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5630900000019

第19章 中医药养生方法(5)

(二)饮食习惯

1.细嚼慢咽,进食时不做其他活动进食食物也是一种运动,咀嚼时大量分泌唾液,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将其作为习惯性动作,不太在意“吃”、“喝”这个动作的本身意义,并在做此动作的同时附加其他活动内容而分散了注意力,如看书、看报等,降低了其动作本身的质量。

2.饭后百步走

饭后适当的步行可以帮助因单位时间内进食堆积所造成的壅滞,有助于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有利克服胃脘部膨胀和小肚腩的产生,对体形的保持相当有利,故应提倡饭后散步。但散步的时间和距离是因人而异的,以心情舒畅,形体舒展为宜。

3.冷热适度,合理烹调加工《灵枢·师传》指出“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金匮要略》也指出“服食节其冷热……不遗形体有衰”,饮食的冷热偏嗜同样可以引起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良的烹调方式也会引起疾病产生,比如煎、炸、腌、腊、熏的方式。

4.科学饮水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水在人的体重中胎儿占90%,婴儿占80%,成人占60%~70%,老年人占60%。水是青春和活力的体现,水可以保持细胞的形态,提高代谢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排出体内废物,帮助酸碱平衡,保持皮肤的润泽与弹性和调节体温。机体缺水达到体重15%~20%,会导致生理机能下降或死亡。人体每天大约需2500mL 水,其中饮用水1200mL 左右,食物内水液1000mL 左右,机体代谢燃烧水300mL 左右;每天机体排泄水2600mL 左右,其中呼吸耗费400mL 左右,粪便排泄100mL 左右,尿液排泄1500mL 左右,潜性蒸发400mL 左右,汗液排泄200mL 左右,为保持收支平衡应注意饮水。此外还应考虑科学的饮水,人体每天大约2500mL 水液代谢量需缓慢多次少量补充到体内,而不宜一次大量快速地饮水。

(1)养成早晨空腹饮水的习惯。早上空腹饮冷白开、矿泉水或净化水等300~600mL 左右。作用在于:一是利用空腹时水液的重力下垂作用起到清肠洗胃排泄胃肠道及泌尿系的垃圾──“排毒”,可达到清洗肠胃,促进胃肠活动,增强消化功能的目的;二是因夜间休息机体代谢减慢而可能出现的血液黏稠度增加,晨起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防止垃圾在血液中的沉积,预防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的发生。同时可补充人体经过一夜睡眠,尿液和不显性失水所丢失的水分。

(2)饮水质量是关键。首先是无菌观念,尽量少喝含酒精的饮料、可乐类。口渴时饮水为饮水自救,机体已有了水液缺失,要养成自动补充水液的习惯,口不渴的时候就喝水。

不喝冰水和过烫的水:饮水过烫会损伤口腔、食道和胃黏膜,时间久了易引发口腔癌和食道癌。食物过烫,饮水过热,被认为是上消化道癌症的一个物理因素;相反,长期饮用过冷的水则会损害胃肠功能。喝凉开水却是对身体有益的。特别是清晨喝杯凉开水,可以清脑提神,开胃通便。同时还要考虑年龄、季节、体质选择喝温开水为宜。

(3)饭前适当喝水。饭前1小时喝一定量的水,可以保证分泌足够的消化液,从而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此外,每次进餐时再喝一点汤,可促进胃溶解食物,这样既加强了营养又补充了水分,但切记不可饭前大量喝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和消化能力。

(4)睡前喝水宜忌。晚上8点左右饮水被认为是最适宜的时间,因睡眠时血液浓度增高,饮水可以冲淡血液,加速血液循环。但不宜睡前大量喝水。睡前大量喝水可增加排尿次数,影响睡眠。

晚饭后机体活动减少,加之睡眠中人的机体代谢缓慢,水液蓄积体内,极易从静脉丰富、肌肉组织较薄的眼睑下溢出形成眼袋,尤其是中年以后机体代谢减慢更是如此。因此随年龄增长应在夜间相应减少饮水量。

