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远征军
15630200000103

第103章

史迪威故意要在英国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漂漂亮亮地露上一小手--拿下密支那……温盖特万万没有想到,由于立功心切,他会一步踏入日军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高军武注意到,前来慰问的史迪威居然一脸怒气……1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以陆空协同配合作战的方式接连攻下新平洋、大洛、太白伽等日军长期苦心经营的军事要地,直取布坚山关隘口的沙杜渣,使通往孟拱河谷的通道完全向中国驻印军洞开。

但是,日军第18师团主力退守孟拱河谷以后,得到了从后方医院返回的3000多名补充兵员,并得到了第56师团一部和第53师团主力的增援,抵抗力量大为增强。而中国驻印军经过连续作战,长途奔袭,部队十分疲劳,因此进展较之初战阶段,反而迟缓下来。

中国驻印军拿下孟拱河谷入口处的英开塘后,即分兵沿南高江东岸山地南下并经库芒山向加迈攻击前进,经过了难以想象的诸多艰难险阻和一连串激烈的战斗,新38师和新22师又合力攻下了孟关这座孟拱河谷中的城镇。紧跟其后的筑路大军也迅速将公路和输油管道推进到了孟关。在这里与通往密支那的公路相连,打通了印度至中国公路的缅北段,使源源不断的军队和物资从印度运抵缅北战场,以补充和接济中国驻印军的作战需要,从而完全控制了缅北战局的主动权,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至此,中国驻印军在打通胡康河谷的战役中击毙日军将佐60余人,击毙士兵4100人,伤7900人。中国驻印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死1931人,4546人负伤。由于美军提供的后勤保障相当到位,伤兵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向后方转运。新的兵源源源不断地运上来,作战部队得到了充分的补充,使中国驻印军始终保持着充足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

在蓝姆伽基地接受一段时间突击训练的新30师也编入了中国驻印军的建制,由利多乘坐大卡浩浩荡荡地向新平洋集结,准备参加下一阶段的孟拱河谷战役。紧跟着又将在云南的第14师和第50师飞调利多,进入缅甸作战。这些生力军的及时补充使中国驻印军的兵力日益强大。

当代号为“X”的中国驻印军在蓝姆伽基地秘密训练时,中国人和美国人还在悄悄地磨砺另一把尖刀,即由卫立煌将军任司令长官,代号为“Y”的另一支人数多达20万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他们通过飞越“驼峰航线”运来的美式装备,经史迪威从蓝姆伽基地派来的大批美军教官训练后,于4月上旬开始强渡怒江,相继攻占了马面关、桥头、大塘、苴街等要地。正在与盘踞滇西长达两年多的日军第56师团主力激战。

然而,就在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与日军打得热火朝天,接连取得胜利的时候,接替饭田祥二郎升任日军第15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率3个师团加上钱德拉的“印度国民军”,在霍马林、东赫、唐古特一线突然越过了印缅边界,以强大的攻势兵临英帕尔城下。

对于日军向印度的猛烈进攻,英国人表现出了与当初在缅甸战场截然相反的态度。

攻印日军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攻占英帕尔,英帕尔是阿萨姆帮铁路的终点,中国向盟国购买或是盟国援助中国的大量军需物资,都必须先运抵英帕尔再转飞机运往昆明。为了增加运输量,英国人甚至将原来的窄轨铁路专门改造成了宽轨铁路。在两年多以前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英帕尔就成为了“驼峰”航线的起点,在这里囤积的各种战略物资堆积如山。而且,阿萨姆邦的铁路此时也正支持着在缅北英勇作战的史迪威和他麾下的中国官兵的所有后勤补给。

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印度的重要性绝非缅甸可比,“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绝对不能容忍日本人染指!直到战火终于烧到了印度的土地上,英国人才像一头被逼到悬崖上的公牛,开始了凶猛的绝地反击。

