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远征军
15630200000045

第45章

林蔚给他发来一份电报让杜聿明陡添了信心:“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杜聿明即刻给史迪威、罗卓英发去一电,要求速派新22师前来增援,一举将敌歼灭,再向雷列姆进攻。

岂料,就在杜聿明与戴安澜部署兵力准备连夜向日军进行攻击的时候,罗卓英给他连下4道命令,谓:“已攻克之棠吉除留200师向棠吉以东雷列姆攻击外,第5军之军直部队,及新22师、96师均向曼德勒集结,准备会战。”杜聿明见罗卓英事到如今仍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压住怒火,一再去电强调棠吉的重要性,必须以第5军全力控制棠吉及以东地区,才能解腊戍之危,可是罗卓英根本不予采纳,反而回电报强硬地勒令杜聿明:“立即返回曼德勒,否则以抗命论处!”杜聿明迫于军命,不得不从,只得决定赶往曼德勒。

残阳西斜,倦鸟归林。200师向雷列姆一出发,又把刚刚血战夺回的棠吉,拱手让给了日军。戴安澜把杜聿明送至轿车旁,二人依依不舍。杜聿明心事重重,十分伤感地对戴安澜说:“战局骤变,前途艰险,你师孤悬敌后,复受命东进击敌,任重而道远,以兄之智勇,当能化险为夷,全师以还,尚望慎之又慎!”说完这一句话后,杜聿明握了握戴安澜的手,沉重地转身钻进车中,发动汽车,一脸凝重地离开了。

这是两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亲密战友之间的惜别,谁也想不到,这一别,二人从此便阴阳两隔。

戴安澜站在原地,目送着杜聿明的汽车走了很远很远,从视线中消失,还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直到参谋长周之再来催他回去下达明日行动的命令时,他才蓦然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戴安澜接到罗卓英命令“沿向腊戍奔袭之日军进路,自敌背后给以狠狠打击”后,不由深感此行极险,但为了挽救缅甸的危机,他只有倾力一搏了。

200师6200名官兵,开始在掸邦高原的密林中,艰难跋涉,才到达腊戍和景东之间的交通枢纽雷列姆附近,正准备展开攻击,得到林蔚的急电,腊戍已经失守,200师从速退往景东,受甘丽初节制;几乎就在同时,杜聿明的电报也到了,令戴安澜“立即向北突围,到卡萨归建”。

这两道“南辕北辙”的命令,顿时使戴安澜处在了夹缝之中。

论地位,林蔚的军事委员会驻缅参谋团团长职务远在杜聿明之上,他是代表蒋委员长坐镇缅甸发号施令的,戴安澜不能不听林蔚的。可论感情与信任程度,他又毫无疑问地倾向于他的老上司杜聿明。更何况,从他乃至到200师的伙夫,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到景东接受甘丽初的指挥,人人都渴望着“到卡萨归建”,重返头上有着辉煌光环的第5军。

而此时戴安澜根据侦察员送回的情报,也十分清楚他所面临的处境,往景东走,东边的日军只有1个大队,也就是1个营,以自己的兵力对付绰绰有余,既可绕开,也可打掉。而往北跟在敌56师团屁股后面走,去卡萨与杜聿明会合,必将是一条杀机四伏的漫漫征途。

经过一番艰难的考虑,戴安澜断然决定率已经孤悬于主力之外的部队北上卡萨寻找第5军归建,他带着全师官兵和全部武器装备,穿过原始森林,渡过南渡河,越过曼腊公路和铁道,历尽艰难险阻,在滂沱大雨的深夜中行抵细保到摩谷公路西南侧森林中,正准备越过公路时,埋伏在密林里拥有装甲车的大批日军追击部队突然出其不意地发起了猛攻。

形势危急,戴安澜立即亲率柳树人的599团向敌后迂回迎战。深夜的密林中伸手不见五指,大雨如注,一片墨黑。

眼见599团陷入火网,戴安澜身背方位仪指挥,冲到火力密集处,命令士兵后撤。柳树人担心得在一边急叫:“师座快撤,属下来掩护!”然而戴安澜非但不退,反下命令:“柳团长,你快带弟兄们撤!我来掩护!”柳树人情急之下冲上去想拽走戴安澜,没有拽住,师部警卫排和卫士班的战士们也摸黑紧跟上,护卫戴安澜。

