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多党合作格局中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的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改建为“九三座谈会”,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九三学社。解放战争时期,九三学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九三学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中央提出多项重要建议,受到中共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作为参政党,九三学社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届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为韩启德。
截至2009年6月30日,九三学社在全国除台湾、西藏、香港、澳门外的30个省区市建立市级组织(含筹备机构)302个,基础组织4549个,社员11626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64.43%。九三学社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民主与科学》杂志和内部刊物《九三中央社讯》,并有学苑出版社和学苑音像出版社。
第一部分 重庆建社 高扬科学与民主旗帜
九三学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学座谈会”。1944年底,一批教育界、科技界知识分子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在重庆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时局,发表政见。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座谈会”,随即筹备,并于1946年5月4日在重庆青年大厦成立九三学社。1948年,中共提出“五一”口号。当时,九三学社总社在国统区北平,不便以团体面目出现,且中共希望其做更多掩护民主运动的工作。因此,九三学社一致响应,但没有发表公开声明。1949年1月26日,北平临近解放,九三学社立即公开发表了《拥护中共“五一”口号暨毛泽东八项主张宣言》,并积极参加新政协和建立新政权的活动。
第二部分 肝胆相照 共襄盛举
新中国建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组织成员参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 参政献策 强国富民
进入新时期,九三学社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人才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教服务、支边扶贫活动,特别是以“九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四川广元市)、“九临”(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与山西临汾市)和“九通”(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与内蒙古通辽市)三个科教合作区为重点,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底,许德珩、劳君展夫妇得悉红军北上抗日,长征到达陕北,很受鼓舞,为表敬意,买了一些日用品和食物,委托共产党员徐冰等人带到延安。毛泽东收到后,于1936年11月2日写信致谢。此为毛泽东致许德珩夫妇书信手迹。
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会址重庆青年大厦。
1945年至1946年间,“九三座谈会”成员常在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税西恒家中活动。图为税西恒和他的故居(重庆两路口新村)。
由张西曼发起和主要负责的中苏文化协会是“九三座谈会”活动的重要据点。图为中苏文化协会旧址。
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图为1946年5月6日,重庆《新华日报》刊载的专题报道。
为谋求国共两党共建国内和平,1945年7月1日,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的褚辅成(右三)参加了由重庆各界民主人士组成的延安考察团。图为考察团成员抵达延安机场时受到中共领导人的欢迎并合影留念。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驻地会见了许德珩和劳君展夫妇,与他们共叙友谊,鼓励他们将“九三座谈会”建为一永久性组织。图为当年的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大楼。
九三学社成立纪念碑。
1946年5月14日,九三学社通过决议要求停止各地内战。
1946年2月11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国民党当局派特务捣毁会场,造成“较场口惨案”。“九三学社筹备会”除派人慰问受伤进步人士外,还发表了谈话,刊载于1946年2月14日的重庆《新华日报》上。
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迅速得到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及爱国华侨的热烈响应。因当时九三学社总部在国统区北平,不便以团体面目出现,且中共希望九三学社在地下工作方面有所作为。声明直到北平解放时才得以公开发表,刊载于1949年1月26日北平《新民报》上。
1948年8月9日,许德珩在北大建工学院荷花池前演讲,反对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听者达数千人。
九三学社联合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拥护毛主席的八项主张,反对伪装阴谋的和平,刊载于1949年1月27日的北平《新民报》上。
1948年12月12日,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国民党守军退入城内,城门关闭。1949年1月17日,许德珩等北平各大学教授36人联名发表宣言,劝傅作义将军顺从民意,谋取和平解放之法,将军队撤出城外。签名教授中许德珩、薛愚、樊弘、方亮、俞平伯、袁翰青、游国恩、钱瑞升、黄国璋、汤璪真、杨振声、王之相都是九三学社成员。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到达北平。图为毛泽东同民主党派负责人及其他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左起:谭平山、张东荪、陆志伟、沈钧儒、朱德、李济深、郭沫若、毛泽东、黄炎培、陈叔通、章伯钧、周建人、许德珩。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九三学社代表。前排左起:黎锦熙、许德珩、袁翰青;后排左起:叶丁易(候补代表)、吴藻溪、薛愚。
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下,九三学社于1950年成立了第一届中央理事会。图为理事会名单。
1956年2月,九三学社召开第一届全国社员代表大会。
在九三学社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上确定创刊的机关刊物《九三社讯》。
1956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科技组委员。左二为茅以升。
1958年《九三社讯》更名《红专》。图为《红专》创刊号。
许德珩的诗稿手稿。
周培源在云南期间使用的平柜。
1960年1月,毛泽东亲切看望出席各民主党派中央全会的同志。前左四为九三学社社员劳君展,后左二为九三学社社员税西恒。
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邀集党内外负责人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前排左起:许德珩、彭真、刘少奇、郭沫若、邵力子、毛泽东、黄炎培、陈叔通。
1973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由周培源(左二)陪同会见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