情形是情绪的持久性反应。当人在焦虑、忧愁、悲伤、惊恐、愤怒、痛苦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是正常现象,当情绪反应终了时,生理方面又将恢复平静。通常此类变化为时短暂,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但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学机制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躯体疾病。

三、中医的情绪观

(一)正常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正常情志以五脏生理功能为基础,七情的发生分别与五脏密切相关,是五脏气机变化的外在表现。从这个角度称之为“五神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说明了怒、喜、思、忧、恐五种情绪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的一部分,其发生分别以相应的五脏为物质基础,换言之,正常的情绪是五脏功能正常的反映。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在正常情绪的发生上应无障碍,而不健康的五脏则可能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

(二)异常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1.情志是中医学病因学说中重要的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指出“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口问》也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后世据此创立“三因学说”,其中的内因便是七情致病,把情志致病与外来邪气并列为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内经》中还论述了七情致病的特点,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并且重视到七情致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2.异常情绪与脏腑气机运行失常互为因果情志的发生是以五脏的功能为生理基础,情绪的变化与五脏的气机变化密切相关。如怒可导致气机运行上升、喜可导致气机运行涣散、悲可导致气机运行消耗、思可导致气机运行停滞、恐可导致气机运行下行等等。

(1)人体气机的持续、剧烈变化会导致情绪的发生,情绪的发生是人体气机变化的外在表现。

一个气血旺盛、气机调畅之人相对能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情,而一个久病气虚之人则易发生悲忧的情绪;肝气郁结之人易发生抑郁;肝气横逆之人易发生恼怒;心胆气虚之人易发生惊恐等。从生理的角度看,如果不去除导致这些情绪发生的生理因素,情绪就不易得到调整。值得一提的是,五脏之气的亏虚与脏气失衡最易导致异常情绪的发生。换言之就是说,五脏气虚易唤起人情绪的发生。相同的刺激,在身体正气充足、精力旺盛时可能不会导致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发生。而在气虚和脏腑亏虚时则会对人产生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病人尤其是久病之人多愁善悲,而健康的人多乐观向上。

由于情绪引起的气机变化与五脏功能变化的相关性,不同的脏器可能引起不同种类的情绪,所以在临床认识以情绪为主症或与情绪相关的疾病时,多从脏腑气机与情志的相关性辨证,从调整脏腑的气血阴阳功能状态来论治。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记载的“脏燥证”,就是取补益心气之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心气虚善悲欲哭的例子。

(2)不良的情绪不能及时消除,势必对人体脏器的气机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即便是身体健康之人,遭遇不良的情绪不能及时消除而长期持续存在,势必对人体脏器的气机运行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损伤五脏的功能。《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炯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直接阐明七情的发生均可影响脏腑气机运行,而不同的情志变化造成气的运行状态的改变不尽相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3.合理利用七情由于七情为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是无法人为抛弃的本能之一。所以中医养生保健要正确认识七情、对待七情、合理利用七情。七情作为人的生理功能本无所谓利与弊。所谓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利与弊,关键是情绪的发生能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程度。中国文化中,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就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就是要合乎度,有所节制,要保持身心的健康,就要力行中和之道。合理运用七情,则不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对人体起到良性的调节作用,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反之,七情过度,如“喜怒不节”、“大喜”、“暴怒”、“大惊恐”、“悲忧多恚”,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

(1)七情之利。既然人的情志活动和生理功能互为影响,那么,适度利用七情可以调节脏气的运行。如适度的发怒能够调节肝的疏泄、调达功能;但不能无节制发怒,否则可能导致肝气横逆。其他运用七情调节五脏的功能以此类推。养生家有主动运用情志配合呼吸导引锻炼五脏气的功法,其理论基础概源于中医对情志的认识。通过主动运用情志,因势利导,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如过度的怒本为致病之因,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怒又可以宣泄气机,使郁结之气得到宣发而缓解。人们在面临实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之事时,感受委屈、不满甚至忿恨,若隐忍在心,则怒带动气机向上,可导致心胸憋闷,胁肋胀痛,甚至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克除怒气,一味控制,不利于身体的健康。若是用适当的方法把怒气宣泄出来,反而感到身体舒畅,则身体不适的症状也会得到缓解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怒不仅不是致病之因,反而成为调心、调身的有效手段。又如,当遇亲友亡故,人每每产生悲伤欲绝之情,这时尽情的号啕大哭一场,让心情得以舒缓,往往比强忍对身体有利。这时悲伤也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手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恼怒和悲伤毕竟是一种不良情绪,不宜过度,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七情之弊。七情的变化是在“心神”的主持下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答反应,是机体随精神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一种生理适应性活动。情志变化导致疾病时,往往是由于情绪发生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形式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造成气血运行的紊乱而发病。如暴怒、狂喜、大惊、卒恐都是突发性强烈的情绪变化超过了人体生理的应激能力,导致突发疾病;而久悲、过忧、久思、长期郁怒等情绪虽程度不甚,但却是持续性存在,亦容易使人气机不调,积久成疾。