(三)饮食养生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凡生冷、黏腻、腥臭等不宜消化的食物宜避免,阳虚气血不足者宜温养忌生冷寒凉食物;阴虚、热盛者宜清养清泻忌辛燥动火之品;水肿者宜渗利忌咸食;消渴(糖尿病)者宜淡渗养阴,忌糖;阳证疮疡、风疹、疥癣,宜清透忌辛辣香燥等;疾病初愈“胃气未复”不宜食油腻厚味食品,宜粥食调养;妊娠初期尤其是有妊娠恶阻者,不宜进食油腻、腥臭不易消化的食物;妊娠中期避免酒、干姜、桂皮、胡椒、辣椒、狗肉等辛温燥火之品;妊娠后期应少食胀气及收涩之品,如芋、番薯、石榴等;产后及哺乳期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食物,慎食辛燥伤阴寒凉酸收的食物,正如《金匮要略》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便是此理。”

2.特别提醒

(1)“肥甘厚味滋生痰湿”。肥美甘甜味道厚重的食品容易转化为脂肪,导致助长肥胖,中医称为痰湿。因此,对于进食肥美甘甜味道厚重的食品,一是同时进食含长纤维素的瓜果蔬菜类食物以造成荤素搭配,酸碱平衡的条件;二是进食肥美甘甜味道厚重的食品之后,注意消脂减肥,祛除肥美甘甜味道厚重的食品所带来的负担。

(2)“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膏脂精细类的食品能够导致机体生长疔、疮、肿、疖。疔、疮、肿、疖的共同特点是红、肿、热、痛,属阳证疮疡,食品过于精细油腻导致阳热堆积,热腐肌肉化生疮疡。因此,对于进食膏脂精细类的食品,一是改变精细结构,粗细搭配;二是避免膏脂,同时进食含长纤维素的瓜果蔬菜类食物以造成荤素搭配,酸碱平衡的条件。

(3)“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膏脂多即是痰湿多,所以肥人保养、治疗宜化痰为常方常法;瘦人水少而水不制火则火相对偏旺,所以瘦人保养、治疗宜滋润为常方常法。

(4)“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孕妇生产前气血充足阳热旺盛,容易出热证,所以,生产前保养、治疗宜偏凉性;孕妇生产后气血空虚,百脉不足,容易出虚寒证,所以,生产后保养、治疗宜偏温性。

(5)“要得小儿安,留得三分饥与寒”。小儿阳热旺盛,生机勃勃,过饱过热容易助长阳热之气而变生百病,因此,留得三分饥与寒有利于平衡小儿旺盛的阳气,从而保证小儿安康。

3.顾护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营养全赖脾胃功能旺盛。但人的一生中脾胃也是从出生到死亡每日都在因进食而损伤的最直接脏器。因此,脾胃功能维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定时定量、寒温得当、酸碱平衡、荤素搭配、粗细合理均是顾护脾胃行之有效的方法。

4.辨证施护食疗食养越来越受到普及和重视,但因每个人体质不同,所在地区气候地理条件不一样,因此并不是单纯考虑某一种食物的功效能起到所需的作用。如众所周知大枣、蜂蜜、枸杞补血养颜,但因其黏腻、味甘,属于肥甘厚味滋生痰湿之物,若是痰湿之体使用则可起到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肥胖、增加痰湿、乃至增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血糖水平等等。但也并非就一定不能吃,关键是“适合”,正如淀粉类食物可充饥,过量则令人肥胖;黄瓜、苦瓜可清热,过量则令人脾阳受损。所以重在“辨证”。而且饮食物之间也可以相互平衡,如生姜蜂蜜茶,蜂蜜滋腻,而加上生姜,因生姜辛散行气防止了蜂蜜的滋腻;生姜又因蜂蜜的滋润甘甜防止了伤胃。

情志护理

一、情志护理的重要性

情志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是对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物种进化和个体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的对外界事物的评判和反应,现代心理学称为情绪。情绪的行为表达方式多为一系列明显或复杂微妙的动作,如喜乐时的笑,悲伤时的哭泣,暴怒时的面红目赤,恐惧时的颤抖、二便失禁等。人类情志如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如《灵枢·邪客》指出:“天有风雨,人有喜怒。”情志变化是人类种族进化和个体成长过程中建立的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只有人类才有丰富的情志变化,情志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交往的必要工具,有时情绪起到语言不能到达的表达层面。通过伴随内心情绪变化的外在生理反应表达人们对事物的反应。

情绪的发生、强度及持续时间因个体的不同而有差异,情绪是否正常、健全,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的对客观事物的评判体系相关,其参与因素还包括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观念、理想信念等等。

在中医养生学中,由于情志是以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不同的情绪状态为表现的,而且这7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变化的结果是带来人体气机运行方向的改变,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因此,调节情绪状态就是调整脏腑功能。

