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5626800000004

第4章 理论引领与特色区域推进(3)

在教师发展层面,“要术业专攻,因材施教”。术业专攻,是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做到人有我优,在成长过程中走好每一步;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潜力得到最佳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走优每一步。

在学生发展层面,则要顾及三个方面:在德育方面,倡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走实每一步;在智育方面,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多元发展,走活每一步;在体育方面,要以兴趣为导向,坚持锻炼,走强每一步。

由此出发,江南由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真正转变为有追求、有文化的特色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家长们说:“江南小学,我的孩子爱着她,我们家长爱着她!”

2010年4月,著名国际象棋大师、时任北京棋院院长的谢军受邀到江南参加活动,看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成果后,竟然感动得“不想走了”,欣然答应担任学校的顾问。她说:“我在全国看了那么多开展国际象棋活动的学校,但像你们这样热爱国际象棋,并从棋理中提炼出校训,让孩子踏实做人、快乐成长的,我还没发现。”她还表示:江南给我发顾问证了,“以后学校什么时候要我来,我就来,我将尽力为江南小学‘走好每一步’做好我应该做的事!”

江南,今后的“每一步”将更精彩。

(二)杨小:源于书法,超越书法

杨小也经历了类似的“蝶变”。杨小有着辉煌的历史。如今名气很大的谢家湾小学,曾经是它的分校。可惜后来两家分离,再加上2003年,杨小与原十八冶子弟小学、新华印刷厂子弟小学合并,还搬迁到偏僻的处所,一下子由名校“沦落”为薄弱校。“那时人心涣散,我们是师不如人,生不如人,校不如人,名不如人!”校长周绪田对那段历史不胜感慨。

是特色学校建设拯救了杨小。杨小的特色是书法。“1993年,我们就有书法兴趣班。1999年,我们参与了市里写字教材课题研究。2003年,每个年级都成立了书法学习班,原来的兴趣班就有了一个小范围扩大。”与当年的江南相似,书法还只是杨小的一个特色项目。

2006年,周绪田任杨小校长,肩负重振学校的使命。那时全市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刚刚启动,曾在区里教师进修学院工作的周绪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他果断决定,以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改变杨小的命运。“因为学校长期坚持书法特色,有一定的基础,经过思考,我们认为以此为突破口,我们可能会有出路。”周绪田说。

怎么把书法特色转化为杨小的核心文化内涵呢?这是一个痛苦的升华过程。一方面,“我们开了很多次教师、家长座谈会,征求意见,充分分析,正确定位。”另一方面,他们还请来了许多专家,有重庆师范大学的,有重庆市教科院的,一次又一次研讨。“这个过程大约有半年。那时老在想,用什么做杨小的校训,什么最能代表它的发展。”曾参与其事的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回忆道,“开了很多次会,大约是第六次,一个周六的下午,大约是4点多,我们在一个小茶楼,专家们畅所欲言,我猛然想起一句‘立志立人’,把‘志’改为‘字’,学校的特色就很鲜明,大家都觉得很贴切。”于是,“立字立人”就成了杨小的校训。它从书法中来,又超越于书法,赋予杨小贴切的办学精神内核。

杨小对自己的办学方向一下子豁然开朗,即以“立字”为基础、为载体,以“立人”为根本、为归宿。“我们把‘立字立人’的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师、学生的心灵当中去,渗透到学校工作、各个学科教学之中去。”周绪田说,“我们不是为书法而书法,为写字而写字,而是把书法当成一种载体,最终是要立人、育人。”

由此他们提出了“三个五”:“书法五体”,即立篆书字劲,立隶书字阔,立楷书字正,立行书字和,立草书字畅;“书写五律”,即立方正之字,立规范之字,立工整之字,立端雅之字,立艺术之字;“立人五义”,即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体健之人,立美鉴之人,立勤劳之人。

