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早年生活豪放轻狂,颇有意气昂扬之作,如《寄畅当》:“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目击战乱,写了一些伤时感事的作品,如《广德中洛阳作》谴责官军的残暴,《始至郡》同情百姓的流落疾苦,《夏冰歌》揭露贵族的豪奢等等。为官期间,韦应物清正宽简,关注民生,《采玉行》曰:“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把目兴投向深山绝岭中采玉人的痛苦。但多数诗歌作于辞去洛阳丞之后,尤以大历十年(775)再度出仕至贞元元年(785)罢任滁州刺史间的吏隐诗最著称。盛世不再,政治失意,使他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闲淡,退守到个人生活的小天地,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心灵的慰藉,“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赠王侍御》)。但他的诗歌能够“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看似简淡自然,实有精心锤炼,以表现高洁的人格和清幽的情怀,含蓄隽永。
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淡泊、意境幽远、语言精工,是盛中唐之际的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诗人。他作诗仿效陶渊明,有陶渊明清新朴素的一面,取法于谢灵运、谢朓,又有精工细致的特点。他的诗歌不讲用典,质朴自然,对白居易的平易通俗有一定影响,他的人品诗品与柳宗元有相似之处,后人遂以“韦柳”并称。
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先见于中唐姚合的《极玄集》,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人。他们因在代宗大历年间于长安的唱和活动而被视为一个诗人群体,创作倾向和诗风比较接近。
一、诗歌的主要内容十才子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三类:边塞诗、送别羁旅诗和山水景物诗。边塞诗。十才子中的卢纶曾有从军的经历,以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其三)诗情激昂慷慨,苍劲有力,颇有盛唐韵味。送别羁旅诗。身处乱离的时代,这类诗的感情基调是“乱离无处不伤情”(卢纶《至德中途中书事却寄李僴》)。如: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劝君稍尽离宴酒,千里佳期难在同。
(钱起《送锺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故人江湖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夜,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充满世乱时变的人生感叹,在惜别朋友的同时将自我的漂泊感也融入其中,情悲词苦。
山水景物诗。十才子往往借自然山水来表现内心的感受,虽然也有如钱起《登秦岭半岩遇雨》、韩翃《送孙泼赴云中》等境界开阔、气势豪迈的诗,更多的是抒发自我的孤独情怀和超然世外的宁静闲适。如: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日即事》)他们也习惯于在山水间来排泄自我的苦闷,像“繁虫满夜草,连雨暗秋城”(耿湋《之江淮留别京中亲故》),“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李端《巫山高》)等等,冷幽静谧的感觉,与盛唐明丽爽朗的格调已大不相同了。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十才子诗歌艺术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七律,风格精工细致。他们没有盛唐人的自信和昂扬,缺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诗歌多写生活琐事和自然风物。他们十分推崇谢灵运、谢朓山水诗的精巧秀丽,如“芙蓉洗清露,愿比谢公诗”(钱起《奉和王相公秋日戏赠元校书》),“愿同词赋客,得兴谢家深”(卢纶《题李沆林园》)等等,他们学习二谢诗歌的锤词炼句,使诗歌有很强的色彩、声音甚至温度感,如“孤灯寒照夜,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李端《巫山高》)等,“寒”字用的都很好,观察细致,体验深刻。十才子的有些诗歌写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如“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李端《拜新月》),写月下少女的许愿,只见其人而不闻其声,别有韵味。十才子作诗讲究字句的精雕细琢,疏于谋篇布局,因此往往有句无篇。
戴叔伦和李益
一、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建中元年(780)任东阳令。后两入幕府,迁抚州刺史。贞元四年(788)改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史,卒于任。戴叔伦为政“清明仁恕”(权德舆《戴公墓志铭》),关心农业和水利,有善政,为人有节义,故作诗也关心民生,在大历、贞元间诗人中是少见的。他的乐府诗如《屯田词》、《女耕田行》等对新乐府运动有影响。他还有从军的经历,边塞诗写得激昂澎湃,颇具盛唐韵味,如《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表达一种誓死报国的勇气,不减盛唐气度。戴叔伦的羁旅诗也很出色,如《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远在他乡游宦,又一年将尽,本来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此时诗人却旅舍寄栖,孤灯相伴,不禁想起历历往事,心中可谓五味杂陈。
戴叔伦也是中唐文人词的作者之一。
二、李益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制科,但仕途多舛,初为官十八年里,“五在兵间”。贞元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颇写江南景色。元和后入朝为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等。大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有多年的从军经历,使他的边塞诗成就颇高,数量也很大。他善于描写久戍不归的将士思亲怀乡之情,往往具有慷慨悲凉之气,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如“沙似雪”、“月如霜”这样清冷的景色足以引发征人的思乡情怀,再之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呜呜咽咽、袅袅不绝的芦笛声,更让人愁肠百结。“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夸张之笔写尽急切归乡的心境。又如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梁州》,指《梁州曲》、也称《凉州词》,多用来表现戍边情怀。李益善于借助能够引发思想情感的边声(如诗歌中的乐声、雁声)来渲染气氛,把乡思边愁写得凄婉情深。
李益的妇女题材诗也很出色,尤长于刻画女性心理,写得质实明快。如《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寥寥数语就将商妇由期盼到哀怨,由哀怨而后悔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出来。《长干行》描述商妇的忧思和孤独,全诗“设色缀词,宛然太白”(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益的赠别诗也多有佳作,如《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乱离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将久别相逢的情景刻画的如在目前,充满感伤情调。
李益长于七绝,“开元之下,便当李益为第一”(《诗薮·内编》卷四),他的七绝语言清新自然,含蓄婉约,具有盛唐诗的特点,而感伤情调则与大历时期的风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