二、正确对待情绪与健康

(一)正常人也有异常情绪

情志既然是人类的正常生理反应,愉悦等情绪自然有利于健康,而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也是客观存在的,甚至于只要适当适量,对普通人也是正常而有益的。在应激状态下,机体进入紧张激动状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脉搏加快加强,血压、血糖和血中含氧量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把大量营养输向大脑和肌肉组织,血小板较平时增加很多,因之血液较易凝固,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将会减低,甚至完全停止,使身体有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危险。适度的惧怕、恐惧,可使人们小心警觉,避免危险,预防失败;人在发怒时也有类似反应,面对挑衅而义愤填膺,从而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仅就情绪本身而言客观上就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大类。关键在于情绪出现时是预示着一种能量的聚积,无论积极情绪或是消极情绪都存在怎样控制和宣泄,使聚积的能量得到转化或消失。所以正常人也可以有异常情绪,只要是没有引起机体机能不适应就是正常现象。

(二)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的人有时难免出现短暂的异常情志现象,其持续时间短、程度轻,适当调节后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我们称之为正常的异常心理。

1.心理疲劳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实际是人体正气虚的一种表现,经过适当的调整(如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

焦虑反应是人们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可随着客观原因的消除而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儿童,如有些女性和人吵架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构想的内容当现实。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中医认为是髓海不足所致。

4.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强迫现象往往由短暂性注意力不集中和疑虑心理导致。培养自己决断能力、集中注意力,可减少强迫现象的发生。

5.恐怖感

面对貌似危险但自己明知很安全的境地,仍会出现恐怖感,甚至影响自己的生理指标,并在脱离这种境况时发生想像,并出现恐怖感,属正常现象。通过给予自己良性暗示、回归人群等方法即可消除。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经医务人员检查,排除了相关疾病后可以减轻,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挂倾向,如由于自卑心产生的多疑。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9.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电话铃声、呼唤声等,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或疲劳状态下偶有幻觉,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三)哭与笑的作用哭与笑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状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作用值得我们关注。

1.笑的作用

笑是一个人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10勺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大凡长寿的人,几乎都是平生喜笑、乐观豁达者。中医认为“气顺无病”,笑能使真气周流,气血调和,笑可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笑有益于健康,可使人延年益寿,笑也能治病。我国药王孙思邈说过“长乐寿自高”。笑是一种运动,当你微笑时可以牵动面部表情肌使面部气血调和,当你开怀大笑时可以促使身体许多肌肉参与活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机体不适。笑主要有以下功能:

(1)笑有锻炼肌肉的作用。在笑的过程中,能活动面部、颈部、胸部、背部、腹部、肩部以及四肢的肌肉、关节、韧带,起到有益的锻炼和放松作用。

(2)笑能缓解疲劳。笑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驱除紧张和疲劳。生理学认为,笑是心理健康的最好体操,大笑时,骨骼肌反复收缩,笑后的一段时间内则处于松弛状态,从而达到释放多余能量的目的。笑可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而感到轻松、安定,并能改善睡眠状态。

(3)笑有益于心肺等内脏的功能。笑的过程就牵动膈肌上下振动与腹肌的收缩运动,对内脏各器官形成一个推压、按摩的作用。笑还能加强心脏的功能,增加心脏射血量,使血液循环加快;笑又可使呼吸功能增强、肺容量增大、进气量增多,有利于吸入更多的氧气。笑还能促进痰液的排出,清洁呼吸道。发笑时胃体积缩小,胃壁的张力增加,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消化活动加强,从而促进了食欲。

(4)笑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笑还能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人在笑时,脑中会产生儿茶酚氨等激素,它们可使体内分泌镇痛止疼的吗啡。

(5)笑能美容。笑可称为一种面部美容操,笑能牵动面部的笑肌运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人容光焕发,青春常驻,因此常说“笑一笑,十年少”。

(6)笑能减轻不良情绪。笑能消除紧张,减轻精神压力,驱散忧郁,有助于克服羞怯情绪、困窘的感觉以及各种各样的烦恼,并且有助于增加人们之间的交际和友谊,使人对往日的不幸变得淡漠,而产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现代医学心理研究表明,笑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和调节心率,从而解除烦恼和抑郁感。一次大笑,可以使膈肌、胸腔、心脏、肝和肺等器官受到锻炼。笑声的一次突然迸发,可以使一个人的脉搏跳动从每分钟60次增加到120次。一旦笑声停止,人体的肌肉就会比开始笑时放松得多,心跳和血压也会低于正常水平,这些都是解除紧张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