蒙巴顿立即命令史迪威火速回师印度,与英军协同作战。

但是,作为蒙巴顿副手的史迪威却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是以不断地扩大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战斗来形成对日军的牵制,以此来减轻蒙巴顿的压力。结果是,由于中国驻印军在胡康河谷摧城拔寨,连战皆捷,不仅使由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统帅的缅北日军无法抽出一兵一卒增援攻印日军,反而迫使身处英帕尔城外的牟田口司令官担心后路被断,不得不忍痛派出部分兵力,回援田中新一。正当蒙巴顿指挥英军在英帕尔与牟田口廉也的日军15军展开激战时,4月21日,史迪威作出了一项最为大胆的作战部署。他命令新22师向加迈方向攻击前进;新38师向孟拱迂回;另以美军“加拉哈德”突击队和刚刚开赴前线的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绕道北侧的崇山峻岭,插向敌后的战略要点密支那;将日军在密支那、孟拱、加迈一线分割包围,予以歼灭。

这一部署将彻底打烂缅北日军的防御体系,把日军防线撕成几个碎片,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当然,这一部署也冒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插向密支那的一路,长驱敌后,情况复杂,结果难以预料。但是,不出奇招便难以制胜,最大的风险也意味着最大的成功。

不过,史迪威却对英国人留了一手,事前,他没向英国人透露一个字。这是因为他对英国人也憋着一肚子火。1942年史迪威到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时,韦维尔曾当面讥笑他:“你们美国人如果真正关心缅甸作战,就应该派一支军队,而不是一个光杆司令到缅甸来。”史迪威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这样的讥刺让他刻骨铭心。如今,他已经不再是“光杆司令”,他手下不仅有数万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国的精兵强将,还有属于自己子弟兵的“加拉哈德”突击队。他故意要在英国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漂漂亮亮地露上一手-拿下密支那,让他们看看美军“光杆司令”的能耐!

密支那地处缅北铁路的终点,位于伊洛瓦底江西岸,周围多山,是一个地形稍有起伏的小平原,遍地都是浓密的树木,非常隐蔽。伊洛瓦底江经此向东南流,河床宽约300到800公尺,船只通行,水清见底。除河流铁道之外,公路也四通八达,可以南去八莫,西至孟拱,北通孙布拉蚌,东面可通到中国的腾冲。飞机场就有两座,一座在城西5公里处的兰洼,一座在城北的新莫洛,与孟拱加迈,同是缅北的战略重地。

4月24日,史迪威命令新22师和新38师“全力攻击前进”。由梅里尔准将统一指挥的中美混合突击队,由孟关集结,于28日出发,翻越库芒山区向密支那作极其隐蔽的长途奔袭。这一次长途奔袭作战的代号为“眼镜王蛇行动”。除了中美联合突击部队,还有一支人数虽少却相当重要的特殊部队参加。这就是专门从美军战略服务部借调过来的101特遣队的300名缅籍美军士兵。

这支曾由迪克·杨指挥,现在由威廉·R.皮尔斯中校领导的特遣队已经在缅甸执行了很多次重要的任务,也是派往敌后执行多种任务的第一支美军部队。他们危险的使命包括空降进入日军控制的区域,用特勤机发回军事情报,以及援救跳伞的盟军飞行员。后来,由于他们战功累累,美国人便扩大了对克钦人的招募和训练,把他们组成一支支克钦游击队,对敌人的后方基地进行袭击,他们还暗杀日军军官,袭击日军行进中的小股部队。总而言之,一切能有效地在日军后方制造混乱的手段,他们无不使用。

奇怪的是,史迪威对中国人和缅甸人极为信任,却唯独对由自己同胞组成的“加拉哈德”突击队不敢掉以轻心。这3000余名军人因为得到的嘉奖赞誉比其立下的赫赫战功少得不成比例,所以每一个指挥官对这帮骁勇善战但又粗野无礼的美国大兵都感到十分头疼。

刚去“加拉哈德”突击队走马上任的梅里尔准将就曾对史迪威抱怨道:“我现在接手的这支突击队是二战期间被打击最多,受误解最多,被粗鲁对待得最多,事迹被写得最多,最英勇,然而最得不到报答的团级部队。”这支部队的官兵的确取得了罕有的功绩,遭受了罕见的苦难,陷入了无数的麻烦,也给敌人带去了无穷尽的折磨。他们大都是服役两年至四年的老兵,90%以上的官兵是从医院病床上重新回到岗位上的。烈酒和女人是这支队伍里与武器弹药几乎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军需物资,90%以上的官兵因为酗酒、不称职、滥用暴力、与驻地附近的妇女有染生下政府不予承认的混血儿而经常被关禁闭。