日军密集的火网将周围士兵们一一扫倒,柳树人大感不妙,生恐戴安澜有失,沙哑着嗓门大呼:“快把师座拉下去!”自己一跺脚,抢到了前面。

士兵们再也顾不得了,一起上前将戴安澜奋力拉走,伏在暗处的日军听见响动,马上敏锐地调整重机枪,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猛烈扫射。

弹发如雨,子弹透过戴安澜背在面前的方位仪,又穿胸腹而过,一阵剧痛,使他手中的枪哐当掉地。刚靠近戴安澜的柳树人则被击中头部,当场毙命。

三天之后,东京电台宣布:“战无不胜的帝国皇军在缅甸北部森林中全歼中国王牌部队第200师,击毙师长戴安澜,消灭该师官兵5000余人,俘获机械骡马弹药无数。”然而,戴安澜还活着,200师也未被全歼。

七零八落突围的200师官兵陆续向着中缅边境会合。出国时近万人的威武之师,眼下只剩下2600余人。这支遍体鳞伤的队伍,抬着他们命悬一线的师长,在缅北大森林里兜兜转转,艰难行进。

缅甸的雨季已经来临,连日来日晒雨淋加上缺医少药,戴安澜高烧不退,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伤口迅速在恶化流脓。稍有精神清醒一点他就艰难地低声询问已到何处,间或吩咐把地图拿到跟前,指点部队前进。

也许是已经意识到自己很难坚持回到祖国了。他吩咐叫来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拉着他的手对周围的将士们断断续续地说:“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一定要把部队带回国”,支撑着一口气,他又哽咽着感叹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身边将士全都忍不住背过身,一个个偷偷抹泪。

他们来到缅北山区一个叫茅邦(孟关)的小村庄里,卫兵们把戴安澜抬进路边的一座庙里稍事休息,然后去村里找了一点米来熬了一锅稀饭,郑庭笈把士兵熬好的粥盛了一小碗,端到戴安澜身边亲自给他喂食,这时的戴安澜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喂到唇边的稀粥也无法张嘴吞咽!

郑庭笈颓然将粥碗放在一边,这个经历了无数枪林弹雨的真汉子一直以来未曾有过一滴泪,此刻,泪珠竟开始扑簌簌地流。

士兵们见此情形,也都明白戴师长生命垂危,齐齐围在他身边,哀痛和静默笼罩着所有人。

两个小时后,戴安澜再一次睁开了眼睛。郑庭笈赶紧俯身问道:“师长,你看部队往哪里走?”戴安澜虚弱无比,难以开口,无力地抬起手挥了挥,示意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又扶他坐起来,向北遥望,又怕郑庭笈没有理解,再次示意把地图拿过来,双眼含着期待,用尽最后的力气,微弱地发出沙哑的声音,指着地图,让郑庭笈带着部队从他手指的地方过瑞丽江,回到祖国。

也许知道自己可能是回光返照,已经挺不过去了,他用力示意卫士把他的头抬起来,朝北方-祖国的方向,挣扎着,努力看了最后一眼,溘然闭目……戴安澜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蒋介石立即给郑庭笈发电,命令他无论如何要将戴安澜的遗体抬回中国。

郑庭笈派人扎了一副担架,组织了三十几名战士抬戴安澜。可是缅甸丛林热得像个大蒸笼,一天后遗体便开始腐烂流水,眼看没有办法把师长全尸送回故国,郑庭笈只好下令战士们砍来木头,将遗体火化。

烈火冲腾而起时,士兵们围在四周,挺直身子,向他们敬爱的师长献上最后一个军礼。无数顶军帽摘下来,数百支枪一起举起,对天齐放,山鸣谷应。士兵们痛哭失声,痛心地呼唤:“师长!师长!”天空下起了迷蒙的细雨,呜咽之声在森林里回响,苍天的眼泪和军人的眼泪交织会聚,浸透了缅甸的河山!

