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
15629400000039

第39章 基层政权干部队伍建设(2)

(3)把聘用与管理结合起来,强化竞争激励机制。聘用制只有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加强对聘用干部的管理,是完善聘用制的重要环节。完善管理,最重要的是健全考核、奖罚机制。目前,政策规定聘用制干部只能在本乡镇任职,不能流动。这一规定不仅不利于聘用干部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开拓进取,而且客观上在国家干部与聘用干部之间划了一条界限。完善聘用干部管理制度,应包括允许聘用干部适当交流。

(4)妥善解决聘用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及后顾之忧问题,进一步增强聘用制的吸引力。聘用干部的待遇问题和后顾之忧是制约其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聘用制能否继续顺利地实行下去的重大问题。

(四)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从乡镇工作第一线选拔人才目前,我国乡镇后备干部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县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并采取切实措施把这一工作抓好,抓落实。要有计划地把那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突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或大中专毕业生安排到乡镇工作,使他们熟悉乡镇情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乡镇党委要关心和支持后备干部的工作,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县级干部管理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也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乡镇后备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后备干部的培养要建立在动态的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对于那些被实践证明不宜于担任领导职务的后备人员要予以淘汰,并不断地补充新人。

基层政权干部的作风建设

一、乡镇干部的作风主流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是一个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也是近些年来上上下下议论较多的问题。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搞好乡镇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综观我国乡镇干部队伍的作风情况,可以说其主流是好的。对此必须充分肯定。大多数乡镇干部的好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廉为政,勤政为民。绝大多数乡镇干部中都能够按照党纪国法清廉为政,勤奋努力工作。他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查民情,集民意,走群众路线,志在富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引导并满足农民的需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在努力工作。

2.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在体制不顺和基层社会矛盾增多的条件下,乡镇干部往往处于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上有压力,下有阻力,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就工作环境而言,乡镇的很多工作任务政策性强,但法治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又违法,行政手段又无用。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情况下,广大的乡镇干部只能和农民群众一样,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身处各类矛盾的漩涡之中,群众稍有不满,乡村干部就是他们的直接发泄的对象,但大多数乡镇干部能服从大局,服从领导,忍辱负重,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农村中各类纠纷如邻里纠纷、山林纠纷、经济纠纷、水利纠纷、赡养纠纷、边界纠纷等都需要乡镇(村)干部来调解,如果没有乡镇政权的作用,农民群众几乎得不到帮助,相对公正的社会秩序几乎就是空谈。乡镇干部为社会的稳定、社会公正的维护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否认,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应该得到肯定,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农村的稳定。

3.了解民情,顺应民意。乡镇干部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群众负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精神,要由他们传达到群众中去,并组织、领导群众实行之。群众的意见、要求也要通过他们向上反映。

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困难、问题也需要他们帮助解决。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乡村政权的组织,几乎办不成公益事业。事实上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忽视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田荒芜、道路坑坑洼洼、学校破旧不堪,农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得不到及时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基层政权干部工作的特殊性质,使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绝大多数乡镇干部身上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二、基层政权干部的作风建设大多数乡镇干部保持了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所以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的乡镇工作得到了加强,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干群关系也比较协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同广大基层组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多数基层干部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乡镇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对此,必须从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要求,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一)基层政权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思想作风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感情倾向,它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人的思维中的具体体现。基层政权干部代表国家履行最基层、最具体的管理职能,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具体,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因此,基层政权干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是基层政权干部做好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关键。

基层政权干部要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关键在于要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理论基石。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作风,就是要在实践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和伪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开放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必须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目前,基层政权干部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从主观主义出发,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突出表现为:盲目蛮干、瞎指挥、急躁冒进、个人中心主义、贪大求洋、虚报浮夸等等。对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克服主观主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乡镇干部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尊重民意,从而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必须强化组织观念,防止骄傲情绪,把自己凌驾于班子和群众之上。首先要落实党内民主集中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决不能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个别人说了算。其次要落实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是强化法纪观念,克服家族势力影响所产生的“家长”情绪。特别是要防止为了完成上级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强调完成任务,不讲究工作方法。自觉运用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来约束和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切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依法照章办事。

(二)基层政权干部工作作风当前一些基层政权干部工作作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为政不廉,贪图享乐。其主要表现是:吃喝成风是目前一些乡镇干部作风腐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有一些乡镇干部热衷于盖房子、换车子,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二,是向群众索取多,为群众服务少。由于乡镇经济条件有限,财政困难,一些乡镇往往是入不敷出。但是少数乡镇干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手伸向群众。在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时打白条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负担过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是官僚作风严重,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在一些地方,乡镇干部不是深入下去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与实施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措施,而是热衷于瞎指挥,搞形式主义。不该管的横加干涉,该管的又不管或管不好。对上虚报浮夸,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

四,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严重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化,是部分乡镇干部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工作方法的简单化,严重损害了乡镇干部的形象,破坏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必须下大力搞好乡镇干部的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

实践证明,要保证乡镇干部保持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光有思想教育一手还是不够的。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拒腐防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行使权利的国家权力机关。要保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真正能够对乡镇干部行使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使乡镇干部真正置于乡镇人大的监督制约之下。

其次,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群众对乡镇干部的作风最了解。除了完善权力机关的监督之外,还要建立起经常的、便利的群众监督制度,比如群众举报制度、群众信访制度、群众对干部的评议制度、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制度、群众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制度等等。

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制度。行政监督是行政系统内部的一种监督制度,党内监督是党的纪检机关依照(党章)和有关条例对党的干部和党员的监督。从目前情况看,在乡镇一级,行政监督和党内监督制度都很不健全,监督乏力。把乡镇人大这个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监督和上级行政机关及党的机关的监督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对乡镇干部的有效监督网络,对于克服、制止乡镇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层政权干部的生活作风部分基层政权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严重违反社会道德和社会管理秩序等方面:

一,是少数乡镇干部讲排场、比阔气、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较为突出。无论是在公务活动还是在干部的个人生活中,奢侈浪费的现象都比较突出。不顾乡镇财力困难,搞超标准接待,讲排场,比阔气。

二,是少数乡镇干部精神空虚,寻求刺激,热衷于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赌博、婚外恋、低级庸俗等现象并不鲜见。

针对上述乡镇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必须加强教育,增强乡镇干部的自律意识,健全制度规范,严格监督管理,培育新的风尚,纯洁乡镇干部生活作风。

一,是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其自我约束能力和廉洁自律意识。针对乡镇干部在生活观念、道德、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的各种思想变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使之时时处处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和侵蚀。

二,是加强法规、制度和道德规范建设,制约和规范乡镇干部社会生活行为。针对乡镇干部在生活作风上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起一套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则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并从加强财务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制止公款吃喝等方面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

三,是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在加强乡镇干部自我监督的同时,把有力的组织监督与广泛的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把社会舆论监督与家庭保廉措施结合起来,系统的监督体系。

四,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净化和纯洁乡镇干部生活作风。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和坚决反对那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和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表率,影响和推动社会风气不断净化。

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

一、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乡镇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乡镇干部理论政策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理论结合实际开拓性工作的重大问题。从我国乡镇干部队伍的总体情况看,其理论政策水平是不高的。不少乡镇干部仍然按传统经验和办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这种状况显然是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的各项改革在继续深化,新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还会不断出台并实施。这也在客观上要求乡镇干部去适应、去理解、去执行。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对乡镇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