他们开设了书法课程,各年级每周开2节书法课,普及书法教学,打好“立字”基础。同时开展书法特色活动,比如“走近颜真卿周”,做到“四个一”,即每班出一次关于颜真卿的黑板报,开展一次“走近颜真卿”的主题班会,完成一张介绍颜真卿及其书法作品的手抄报,组织一次颜真卿读书习练故事演讲会。“这样就让学生去感悟颜真卿的精神,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

周绪田做得更多的,是以书法精神去育人。比如将“立字立人”及书法教育思想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课让学生体悟“堂堂正正做人”,美术课让学生去领悟书画同源,音乐课让学生去发现“书法是纸上的舞蹈,而舞蹈是流动的书法”。

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立字立人”上升到对学生思想、精神的熏陶。“我们把书法特色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从细微处陶冶学生情操。”周绪田说,“比如我们有‘一二三四五六’常规管理。一是每天必戴红领巾;二是唱红歌,每周一让一个班在操场主席台唱一首红歌,每周音乐老师教唱一首红歌;三是‘三个下来’,脚步轻下来,速度慢下来,声音低下来;四是‘四问’,早晨进校要向值周老师问好,上课前师生互相问好,课间看到老师、同学要问好,放学时要和老师说再见;五是养成随时捡垃圾的习惯;六是传诵经典,诵《杨家坪小学赋》,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弟子规》《三字经》等,让经典的精神慢慢进入孩子的心头。”

这样,书法就不仅是写字、一门艺术,而且成了学校的一种精神、文化,熏陶着学生和老师。杨小由此成为重庆教育界的一道风景线。“2009年以来,有400多批考察团到我们学校参观交流,其中还有来自台湾的同胞。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周绪田自豪地说。

特色,让杨小师生扬眉吐气。

三、没有最好,走向更好

铁路中学(以下简称铁中)是九龙坡区的第一所示范高中,重庆七中(以下简称七中)在名校云集的沙坪坝区也是“翘楚”,它们也许不是最好,但都努力向上生长为更好。特色,是它们走向更好的有效途径。

(一)铁中:让每一个生命都尽情舒展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是铁中的办学宣言。多么人文的思想!然而,七八年前,铁中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文气息。

2003年,黄兴力任铁中校长。“我认为学校应该多一点教育本色,多一点书香。”黄兴力说,“但是我发现,当时的铁中更像是一个企业。”这是有缘由的。1956年建校的铁中,原来一直服务铁路事业,学校里还曾经建有铁路,直到1970年才完全转为高完中,但企业的印迹仍在。

不过,铁中是重庆市企业办学最好的一所学校,1998年,被评为重庆市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黄兴力不满足于此。“如果还是走以前的老路,也可以,但就到此为止了。我们必须换一种行走方式,因为我们要向上攀登。”

然而向何处攀登?或者说,铁中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学校?他发动老师们一起思考。“我给每个老师发一张纸,让他们自己去画,画出自己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我们要什么样的铁中。”黄兴力说,“我特别感动的是,绝大部分老师画的学校都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其他的一些东西,有的画了一个圆圈,他说这是完满、平和、满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学校要让我们内心满意。有的画了一张笑脸,他说,在学校里如果经常看到的是笑脸,那么这个学校就是好学校。”

由此,他们形成了对未来铁中的基本共识:“第一,学校的大,不在于面积之大、学生之多,而在于学习活动之丰富,教育生活之广阔,也即学生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第二,教师在学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学校越民主、开明、公正、规范,教师发展的空间就越宽广;第三,教师、学生对学校生活应该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度,对学校文化有很高的认同度。”说到底,就是要让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成长。

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特色办学思路:以“和谐发展,群星灿烂”为校训,坚守“没有差生(教师),只有差异;每一位师生都是闪亮的明星”的信念,坚持“规范+个性化”,践行“星光教育”。

这就有了“百生讲坛”。学校的讲堂、讲坛,多是为名师、大师而设,但铁中认为,学生也是“明星”,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呢?于是他们决定,邀请100名学生自主开讲。那些有特长、肯钻研的学生便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潜力和创造才华被放大,他们的成长动力被“加码”。