遗体火化后,官兵们又做了一具小棺材,把戴安澜的尸骸装殓进去。在此后一个月里,200师残部的官兵们始终抬着戴安澜的忠骸,按照戴将军临终指引,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莽莽林海中穿越,忍受着饥饿,躲避沿途日军的追杀,最后终于翻越过高黎贡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此时滇西的芒市、龙陵、腾冲都已经落入日本人之手,但也有不少矢志报国的仁人志士宁死不过怒江,留在滇西组织民众自卫队与敌人周旋。

据守在怒江东岸的第11集军总司令宋希濂将军也派出两师精兵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依靠滇西莽荡的深山密林和广阔的乡村原野与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仍然悬挂着中华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牌子。日军占据了城镇,而中国政府却依然控制着广大乡村。

6月17日,第200师残部在尖高山下的一条峡谷处越过国界,踏上了腾冲县境内的神虎关时,受到了隆重欢迎。

状如乞丐的200师残部官兵们走进神虎关场口时,当初曾率民众欢送戴安澜挥戈出征,在畹町九谷桥头恭请戴师长即兴挥毫留下墨宝的张问德老先生,现在以腾冲县长的身份等待戴将军英灵归来。他一身白衣白帽白裤,腰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拄白纸裹着的拐杖,早早派人将一口楠木棺材备好,率领父老乡亲、绅商军民,一律臂戴黑纱,沿街而跪,恭迎戴将军魂兮归来。

张老先生远远望见200师的官兵抬着装有戴安澜遗骨的小棺材缓缓行来,即刻疾步迎上,对着小棺材双膝触地,重重地叩了3个响头,待昂起头时,已是血溅额头,老泪纵横,白髯飘拂。

张老先生举眼向天,怆然悲呼:“戴将军呐戴将军,你为国捐躯,老百姓怎么能够忍心让你睡在这样一口小木箱子里啊?这口上好的楠木棺材,原是给我自己百年之后预备的,我不要了,我要让你睡得安稳些!”一时间,万民塞道,哭声骤起,悲泣之声,不绝于耳。

在千万条喉咙发出来的悲哭声中,200师的官兵们将盛着戴师长忠骸的小木箱,小心翼翼地放进了张老先生的这口楠木棺材里。

6日军第56师团出其不意突破中国远征军侧翼并席卷了整个后方,恰似一柄利剑,深深地插进了对手的后背,迅速导致缅甸盟军的全面崩溃。

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三人一获悉腊戍、贵街相继失陷,日军快速部队已势如破竹杀入畹町这一石破天惊的噩耗,顿时呆若木鸡。后路被断,中国远征军10万官兵无疑将命丧异邦!败局已定,史迪威、罗卓英、杜聿明,谁也无力回天!谁都不会想到两个多月之前旌旗猎猎,铁马金戈,气吞山河如虎的中国远征军会溃败得如此迅速!如此一塌糊涂!中国统帅部和远征军长官部对日军第56师团的行动就像是隐藏在云雾里一样,当打击已经重重地落到头上时,他们仍然搞不清楚日本人大规模向腊戍长奔穿插时究竟投入了多少兵力。

其实即使不明敌情,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不可避免,因为毕竟还可以借助判断力和经验最大可能地化险为夷。

然而,在战情不明甚至已经误判的情况下,史迪威和罗卓英全然不顾后方受到威胁,制定了集中主力击败当面日军第55师团、第18师团,使深入中国军队后方的日本人行动失去意义的战略,希望日本人自动落入陷阱。这个看似合理的计划事后证明其判断和行动都错了,而且错得一败涂地。

同样是在情况不明的情形下,杜聿明则清醒得多。

东线激战一天便失去联络,他立即觉察到侧翼情况不妙,他很快提出了及早放弃“曼德勒会战”,将主力和作战重心移往东线,坚决阻止日军插入中国远征军的侧后的作战思路,提出战局的自然发展是:中国远征军放开中路,日军第55师团、第18师团从中路长驱直入,切断英军和中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英军退往印度。中国远征军作战重心由中路移到东线,安全退往中缅边境地区,依靠祖国作为后方,固守密支那、八莫、昔卜、棠吉、景栋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