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76

第76章 明末诗歌

万历末年,朝政腐败至极。农民起义,市民暴动,边境危机,明王朝面临土崩瓦解之势。继晚明江南士大夫政治团体东林党后,一些文人组织在江南相继崛起。崇祯初,太仓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松江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徐浮远等创立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两个在当时较有影响的文人团体以复兴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其中,在诗歌方面成就突出的有陈子龙和夏完淳。

明末四十年(1620-1661),社会变动激烈,政治斗争残酷,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复杂,给文学创作以剧烈影响,诗风为之一变,以陈子龙为代表。

陈子龙(1608-1647)字人中。松江华亭人。崇祯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后,任职南明政权。南京陷落后,组织抗清,事泄被捕,一时因匿子龙死者数十人,陈子龙亦投水殉国,存《陈忠裕公全集》。陈子龙论文师前后七子,主张复古,是明末著名政治团体兼文学结社“几社”的创始人,与张溥的“复社”相呼应,与公安、竟陵相抗衡。他以复兴古学相号召,旨在使古学为现实所用,挽救明王朝的危机,申达用世之志。

陈子龙以诗见长,清人吴伟业说他“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梅村诗话》)。一些作品表达了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岁暮作》:

黄云蔽晏岁,壮士多愁颜。终年无奇策,落拓井臼间。已迟青帝驾,而悲白日闲。胡我常汲汲?天路难追攀。蕙兰不多采,将无忧草菅。茫然一俯仰,徒见云雨还。美人在层霄,春凤鸣佩环。望之不盈咫,就之阻重关。西驰太行险,东上梁父艰。握中瑶华草,三顾泪潺潺!

明亡前,陈子龙的诗作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小车行》《卖儿行》描写了难民流落无依的窘境,《今年行》《策勋府行》《辽事杂诗八首》等篇章,或抨击权奸误国,或感叹时局艰危,多具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国变之后,陈子龙写下许多反映亡国哀痛的作品,凄怆悲壮,别有意味,以《秋日杂感》十首为代表,其一云:

满目山川极望哀,周原禾黍重徘徊。丹枫锦树三秋丽,白雁黄云万里来。雨夜荆榛连茂苑,夕阳麋鹿下胥台。振衣独上要离墓,痛哭新亭一举杯。

此诗为作者抗清兵败,避居吴中时所作。孤独而抑郁的诗人,面对荒凉衰败的景象,勾起山河沦落的忧伤,也激起他以古代猛士要离相勉而欲重振其志的愿望。

陈子龙的诗各体俱佳,七律沉郁顿挫,慷慨生哀,有一种悲凉的艺术情调,被尊为明诗的殿军。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8)是少有的杰出少年诗人,初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人。其“四岁能属文”、“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父夏允彝,师陈子龙,清兵攻占松江时,投水殉国。夏完淳与兄“并以陈子龙狱词连及”,兄自缢于文庙颜子位旁,夏完淳则下狱,赋绝命词,慷慨临刑,时年十七。短短十七年间,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集》等多种著作,辑为《夏完淳全集》,郭沫若曾作《南冠草》剧以彰其人。

清人沈德潜说夏完淳的诗格“高古罕匹”(《明诗别裁集》)。他的前期作品受到过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模拟,讲究音调词藻。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细林夜哭》一诗为悼念陈子龙所作,“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等句传达出对其师的崇敬之情及国破人亡的哀痛,感情凄楚哀婉,真切动人。《即事》《鱼服》《别云间》等则刻画出诗人誓死复国而不甘屈服的坚毅志向。《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首诗为作者遭清兵逮捕,临行诀别故乡所作,诗中流露出对乡土的深切依恋和誓死复国的心志,于悲凉中寄寓激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