还有“星光课堂”。“星光课堂是生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发展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星光课堂是民主课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的机会。星光课堂是互动课堂。学校在每个教室设立师生交流台,学生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和疑问贴在上面,便于教师尽快掌握学情,被学生戏称为‘铁吧’。星光课堂是情趣课堂。师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教室内发出的笑声、惊叹声、质疑声、争论声都是师生生命激情的流露。星光课堂是高效课堂。什么是好教师?能够让学生学会和会学的教师是好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师是好教师。”

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星光奖”。“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教师和好学生。”黄兴力说,“我们取消标兵教师评选,代之以特色教师评选,鼓励教师张扬个性。取消学生德育单项奖,代之以全校师生均可参评的‘星光奖’,以彰显‘群星灿烂’的校园文化。”

铁中的“星光奖”层次多,成体系。

一是每周星光奖。在每周一的全校朝会上,学校表彰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或为团体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个人或群体,为其升星光旗,推选他(他们)为当周的校园明星,并在教学楼里张贴他们的宣传照片和事迹介绍,校刊也要对这些明星进行介绍。

二是学期星光奖。学校表彰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色、优长或贡献的师生。每学期一次,奖项种类不限,名额约为全校师生总人数的40%。由师生本人和所在集体申报,校评委会最终确认。

三是毕业年级星光奖。该奖根据“不限名额、达标就评、重在激励”的原则,每年在学校高、初中毕业年级全体学生中进行,采用班级民主评议,报学校统一表彰。

四是“感动校园”星光奖。一年一评,由全校师生投票选出。这是铁中级别最高的星光奖,也是学校精神内涵最为丰富的星光文化的载体。获奖者有成绩优异、乐于助人的班干部;有身患残疾、自强不息的好少年;有善于钻研、肯于反思的教学能手;有敢挑重担,尝试学生家长选班制度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精神,就是铁中的校魂。

有的学校怕“发奖”,铁中却恨不得每位师生都得奖。“有时候,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发了多少奖。”黄兴力说,“但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相同的孩子(教师),我们应该给每个孩子(教师)发奖。”

请看一看铁中发的星光奖:灿烂笑容奖、绅士风度奖、健谈奖、直率奖、歌后奖、坦诚奖、笑口常开奖、足球先生奖、最具爆发力奖、守时奖、最具潜力奖、节约奖……

每一项奖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生命。而正是一个个有尊严而尽情舒展的生命,把铁中的“星光教育”一次次擦亮。

(二)七中:孩子的未来,就是学校的生命

七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758年的东川书院。在近代教育史上,七中曾经叱咤风云。辛亥革命期间,同盟会重庆支部就设在七中,其负责人杨沧白曾任学校校长。“被誉为‘革命马前卒’的邹容,是学校的学生。”校长邓宏介绍。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七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沙坪坝区教育发达,名校云集,我们前面有重庆一中、八中、南开,再加上区属中学在一边‘虎视眈眈’,真可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2007年走马上任的邓宏感觉到了强大的“危机”。

他的选择,是特色立校。“一定要在特色上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

他首先梳理了10年来学校的发展史。“1998年,七中制定了一个创名校发展规划,结合当时实际,提出‘硬件拉动,规模发展’,抓住机会,从根本上改变了硬件落后的状况。当时建成的‘风华楼’,被誉为西南教育第一楼。”邓宏说,“5年后,七中人意识到,光是有房子,光是把学生招进来,是不够的,还要能把学生管好、教育好,否则没有发展后劲,于是提出‘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由硬件到软件,由注重规模到重视内涵,这就是10年七中走过的路。邓宏只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每所学校都要走的路,七中能不能走得不一样呢?特色才是竞争力。邓宏与老师们反复琢磨,最后提出了七中新的5年奋斗目标:“优质特色、和谐发展”。

然而什么才是七中的“特色”?他们又回到学校的历史中探寻,结合“立志务求远大,希望多士奋兴”“育英才、敷大同”的书院文化,提炼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理念:“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即未来教育。