不过,“加拉哈德”突击队的优点也同样明显,他们作战经验十分丰富,人人渴望去战斗中寻求快感与刺激,一见到日本军人便双眼充血,一边咒骂着自己的政府一边与长官向日本人疯狂扫射、冲锋,贪生怕死者在这支部队里无法生存。

史迪威派出长期跟随自己的副官梅里尔去担任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就是为了避免这支部队出问题。梅里尔最大的缺点是心脏不太好,这个问题在1942年的那次艰苦的撤退中已经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而优点是,他在西点军校的同学查尔斯·H.亨特上校,也是这支队伍的一名主要的军官。

史迪威第一次在孟关视察这支口碑不佳但骁勇善战的部队时,他们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们没有属于自己团队荣誉的旗帜和徽章,尽管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但是没有任何队员得到了晋升或者是被授予奖章。有许多下级军官经过太长时间的磨炼仍然得不到提拔,所以他们的中尉或者是上尉军衔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史迪威在对全体队员训话表明了他的态度:“我知道,‘加拉哈德’是一支勇敢的部队,自成立以来,战斗伤亡和疾病已经使队伍的人数减少了一半。而现在要你们去进攻的密支那又在100公里以外,途中还要翻越奇险无比的枯门岭,对于其他的战士来说,仅仅是走到那里就需要相当的努力。而这恰恰就是我给你们每一个人的最好机会,你们应当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战场上,在我的领导下,只要能证明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军人,获得晋升和荣誉就绝对不是问题。”同时他还慷慨允诺道,“如果你们能够拿下密支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再也不会有任何新的任务了,我将给你们3个星期的休假,等待你们的,是美丽的锡兰岛上的度假中心,那里有海浪、阳光、沙滩,美酒和棕榈树。”从孟关到密支那,地图上标的顶多100公里。但是,密支那与孟关之间隔着两座大山,一条河谷。出孟关,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坚布班山,进入孟拱河谷,过了孟拱河谷,又得翻越更为险峻的苦蛮山脉,才能进入伊诺瓦底江流域,到达密支那地区。

雨季的提前到来使中美混合突击队的行动更加艰苦,从理论上说,雨季应该是5月中旬才开始,但是正如史迪威抱怨的那样:“说这个国家有干季简直是一个笑话。12月一直在下雨,1月下了12天的雨,2月下了18天,3月下了10天,4月下了11天。好像雨季现在才真正开始。”4月28日上午,梅里尔准将率领由3000名美国士兵和5000名中国士兵组成的中美混合突击队从孟关出发。而由美军情报联络官威廉·拉芬上尉率领的克钦侦察队,已经先于主力上路,他们在前面担当向导、开路、搜集情报和歼灭小股日军搜索队。

中美混合突击队已经得到指示,为了保证行动的绝对秘密,途中他们将得不到任何空投补给,为此,每个士兵必须带上足够半个月的食品和必需药品。

在雨季翻越枯门岭实在是一场艰巨无比的考验。突击队向着6100英尺高的山脊上的小道艰难行进的时候,不得不常常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光滑的山坡。为了使精疲力竭的运送物资的骡子能够通行,必须在斜坡上凿出阶梯来。即使这样,骡子也不停地下滑,或者坠下深谷。有一天,第3营就摔死了20头骡子,他们不得不抛弃了大约4000磅迫切需要的物资。最后,只有一半的骡子经过艰苦的跋涉到达了密支那。

在这次联合长途行军的过程中,中国士兵表现出的极度的吃苦耐劳精神与坚韧作风令美国大兵惊叹不已。看上去,美国士兵普遍身高体壮,中国士兵个头矮小精瘦。但是,无论是翻山越岭,渡河涉水,中国士兵都是咬紧牙关,相互帮助,共同克服艰难险阻。他们看似矮小精瘦的身躯里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力量。美国人的骡子死了,物资也随之丢掉。中国人的骡子死了,物资就转移到了战士们的肩膀上。到后来,几乎每个中国士兵都用楠竹扁担闪悠闪悠地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行军。而美国人自小就没有练过“挑功”,他们每个人的作战背囊里充沛的物资,就已经够他们叫苦不迭的了,哪儿还有可能再增加一点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