(三)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和脏腑功能的影响

由于各种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影响的性质不尽相同,所以七情致病各有特点,往往导致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生,影响不同的脏气。当然,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志,同时或交互、反复作用于人体而发病的,如喜怒无常,悲喜交集、忧恐夹杂等,在临床上引起的病症更为多见和复杂。

1.怒

(1)怒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说明怒这种情绪与肝脏相关,肝脏的功能是疏畅条达,其脏气总的运行方向为向上。适当的愤怒还可以疏缓郁闷之气,释放压力。

(2)怒对脏腑功能的影响。①怒伤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就是说过怒使气上逆郁于胁肋部导致损伤肝脏。因为肝脏的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脏,即体阴而用阳,生理上藏血应呈阴柔之性。如果肝火过旺,加之恼怒,肝火迫血妄行,则会导致气血逆乱于上,发生头部、胁肋胀痛、喘急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即是怒伤肝阴。若郁怒之情损伤了肝气,导致肝气不能助饮食消化,出现呕吐、胀满、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发生,则是怒伤了肝阳。因此,怒伤肝时,伤阴伤阳的情况均可发生。②怒伤脾胃:由于肝木能疏脾土,所以肝气过亢则木旺乘土,可致因肝气抑郁,不能条达,疏泄脾土,这也是解释生气何以导致厌食、胃脘胀满等症,重者呕血及飧泄的发生原因,即是肝气过亢,持强凌弱,损及脾胃。③怒伤肾:《灵枢·本神》指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背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夏季”。盖由于怒损及肝血,而“肝肾同源”,精血互换,肝血与肾水互相滋养,肝脏阴血亏虚可损及肾藏阴精,从而导致怒伤肾。除此之外,如过怒气血上冲清窍,会导致神明不能主宰,所以暴怒时往往不能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灵枢·本神》“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即是此意。

2.喜

(1)喜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景岳全书》中说的“喜因欲遂而发,若乎无伤”,是说喜这种情绪因欲望得到满足而发生。《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从此可以看出,喜乐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有利的正面情绪,通常情况下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喜乐与心相关,心主血脉,主神志,喜乐这种情绪能使气机中和,情志畅达,荣卫之气流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中医养生学提倡保持心情的愉悦。

然而,过喜会使气过度疏缓从而损伤正气。如大笑时往往需弯腰,称“捧腹大笑”,或称“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是耗费中气的结果,这时若猛然挺身会致喘不上气,甚至会憋气,此因大笑或持续太久耗伤正气的结果。过度喜乐还可致气血精神外驰,使心神涣散不能收持,“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灵枢·本神》),过度喜乐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或嬉笑不休、痴笑、狂癫等神志病,“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即是对过度喜乐造成神志病的描述。

(2)喜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喜对脏腑功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心肺的影响。《灵枢·本神》中有“喜伤心”和“暴喜伤阳”之说,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即是说喜会使心气涣散,神志不收,而且“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景岳全书》解释说:“盖心藏神,肺藏气,二阳脏也。故暴喜过甚则伤阳,而神气因以耗散,或纵喜无节,则淫荡流亡,以致精神疲竭,不可救药;或偶尔得志,则气盈载满,每多骄恣傲慢,自取败亡,而莫知其然者多矣。然则喜为人所忽,而犹有不可忽者如此。”强调人们容易忽略喜对人的影响,暴喜易损伤心气和肺气,损伤心气则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